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高等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2-10-17 09:29 熱度:
摘要:從價值觀轉型審視當下標志性建筑的形成,進而討論大學校園作為先進的文化集群體,它的標志性建筑更應該抵制消費文化風尚的影響,而更應該關注對人文、生態、精神方面的訴求。
關鍵詞:價值觀,標志性,大學校園建筑
一、 建筑的價值觀與標志性的探討
1.轉型中的建筑價值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社會從封閉到開放,深刻的改變了社會結構體系、各方利益博弈和人的價值觀念習題。這個變遷是深刻的、整體性的改變,不同的思潮給人們帶來了觀念的轉變,也改變了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對外則變現為價值取向的不同,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和審美尺度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建筑價值觀隨著社會的轉型而改變,它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技術性,建筑是社會的產物,是建筑技術和經濟實力的綜合影響;二是批判的地域性,是全球文化影響下的地域建筑有機發展更新;三是博弈性,建筑價值的生成是幾種價值觀念的博弈糾結而形成最終的平衡結果,四是揚棄性,建筑價值觀表現為對舊有價值觀既拋棄又保留,既克服又繼承的關系。
當今建筑價值觀的轉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1)信息社會的虛擬環境的大量傳播使得“讀圖”時代的到來,形成了大量的虛擬建筑環境,傳播了建筑的圖像信息,而空間信息則被過濾,廣大受眾形成了對建筑造型的濃厚興趣,而對建筑的本質如空間及功能越來越不關心。
2)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物質的產生過程變得容易,“起房子”已經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而且經濟技術實力也足以使房子盡量蓋的顯眼一點[],以滿足大眾對建筑圖像的渴求;另一方面,物質的豐富使得消費更傾向于“符號的消費”而非物品的消費,這也表現了消費社會的一大特點——通過符號消費來取得身份的確認。消費社會是一個為記號與影像所充斥的社會。
3)中國一直沒有完成現代化與公民社會的建設,因為大眾文化基礎并未做好準備,在全球消費文化及時尚風氣的影響下,中國當代建筑呈現了時空極度壓縮、混雜、片段的特點,實踐上則表現為:速度、質量和規模的大躍進。建筑還表現了一種不自信的心態,如必須制造差異,只求震撼、大氣,與中國傳統講究等級的觀念有關。
2.建筑的標志性
關于“標志性建筑”我們已經耳聞目染,我們接獲的幾乎每一份建筑設計標書,都明確地寫著“建成后成為某某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眾口如此一致,體現了當前社會對建筑“標志性”的熱求,那什么才是標志性建筑?“大氣”“震撼”是否是標志性建筑的必要條件?
在以往經濟及技術不發達的時候,建筑的高度和規模成為決定性的標志性建筑的硬指標,并成為城市認知地圖中的重要參考系,當今城市標志性建筑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1) 是城市意向中的重要建筑。
2) 是一種城市空間的標志、代表與象征
3) 是區域空間的聚集點
4) 是市民進行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
5) 對生態、對傳統的回應
如上,成為標志性建筑的“門檻”真的不低,并非造型奇特、大氣震撼就能成為標志性建筑。因此,我們的標志性建筑實際上已經被消費社會風尚全面影響,本質上僅僅是一個符號載體,通過建筑符號的過度消費將業主超然身份向社會公示(如CCTV大樓的昂貴造價和奇特造型)。而對城市肌理的融合與縫合、對市民認知地圖的形成、對城市公共活動的支持考慮不周,至于造價高昂是否侵害納稅人利益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另外,區域空間的重點并非雜亂布置,人的認知心理決定了城市意向的層次性,標志性建筑并非到處都是。
二、大學校園建筑的標志性
文化分為主導文化(如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精英文化(如大學對社會的獨立批判文化)、大眾文化(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當今中國大學校園文化在這三者間搖擺不定,在筆者看來,大學更應該守護著精英文化,應盡量減少國家意志和大眾文化對校園的侵蝕,從而保證大學的獨立性、超前性和批判性。大學的標志性建筑更應該對消費文化與享樂主義做抵制,這是對大學標志性建筑的文化要求。
大學不是虛擬的,它是由具體的建筑、廣場、園林組成的。大學的標志性建筑首先意味著充分的可識別性,并且有著實際的意義。在當今大學規劃中一個常用的手法是設置鐘塔,姑且不論每個大學的鐘塔形式上相差不大,就論鐘塔的實際意義,也就是僅僅是個人工形成的標志而已。功能的需求是建筑的使用基礎,與當前倡導建設集約化大學和節約型社會不謀而合。為了造型奇特大氣必須有面積龐大的建筑,因此將圖書館、行政樓、教學樓集中成一棟“主樓”以形成標志性建筑又是當前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的另一法寶,但帶來的功能使用不便、交往空間缺失、未來發展適應性差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對校園標志性建筑的功能要求。
標志性建筑更注重精神與人文方面的內涵,真正的標志性建筑是順應建筑與人文共生而產生的,比如清華大學的大禮堂,正因為這里曾經發生過影響性大的文化事件,至今還是清華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因此,大學建筑的標志性的形成,至少是要能容納公共活動的場所如學術研討、學生集會和自由活動的。而非大尺度和怪造型的建筑物,“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也”,梅貽琦先生此話時至今日已近百年,我們依然看到辦大學在仍走“大樓之大”的標志性建筑的道路,實在是令人扼腕。這是對校園標志性建筑的精神要求。
三、標志性大學建筑實例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幾個實例
這里分析筆者參與的實際工程并非是對上文觀點的一個解決方案,而是希望通過幾個實例研究,從建筑價值觀的角度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對校園標志性建筑設計的一些體會。
首先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大學城校區的行政辦公樓,和大學城大多數大學一樣,指揮辦和校方提出了建筑標志性建筑的要求。廣州中醫藥大學是研究我國傳統醫學的重點高校,其建筑價值觀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精英文化的結合,在設計中校方一再強調對中國傳統、校園文脈的堅持和對“新、奇、怪”的建筑造型的反感和校園作為人才養成環境的寬松設計,與設計方的價值觀念接近。也更能將設計方的建筑價值觀念貫穿到后續設計中,我們強調了簡樸低調的造型,提煉了老校區歷史文脈元素、預留了發展用地、設置了不少承納公共活動的場地,如辦公樓位于校前區,采取了謙虛的形態,沒有夸張的形體與構件(圖1辦公樓)
綜合樓是大學城中唯一的一棟具備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教學樓(圖2綜合樓)
即使是建筑面積高達45000平方米的國際樓(大學城中最大的建筑單體之一),其造型也是簡單樸素、化整為零的,盡量避免大體量和夸張造型的“標志性”建筑在校區內出現。(圖3國際樓)
中醫藥大學的廣場也是整個大學城中最小的廣場,校方說我們沒有那么多資源,要省著點用,為以后留點。這可以解讀為對生態資源節約使用的一種回應。中醫藥大學校區建成后,整體風格安靜協調,以灰色為主調,綠色為局部色調,建筑以方正的矩形為主。
其實,學校的建筑標志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人工形成的必要的,一是因為大學是一個活躍的自由空間,二是我們無從知道未來文化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三是校園的發展不能確保現在的“標志性”的延續,因此我們的著眼點在于創造容納這些活動的地點。一所大學的標志性建筑,歸根到底還是滿足功能、校園文化傳承、師生們的交流活動和對生態資源的積極回應所最終決定的.
文章標題:大學校園建筑標志性的價值觀探析——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為例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gaodeng/1352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