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立足貴州、推介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集產、學、研一體化的試驗試點期刊。
讀者對象:國內有關黨政機關、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關注民族民間文化事業的國內外科研工作者。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已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特稿、理論視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清水江文化、原生態文化與旅游經濟、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田野調查、民風民俗等。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重修萬春圩之技術解讀 楊庭碩;楊文英; 3-7
2 DNA揭秘的稻作密碼——釋讀《DNA講述的稻作文明》與《稻的文明》 李國棟; 8-11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評《在品種多樣性視野下的水稻間作》 吳合顯; 12-18
4 從文斗林業契約看林業經營的長周期性——《清水江文書》實證研究系列之一 吳聲軍; 19-25
5 柳寨侗族村落文書調查及初步研究 龍澤江; 26-34
6 孤燈冷淚與家庭責任: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寡婦及其生活 劉楚;吳才茂; 35-43
7 多民族國家的規范共和 謝暉; 44
8 我國民族建筑保護地方立法模式探究——以滇、湘兩省的相關立法實踐為例 王小龍; 45-51
9 晚清苗疆盜案斷理與實踐法律觀——從五份清水江文書談起 程澤時; 52-58
10 裕固族習慣法司法運用探究 安兵; 59-64
11 侗族地名的命名模式初探 石林; 65-70
12 雷公山區生物多樣性與苗族傳統文化耦合傳承關系析略 郭玉紅;胡展耀; 71-76
13 大山鑄就的“文字之母”——楊雄錄及其東南亞救世苗文系統 蒙昌配;龍宇曉; 77-84
14 東南亞山地民族宗教研究的民族志典范——帕特麗夏·西蒙茲的《招魂》述評 胡建敏;龍宇曉; 85-91
15 侗族社會年齡群體關系轉型——以黔東南岑吾侗寨起鼓樓為例 孫旭; 92-98
16 捉箐雞——一項兼有歷史記憶與經濟意涵的苗族狩獵游戲 李銥涵; 99-105
17 回族穆斯林“爾德”節日文化探析 李華; 106-110
18 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及其突出普遍價值研究 吳孟珊;但文紅;李瑞; 111-117
評職稱發表論文:關于素質教育思想的哲學思考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對中國教育的科學總結,也是指導今后教育實踐的保證。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貫徹,要在實踐中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客觀性,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它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踐性,在科學世界觀指導下,敢于探索、勇于實踐。
關鍵詞:哲學思考,思想,素質教育,客觀性,評職稱發表論文
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抽象的理論形式來反映我國教育實際的,從形式上看他是主觀的,從內容看是客觀的,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素質教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包括社會各界的普遍理論與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統的聯系和關系,就不能把握其整體,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認識其本質和規律性。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最新期刊目錄
南方文化史與朱子學的再思考————作者:陳支平;
摘要:從中國文化史的發展脈絡看,中國的北方即中原地區與中國的南方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由于上古時期有關中國南方的文獻記載比較缺乏,有關中國古代南方文化史的敘述,基本上是延續中國北方即中原地區士人們的認知。一直到了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南方以朱熹為核心的的士人們,在沿續中原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同時,也不斷地尋找和重構南方的文化形態及其價值觀。其中最為突出而又深具長遠影響力的是朱子學關于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
復興葛類作物種植應對糧食安全探賾————作者:李若君;張振興;
摘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當下我國重要國家戰略之一。葛類作物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文獻所記至少可上溯至先秦時代,其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極高,至今在西南山區還保存著廣泛的活態種植與利用,為西南地區各族民眾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但在中國歷史發展進展中,隨著大一統王朝國家的建立,葛類作物種植逐漸衰退,究其衰退的歷史文化成因乃是...
大食物觀視角下被淘汰農作物的重新利用探索:以棕櫚科糧食作物為例————作者:耿中耀;陳敏;
摘要: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馴化,并被長期種植利用的棕櫚科糧食作物多達百余種。其后,這些營養豐富、生產成本低廉、產量高、品質優的“樹糧”作物,相繼退出歷史舞臺,逐步轉化為“替代性作物”“救荒作物”,有的甚至淪為“野生植物”“瀕危植物”等。如今,這些“被淘汰農作物”身份轉換的歷史原因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其可利用價值卻依然如故。在“大食物觀”視角下,以古為鑒,重新發掘利用歷史上的“被淘汰...
民族地區治安治理機制研究——基于L省SD派出所的考察————作者:羅荔丹;宮志剛;
摘要:以SD派出所運行過程為個案,遵循適應性視角,搭建“警務顯著性—規范資源空間”分析框架,通過對侗族、苗族發生的多案例比較分析建構出改造、妥協、變通和衡平四種差異化治理模式。在激勵與約束機制驅動下,派出所主動基于目標考核、權威介入和社會輿論進行分類治理,通過國家治安規范與民間治安資源混合運用建構基層治安治理的PN結效應。為避免治安治理負效應,構建整體性治理理念,實現“治理法治化”和發揮“三治融合”效能...
