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鹽業史研究
關注()《鹽業史研究》雜志投稿,我國唯一以鹽為研究、宣傳對象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1976年創刊。原名《井鹽中通訊》(內部發行),1986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對國內外發行。由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中國鹽業協會主辦,主編:黃健,副主編:程龍剛。季刊,每期正文約64頁。
《鹽業史研究》于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從1996年起,被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首批全文收錄;1999年12月,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確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和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該刊亦被《重慶維普資訊網》、臺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CEPS)、《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
《鹽業史研究》以反映代表我國鹽業史學術界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為己任,尤其注意發現、扶植在一定時期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優秀作品,該刊從1976年至2010年無版面費。凡是具有真知灼見的鹽學理論和研究論文、富有學術價值的書評、讀史札記等,都是該刊優先予以選擇的對象。該刊倡導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的自由討論,所選論文或文章力主求新求實,論據可靠,論證周密,風格清新。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統計顯示,1995~2004年,本刊刊載的鹽業史研究論文占全國的90%以上,其中,130余篇論文或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索引收錄,24篇被全文轉載。著名經濟史學家李根蟠先生對《鹽業史研究》的學術地位和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贊譽道:“工業史的研究稍遜于農業史,但亦可觀,其中,鹽業史成績尤著。”
期刊目錄:
古道風韻——川鹽古道系列考察掠影
渝東鹽業與古代戰爭
清代湖廣鄰私述略
清代廣東鹽產地新探
順治年間河東鹽制度變遷與績效分析
“牽輓不易”:清中期解鹽運銷自由化探析
孫中山大元帥府時期的鹽稅改革
淺析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鹽政的影響
自貢鹽商捐資辦學述略
《鹽業史研究》2014年第1-4期總目錄
閱讀推薦:中國井礦鹽
《中國井礦鹽》是經國家科技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由全國井礦鹽工業信息中心和中國鹽業協會主辦,于1970年創刊。主要報道食鹽專營、井礦鹽巖鹽鉆井水溶開采、真空蒸發制鹽、鹽化工及綜合利用、鹽業營銷等方面的新成果、生產經驗等經濟、科技信息。主要面向從事鹽行業科技、管理、生產工作者、院校師生等,歡迎大家撰稿。本刊為雙月刊,自辦發行,函索訂單即寄。承辦各類廣告業務,價格優惠,歡迎廣大制鹽設備生產廠家刊登廣告。
搜論文知識網并非《鹽業史研究》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 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 捷橋梁。本站與《鹽業史研究》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 的 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鹽業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李煦與兩淮鹽政的有限市場化————作者:黃國信;
摘要:李煦經營兩淮鹽政八年,在清王朝的食鹽管制框架內,努力建構兩淮鹽區食鹽貿易的市場化制度,實現了湖北、湖南、江西的食鹽一體通融銷售制度,以及與其配合的食鹽價格隨時漲落制度。但是,李煦建立的食鹽貿易市場化制度必須接受朝廷及其官員管制。在此制度下,鹽商依附于權力,不可能形成獨立人格,這就決定了清前期的兩淮食鹽貿易市場化,只能是有限的市場化
沙鹽銷滇再研究————作者:趙小平;胡薇薇;
摘要:滇西北一帶因遠離云南本省鹽井且交通不便,向來借銷毗鄰之沙鹽以濟民食。沙鹽通常由云南阿墩子等稅卡入口,征收的沙鹽鹽稅是云南中甸、維西、麗江地方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滇西北在借銷沙鹽的過程中,因沙鹽運便價賤,故而經常沖擊滇鹽引地,為此云南省政府從限制沙鹽和保護滇鹽的雙重治理思路出發,對沙鹽采取相對寬松的弛禁政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沙鹽銷滇的數量和區域。基于滇、藏雙方經濟結構和物資需求的互補性,兩地的鹽...
清代陜甘地區的鹽產與鹽稅————作者:張爾榭;陳鋒;
摘要:清代陜甘的鹽產有“官鹽”和“土鹽”二種。所謂“官鹽”,是派定引額,按引納稅的食鹽;所謂“土鹽”,是民間自由生產、自由銷售,未納入“按引納稅”體制的食鹽。陜甘地區的官鹽,是指陜甘花馬池的池鹽和西和縣、漳縣的井鹽。土鹽主要產自甘肅其他未列入官鹽的池鹽區和陜西的部分產鹽區域。晚清時期,在財政困難、籌措經費的情勢下,土鹽開始征稅和抽收鹽厘、鹽捐,其漸次具有官鹽的性質。官鹽產區和土鹽產區,生產方法略有不同,...
