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高等教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4-26 15:47 熱度: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我們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發展的理想路徑,其目的就是要積極探討提高教育實效性的合理模式,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實現創新發展的最佳路徑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教育設計要關注強化復合式思維視域,關注構建學生的發展模式,關注如何構建“情理互通”的意境。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理想路徑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中,重視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識,尤其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新的形勢既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只有緊密聯系新境遇、揭示新問題、探索新路徑,以建設的姿態從事教育研究和教育活動,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新的生機。
一、實踐基礎:理想路徑的問題提出
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歷史沿革來看,在全面啟動現代教育改革前,大體遵循著應試教育的規則,以傳授知識為價值取向,教育活動追求以知識為本的模式,而這種模式運作反映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狀況(不完全性反映)。它迫使學生對其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澄清和綜合,同時考試對教學負有的導向作用,又進一步強化了此種取向。其結果為:一是內在地形成了阻礙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培養的屏障;二是以標準統一為基礎的教育活動,強調學生的共性,個性難以得到正視和鼓勵,甚至個性還被過于嚴格的考試標準和考分所抑制,導致學生不能有差異地最優發展;三是依此培養的學生猶如大工業生產制造的標準件,思維的規格化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發問的積極性,必然扼殺學生對政治的鑒別力和思想的能動力。很顯然,這種知識存儲型的人才,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不斷更新、劇烈競爭和優勝劣汰的社會,它不僅要求年輕一代具有崇高理想,有廣闊的胸懷和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應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要有較高的素質。在未來的發展中,哪個國家擁有了面向未來的教育,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哪個國家就能處于主動地位,立于不敗之地。隨著素質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其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作為一種先進教育思想發揚光大,它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也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發展的著眼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從廣義上講,其出發點和歸宿點應當是從社會歷史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整體角度來要求個人所應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著手培養高素質人才出發,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著眼于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滲透到培養目標、課程計劃和教學過程等環節,把21世紀對人才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切實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素質,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可以說,高校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而進行的教育改革,既是思想的,也是實踐的。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是經歷了爭鳴與探索、研究與構建、突破與踐行的發展路徑。在大力加強素質教育過程中,要貫徹素質教育的新教學體系,整合傳統的教育方法,優化教育模式,將目標定位在關注社會發展、注重面向現實生活,以“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為標的。要更新教育內容,實現由“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到“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并重的價值綜合,在引導信仰、強化信念、增強信心、提高信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還存在著社會關注的“改革后問題”:改革的聲勢大而觸及度小,改革的期望高而落差大,改革重調整而輕建構等。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改革背景中的困境,它使人們敏銳而痛切地感到了某種焦慮,迫使我們以更大的熱情和積極努力的精神來進行更深刻的改革,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訴求于創新發展的理想路徑。
二、理論前提:理想路徑的學理支撐
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界的提出,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從素質概念的三個結構層次即先天素質、可能素質、現實素質共同構成人的整體素質來看,可以將素質教育定義為:利用遺傳、環境和教育的積極影響,在對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可能發展潛力作出準確判斷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身主動積極的實踐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其已有發展水平上有所發展,都在其可能發展的范圍內充分發展,是以先天素質為基礎的合理的整體素質結構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現代社會發展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現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發展要著眼于素質教育,更主要的依據還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使命上。
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首位,這是由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導向、保證和促進作用決定的。但是,在對近幾年大學生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的調查中發現.雖然在改革開放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本質上是好的,發展的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仍存在著不容樂觀的缺陷,在部分大學生中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有的社會公德和基礎文明素質低下。而當代大學生是高文化層次的青年群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應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但是,現實存在的思想品德素質缺陷,嚴重阻滯了人才的成長。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使命迫使其必須著眼于素質教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達成其目標。