中華文化符號視域下優秀傳統家風的賡續與弘揚——以包拯“孝肅家風”為例————作者:湯奪先;鄭佳琪;
摘要:新時代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須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并以家風培育為基。以包拯孝肅家風為個案,以中華文化符號為理論基礎,通過構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從歷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肅家風作為共有的中華文化符號的形成基礎;從教育、廉政、社會治理方面探討孝肅家風作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所具有的時代價值;從構建宣傳場域、加強文化自信、增進認同意識層面研究孝肅家風作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的弘揚路徑。最終在文化層...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生態文化認同研究——以新疆尉犁縣民族互嵌村落為例————作者:尹侖;布力布力·艾克熱木;
摘要:民族互嵌社區生態文化認同存在生態環境認同、生計方式認同、生態知識認同、生態觀念認同的四重結構,以新疆尉犁縣塔里木鄉民族互嵌村落為特定空間,分析生態文化認同的價值、屬性和內涵,進一步管見生態文化認同對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作用。提出在新時代,“自然”的生態文化認同要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自覺”的生態文化認同,生態文化認同通過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認同觀實現結合,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進路——以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為例————作者:茍爽;
摘要: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體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當下的重要關注。進入多元互嵌的各個族群,通過結構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傳統民族關系的締造,在“四個與共”的自然歷史過程中尋找互嵌價值進而升華共同體意識,在家國同構的文化傳承中激活與建構人們潛意識的共同體情感,為新時代各個民族互嵌式社區實現深度有效互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一種文化進路
族群交融視野下的閩臺入贅婚文化研究————作者:張永欽;
摘要:入贅婚是中國南方家族制度及其組織擴展延伸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血緣延續方式。入贅婚普遍存在于閩臺社會中,從其類型和內容比較,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雖然有差異性,但相似性很高。入贅婚是唯一通過婚姻來實現家族血緣延續,涉及了血緣與姻緣兩個維度,一方面血緣的整合要求贅婿改從妻姓,另一方面如果贅婿改從了妻姓,它又將面臨姻緣“同姓不婚”的兩難處境。相較于其他的婚姻型態,閩客族群入贅婚因歷史經驗、生活環境與文化差異,而...
口傳敘事中的中華文化符號及其當代傳播——以毛南族為例————作者:馮智明;張貝兒;
摘要:毛南族創世神話、神靈故事、風物傳說等口傳敘事中蘊含著諸如開天辟地、兄妹成婚、大神射日、三十六神靈譜系、一村一社等中華文化符號,以及與周邊各民族同源共祖、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敘事,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記憶的集中體現,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通過中華文化符號元符號的重新建構、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文化IP等形式,毛南族口傳敘事中的中華文化符號在當代得以傳承和傳播,以新形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被忽視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對糧食安全的貢獻————作者:崔明昆;楊庭碩;
摘要: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主要表現在糧食的生產系統一方面威脅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另方面人類時常面臨著食物短缺和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主要谷物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穩步增長,種植的作物種類多樣性急劇下降,最終導致農業生產系統中作物的同質化,并由此引發了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問題。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開發利用“被忽視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在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應用生...
村廟信仰與鄉村公共空間秩序的建構——基于翁牛特旗大窩鋪村的人類學調查————作者:張昆;尚海林;李媛;
摘要:通過對大窩鋪村村廟信仰和村廟祭祀的田野調查發現,村廟是集農耕祭祀、多神崇拜、陰陽交互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信仰空間,并依托血緣、地緣與神緣,通過人、神靈與自然之間不斷溝通與互動建構起來的。神靈之間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確保了秩序的合理性和明確性。當神與人之間建立起明確的獎懲關系時,這種平衡成為維系信仰空間的核心動力。村廟的祭祀儀式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村廟管理不善又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分歧。正是這些多...
木本農業國外研究對中國糧食安全維護的借鑒價值————作者:吳合顯;張紅梅;
摘要:木本農業,作為一種采用多年生高大喬木或灌木類農作物為主要栽培對象的熱帶及亞熱帶農業生產門類,對相關地區的糧食安全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國外對木本農業的研究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相比之下,我國學界尚待做出積極的響應。考慮到我國地緣遼闊,自然與生態背景千姿百態,草本糧食作物的現代化轉型,雖說也可以為全國性的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但對于我國南方山區而言,在歷史上就沒有過單憑草本農業支撐當地的發展...