民國時期川康鹽務管理局對自貢鹽工子弟學校管理的研究————作者:鄧麗群;謝良;
摘要:民國時期,自貢因鹽設市,鹽業發達,慷慨赴國難,貢獻良多。爬梳民國時期自貢鹽業歷史檔案可知,自貢鹽工子弟學校堪稱民國時期四川小學教育的典范,川康鹽務管理局對其進行全方位規范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自貢鹽工子弟學校事務如董事會的成立與成員任用、會議記錄核查、用印鈐記啟用、學校守則頒布和教務會議記錄備查、校領導和教員履歷審核、工作考核、請假休假以及教員待遇提高等事宜,教育經費的申請報銷、學校物資的增補、突發...
動力源、穩定器與革新儀: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重塑自貢鹽業生態的三重維度探析(1950—1952)————作者:秦丹;劉宗靈;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最大的井礦鹽生產基地自貢鹽場的生產秩序已處于崩潰之中,中共進入自貢后僅用三個半月時間就完成了對鹽場的全面接管,并開始了重塑自貢鹽業生態秩序的過程。中共制定了適應新民主主義經濟秩序的鹽業產運銷政策,廣泛動員了鹽工、鹽商恢復生產,化解了新出現的勞資矛盾和政工矛盾,革新了鹽工、鹽商的舊有封建觀念和陳規陋俗,使得自貢鹽場迅速恢復生機并實現了原鹽的大幅度增產,自貢地方社會的經濟秩序也因之...
云南儒學發展的地方能動性——以清代鹽課提舉司爭取科舉學額為例————作者:李陶紅;張艷萍;
摘要:黑鹽井、白鹽井、瑯鹽井是云南重要的三大鹽井,三井以鹵代耕、因鹽而興。三井因鹽而置云南鹽業管理機構——鹽課提舉司。三井在非政區向政區化轉變的背景下,發起了系列科舉學額的爭取。三井從康熙四十五年(1706)獲得直隸,到雍正二年設學,到乾隆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增加學額,再到乾隆五十八年的免府試,其儒學獲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得以體系化發展,并且迎來發展的高峰。三井科舉學額的爭取,提供了地方儒學發展既受制于行...
鎮江王爺信仰與區域社會——以川南自流井王爺廟為中心的考察————作者:李楠;
摘要:自流井王爺廟是川南富榮鹽場櫓船幫的會館。隨著井鹽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及運商階層的崛起,鎮江王爺信仰經歷了一個“標準化”過程,最終成為自貢櫓船幫的行業神。為供奉鎮江王爺,櫓船幫修建了王爺廟,使其成為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信仰空間。川南井鹽產區以“以鹵代耕”為主要生計方式,且運鹽船民常年漂泊水上,這些因素削弱了基于農耕文明而形成的宗族聯盟。為贏得生存發展的社會空間,船民聚集于同業行幫中,定期舉行祭祀、酬神和...
區域與市場:鹽業經濟研究的新視野————作者:陳鋒;
摘要:<正>半個世紀以來,鹽業史研究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由小眾的冷僻之學漸次成為學界關注的研究熱點。成就的取得,與《鹽業史研究》的創辦,以及該雜志培植學人、開辟新的專欄、引導研究走向、不斷推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關系密切。近年,又有鹽史名家主持的“鹽業考古”“鹽業文化”“地區鹽業”“鹽業經濟”等專欄,繼續推動鹽業史研究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本期“鹽業經濟”專欄在形式上仍是循舊有之規,但力求有新的導向
《鹽業史研究》征稿啟事
摘要:<正>《鹽業史研究》由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鹽業協會主辦,創刊于1986年(前身為1976年創刊的《井鹽史通訊》),是專門刊發鹽業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現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擴展期刊、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學術期刊、首屆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本刊設有鹽業考古、地區鹽業、鹽業科技、鹽業與社會、鹽業與文化、鹽業人物等10余個...
《熬波圖》制鹽工藝研究————作者:王青;
摘要:文章對元代制鹽典籍《熬波圖》的制鹽工藝做了初步研究,按照工藝流程分別對團城建設、攤場建設、淋鹵和煮鹽四個環節進行了梳理與辨析。研究表明,此書記錄的宋元時期制鹽工藝已達到了比較精密的階段,海鹽生產已經走向成熟化和專業化,海鹽業已經是由官府主導推動的密集型工場化行業。《熬波圖》作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記錄最系統詳細的古代制鹽典籍,其重要的學術價值無可替代,有關鹽業史研究和海鹽考古工作應充分重視此書
重慶巫溪大寧鹽場遺址發掘簡報————作者:周勇 ;牛英彬 ;陳凱 ;劉繼東;
摘要:2018年夏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巫溪縣文物管理所對巫溪大寧鹽場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發掘。調查發現各類遺存80處,發掘揭露出3處規模較大的制鹽作坊,清理各類鹽業生產設施70余處,包括制鹽作坊、熬鹽灶、炕鹽灶、鹵水池、灰坑、灰溝等。本次考古發現展示了渝東北地區以鹽灶為中心的生產布局結構,揭示了大寧鹽場清代至近現代的制鹽工藝流程,對建立和完善中國井鹽技術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非捐似捐:清乾隆朝山東鹽義倉的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作者:劉志坤;
摘要:清代山東鹽義倉的出現源于乾隆六年(1741)山東票鹽制度改革。當時商運票鹽不為世業,所以鹽商之間多有爭斗,又因官員對鹽業的干擾,影響山東鹽業運作。清朝改行“輸粟充商”法,將票鹽改為世業,鹽商輸谷所建之倉,即為鹽義倉。鹽義倉谷性質本為鹽商“保證金”,應由鹽商自行管理,然而在實踐中逐漸被收歸官府管理,并與其他倉儲系統的谷石一體蠲免,更類似捐輸。山東鹽義倉最終在乾隆二十八年被廢止,倉谷與倉廒均被劃入社倉...