這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要以人為本,通過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審美教育活動,把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內化為大學生的情操,形成個體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和內在的心理品質,實現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使大學生獲得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獲得一種知識、一種道理、一種思想。知識是成批生產成批淘汰的,道理也會時過境遷;而精神則是永恒的,追求是無價的。精神性的東西天然地具有不安于現狀的、進取的和個性舒展的可能傾向。這是受教育者最主要的收獲。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生學會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高尚、理想、典范的人,獻身于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滿公平正義的精神,崇高簡樸,有優雅的情操。換言之,以素質教育為著眼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發展的重心要放在人的教育上,放在人的素質養成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發展的理想路徑
從理論與實踐對立統一的關系出發,我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所能達成的創新發展是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規律,以與時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為基礎而進行的各種教學改革的理論探討和實際操作,旨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吸收、運用最新教育成果,發現和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學活動,從而能在更高效率上實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大學生個人的世界觀和品德素質,內化為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形成對知識及透過知識對整個世界的科學的價值評價,從而使社會意識向學生個體意識轉化。而實現這一創新發展的最佳路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教育設計要關注如何強化復合式思維視域
根據教育改革精神和素質教育基本理念,結合目前在教育改革中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構建合理的教育框架應該是建立在“主體一主體”思維特點為基礎的師生平等、主體互動的模式。
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人的活動(人不僅指學生,而且指教師),教學作為人的活動,不是被給予的,是人類的意向與目的以及行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充滿創造的動態的雙邊性活動,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既不能相互取代,又密不可分地統一在教學實踐當中。兩種主體在特定情景中為特殊目的進行的交往活動,構成了教學活動的實質性內容。這是以復合式即“主體一主體”思維模式為前提的理解范式,在現實層面上,應實現對轉型期教學活動范式進行理性的設計與重構,即建構民主的和雙向活動的理想教育模式。其模式是主體間的思想交流和知識碰撞,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它是從對話者各自的前理解結構出發而達成的一種視界融合,承認理解的歷史性,尊重成見,受教育者有最大可能的發展,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它是實現、凸顯、培養主體達到最佳教育效果的路徑,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具有重大的意義。
2.教育設計要關注如何構建學生的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美國的教育學認知內容模式。它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上,是從認知和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把學生培養成為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的一個教育過程。這種模式認為,每一個學生應該走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接受教育并構建完整的自我,設計個人的發展計劃。在我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中,也是一種所有受教育者得到發展的教育,所有受教育者都在其可能發展的范圍內充分發展,這就決定了教育范式設計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在實踐操作中應注重用一種開放的、靈活的教育體系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對不同分數段的學生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達到同一質量目標,關鍵的問題是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提高,特別是對學生的不同能力,如理論研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應當給予同樣的重視,應允許學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成為具有特色和特長的創造型人才。
3.教育設計要關注如何構建“情理互通”的意境
教育意境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導作用,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教師自身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并通過與學生的雙方互動形成師生的心理默契與觀念意象。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情理互通”基礎上形成教育意境,讓學生產生共鳴,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效果綜合并放大。但這必須具備如下條件:一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社會發展的多姿多彩的現實有機結合,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出發,堅持大學生易于、樂于理解和接受與明確價值導向、突出思想內涵、蘊涵高尚情操、強化品德要求的有機統一,實現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與實踐素材的生動性相結合。二是教育內容的慎思明辨的理性精神與靈活的教學藝術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講理”,只有把理論講活、講深、講透,講出理論的邏輯征服力量,撞擊學生的理論思維,才能取得切實的教育效果。但是,如何“講理”,卻要通過教育藝術來實現。它需要總體線索的勾勒、微觀細節的闡述、邏輯分析的獨自、背景知識的引用、講解視角的轉換、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到好處的板書、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難問題的提示、理論想象的激發、人格力量的感染和理論境界的升華,并在教育過程中采取分清層次、充分對話、帶入境界的教育方式,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論說服力和邏輯征服力,從而提高實效性。
總之,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我們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發展的理想路徑,其目的就是積極探討提高教育實效性的合理模式,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文章標題:高校教育類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論文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gaodeng/1707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