身體動態的文本表述與生成——基于湖南汨羅“打猖”儀式舞蹈的田野調查————作者:李星星;
摘要:湖南汨羅“打猖”儀式舞蹈基于多重表演語境生成了多類表演文本,在典型的“民間儀式語境”“節慶展演語境”“舞臺創作語境”三類語境中,其身體動態作為核心表演文本分別呈現出“敘事性”“組合性”“藝術性”特征,并隱含以儀式文本為“參照本”的漸進式變遷規律。儀式語境中的身體是文本內有序連接的“符碼”,具有嚴格的程式性和象征意義,從儀式過渡到展演語境直接影響到壇師群體對原有文本的抉擇、分解、再生成,而從展演跨越...
英戈爾德《籃子里的世界》及其討論————作者:蒂姆·英戈爾德;朱曉陽;徐菡;袁哲;
摘要:蒂姆·英戈爾德的《籃子里的世界》通過“籃子編織”這一隱喻,深刻探討了人類實踐、代際傳承、知識與生命的動態關系,并批判了現代社會對技術與知識的異化。朱曉陽、徐菡等學者圍繞“籃子編織”,就“草墩社會”“民族志電影”等話題展開了對話
由“公據”“券牒”文書看畬瑤盤瓠家族文書形成的歷史契機————作者:劉婷玉;
摘要:畬、瑤共同持有的關于盤瓠傳說的祖先文書是畬瑤在歷史上曾有過深刻接觸關系的一種有力證據,通過比較畬、瑤這種文書的文本結構與詞語特征,可以發現畬的《盤王開山公據》和瑤的《評皇券牒》主要形成于宋代,帶有顯著的宋代文書特征,可能是通過宋朝政府在招撫畬瑤先民時所張貼的“榜文”中傳抄而來。而畬與瑤的分離也開始于這一時期
西南地區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發展的價值探賾————作者:李英;舒乙;
摘要: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明,有著豐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活態化保護發展對保存村落原生態風貌、傳承中華文明與守護精神家園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時期極大地助力弘揚民族文化并帶領多民族走向現代化,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振興邁向新臺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石
“信仰體育”:轉經的身體運動研究————作者:吳秋林;
摘要:藏人的轉經是一種個人禮佛活動,目的主要是表達藏傳佛教輪回思想和精神,但在體育人類學視野中,這也是身體的運動過程,一種利于身心健康的民族民間“體”育。轉經性質的身體運動,在藏族聚居區具有全民性,對于藏族群眾的心靈和體質都有深刻的影響。轉經的身體運動深受信仰、高原環境、習俗、心理模式等自然和文化生境的多重影響,有無競技、無游戲、身體運動集體無意識等特點,是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特例,研究其不僅可以拓寬...
龍舟興鄉:鄉村振興視域下民俗體育文化再生產的實踐考察與機制探賾————作者:童國軍;王明建;
摘要:文章運用參與觀察、口述訪談及實地調查等方法,以貴州“鎮遠賽龍舟”為案例,探討民俗體育文化再生產的實踐策略與運行機制。研究認為:“鎮遠賽龍舟”以龍神崇拜為習俗信仰,以非遺展演為文化景觀,以龍舟競渡為記憶紐帶,以鄉愁記憶為情感介質,通過儀式操演、場景生成、集體歡騰、再造鄉愁的策略,實現了自身的文化再生產。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主導、鄉村精英參與策劃、普通村民文化自覺、多元主體協同聚力的運行機制,是推...
感官空間視閾下的喪葬儀式與意義建構——基于四川嘉絨藏族地區葬禮實踐的民族志考察————作者:張敏 ;蘇培鈺;
摘要:喪葬儀式對于秩序重建與意義生成具有重要作用,運用感官人類學的多模態理論及空間研究深入考察葬禮中多模態感官的聚合過程及其對個體情感轉變的作用機制。四川嘉絨藏族地區的民族志調查表明,感官空間是喪葬儀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官于物理空間的聚合堆疊中持續生成。感官空間直接影響個體的意義重建:通過多模態感官的聚合強化個體的情感體驗,通過感官節奏的遞變控制個體情緒的張弛收放,通過長時段重現實現情感重溫。城鎮化...
“骨冷”與“皮冷”:貴州東南山地人群的著裝、身體與感知————作者:蔣正珊;
摘要:人的身體每天都藉由著裝形成一種衣-身的感知與實踐。身體作為衣物穿著的直接載體,是感知、實踐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現場。對貴州東南山地人群的身體感知與著裝進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劃分的傳統認知范式,而嘗試立足于身體穿戴的具身感知來重新審視在社會變遷的情境中著裝身體的流動性變化。褲子作為一種外來的服飾單品,提升了當地女性身體著裝保暖的程度,同時也強化了具身的冷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