資源整合與邊疆治理——清前中期云南“土井歸公”探析————作者:張學聰;
摘要:在需求、鹽政制度、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等因素塑造下,云南鹽業長期存在“官土并存”的鹽業體制。元明清以來,隨著邊疆治理的深入與食鹽專賣制度的推行,“土井”被逐漸納入到國家鹽政體系下。在鹽政整頓的背景下,雍正時期“土井歸公”被明確提出,基于地方的財政壓力以及鹽政運作的路徑依賴,此過程持續進行。土井歸公將地方性的鹽業資源整合到國家鹽政體系下,為國家在邊疆地區的軍政建設提供了財政支持。其具體過程...
自流井桓侯宮與富榮鹽場底層社會治理探析————作者:鄒廷悅;劉平中;肖紅進;
摘要:自流井桓侯宮又名張爺廟或張飛廟,是具有會館性質的張飛祠廟,也是探究清代富榮鹽場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對象。桓侯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由富榮鹽場的屠沽業者“募眾醵金”修建而成,既是屠沽業者敬神娛神的精神寄托之所,也是同行業相幫互助、聚會交友、收徒開業以及處理行業內外紛爭糾葛事宜的指定場所。屠夫出身的張飛,是忠勇雙全的一代“虎臣良牧”,其身份、形象、精神與屠宰業者的多重需求相契合,被賦予庇佑屠沽業的神圣使命...
民國時期鹽業文獻的出版刊布及其價值探析————作者:王放蘭;
摘要: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面臨全面重構。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鹽業也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變革的浪潮。與此同時,出版業作為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重要載體,與鹽業的發展形成了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文章立足于文化史的研究視角,在厘清民國時期鹽業出版的基本脈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內容構成及傳播方式,并對鹽業出版與政治變革、學術思潮、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進行探討。通過個案研究與...
“鹽業遺產保護、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高小林;
摘要:<正>2024年9月27日—30日,“鹽業遺產保護、開發與利用暨《中國鹽文化百科全書》編纂及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在江蘇常州金壇召開。本次會議由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輕化工大學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鹽業史研究》編輯部等單位共同主辦
《鹽業史研究》征稿啟事
摘要:<正>《鹽業史研究》由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鹽業協會主辦,創刊于1986年(前身為1976年創刊的《井鹽史通訊》),是專門刊發鹽業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現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擴展期刊、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學術期刊、首屆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本刊設有鹽業考古、地區鹽業、鹽業科技、鹽業與社會、鹽業與文化、鹽業人物等10余個...
《鹽業史研究》2024年1—4期總目錄
摘要:<正>~
從防止“影射鹽貨”到監控“鹽之通塞”——明代兩淮鹽區的退引制度————作者:胡劍波;
摘要:明初官府為了打擊私鹽,防止鹽商“影射鹽貨”,建立了退引制度。不過,由于缺乏強制力,該制度形同虛設。弘治十四年(1501)兩淮巡鹽御史馮允中實行改革,開始為各行鹽地方分配鹽引額度,并對行鹽地方官員實行退引考成。此后,經過多次改革,退引收繳情況與各行鹽地方官員的仕途緊密聯系在一起,迫使他們承擔起追繳退引的任務。同時,朝廷為行鹽地方分配鹽引額度遵從“反饋—修正”模式,在與行鹽地方官員的不斷互動中,制定出...
博弈與妥協:咸同之際江西借銷鄰鹽始末————作者:廖錦清;李甜;
摘要:清咸同之際,太平天國運動導致舊的鹽運體制崩潰,地方督撫欲打破傳統的引岸界限,借銷鄰鹽以紓困頓。淮鹽運道梗塞后,江西鹽務陷入混亂,江西地方官員為此先后設法借銷粵、閩、浙鹽,但效果不佳。此后曾國藩強勢介入,進行以鹽抵餉、化私為官的運作,江西鹽務漸次復蘇。然而,借銷鄰鹽終究只是時局與市場的短暫變奏,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江西引地重歸兩淮,未能逃脫復歸舊制的命運。在嘗試構建食鹽運銷新體制的過程中,利益各方以...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