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技術論文 發(fā)布日期:2014-08-19 16:02 熱度:
近年來,伴隨有效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的逐步深入,課堂觀察作為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yè)能力,逐漸進入學界的研究視域。課堂觀察在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價值和功能被重新挖掘,掀起了一次小型的研究浪潮。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可以獲得新論據(jù),找到新視角,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新認識。本研究從文獻計量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重點統(tǒng)計與分析了620篇關于課堂觀察的研究期刊論文文獻,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期刊論文比較多,成果引用少;“相關期刊”數(shù)量多,核心作者少;研究“相關地區(qū)”多,項目基金少;基層學校參與多,合作研究少;課堂實踐研究多,其他研究少。今后研究可從研究目標高移化、研究人員整合化、研究內容系統(tǒng)化、研究形式校本化、結果運用人本化等方面把握研究趨勢。
關鍵詞:教育核心期刊投稿,課堂觀察,研究特點,文獻計量,趨勢分析
“文獻”是客觀記錄研究成果的載體,也是表達研究者學術思想的重要方式。為全面了解研究現(xiàn)狀,運用文獻信息學常規(guī)統(tǒng)計方法,以中國知網(wǎng)為文獻檢索資源,重點考察篇名為“課堂觀察”的文獻,篩選了期刊論文(620篇)、報紙(10 篇)、會議論文(3篇)、學位論文(28篇)總計661篇文獻(檢索時間2013年12月20日)。文獻計量以發(fā)表時間、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項目基金、地區(qū)分布、研究主題為分析單元,用計算機統(tǒng)計,并突出“量”的比較,揭示研究現(xiàn)狀,分析研究趨勢。因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文獻數(shù)量較少,除發(fā)表時間分析外,其它分析單元以620篇期刊文獻為主。綜合來看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文獻期刊論文比較多,成果引用少
如表1所示,從文獻發(fā)表時間上看,我國學界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始于1958年,但1958年至2000年40余年來僅有3篇文獻,研究內容主要指向對學生的學法指導。21世紀以來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課堂觀察”實踐研究受西方科學主義影響,呈現(xiàn)明顯的遞增趨勢,尤其是2008年至今短短的5年里,文獻數(shù)量占總量的 88.9%。從類型上看以期刊論文為主(93.8%),年度數(shù)量呈遞增趨勢。學位論文自2000年始有記錄,年度數(shù)量1~7篇,增減幅度不大,分別來自 15所高校,其中浙江師范大學、云南師大、西南師大、西北師大、蘇州大學、山東師大、曲阜師大、南京師大、遼寧師大、河北師大10所高校各1篇,華東師大、北京語言大學各2篇,上海師大、福建師大各3篇,東北師大7篇。總體上看文獻類型在數(shù)量分布上既不均衡也不夠多,2000年來文獻年均101篇。
文獻被引頻次反映其學術影響力。統(tǒng)計表明期刊文獻、學位論文文獻及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被引頻次較低。其中期刊論文總被引895次,414篇(66.8%)文章從未被引用過,620篇期刊論文被引頻次如表2。學位論文中有11篇從未被引用(占學位論文總數(shù)的39.3%),被引用1~4次14 篇、8次1篇、12次1篇、30次1篇;基金項目成果中有36篇期刊論文從未被引用(占成果總數(shù)的38.7%),被引0~1次39篇、2~4次13篇、6 次5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基金項目成果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分別為1.44次、2.92次、1.45次。說明我國關于課堂觀察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基礎比較薄弱,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不高。
二、相關期刊數(shù)量多,核心作者少
期刊是文獻的主要來源,反映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動向。按照文獻計量學布拉德福分類方法,將期刊載文量按降序排列,以載文量為區(qū)分度劃分為核心區(qū)、相關區(qū)和分散區(qū),并以“核心期刊”“相關期刊”“分散期刊”區(qū)別期刊類型。統(tǒng)計表明期刊文獻分布在248種期刊中,刊均2.5篇。刊載1~2篇分散期刊176種、3~6篇相關期刊55種、7篇以上核心期刊17種,平均載文密度(篇/種)為10.5、3.96、1.2。
盡管有的期刊也開辟了“課堂觀察研究”專欄,但由于分散期刊分布開放性強,尚未形成載文量相對集中的核心區(qū)期刊群,與布拉德福期刊分布律有一定偏差。培育研究成果刊載量相對集中的核心期刊群,對提高研究質量有積極意義。載文量10篇以上的核心區(qū)期刊8種,分別為《教育科研論壇》(10篇)、《新課程研究》(10篇)、《學校管理》(11篇)、《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12篇)、《語文教學通訊》(14篇)、《當代教育科學》(16篇)、《新課程》(16篇)、《江蘇教育研究》(19篇)。期刊載文分布如表3。
核心研究者群體反映研究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依據(jù)計量學者普賴PRICE.D)核心作者論文計算公式M=0.749(Nmax)1/2,(M為考察核心作者貢獻的參考數(shù)量標準,Nmax為計量中作者撰寫論文最多的文獻數(shù)量)。本研究統(tǒng)計時間內第一作者Nmax為10篇,計算后M值的參考標準約2篇。統(tǒng)計表明核心作者共有29 人,其中撰寫2篇論文17人、3篇6人、4篇4人、9篇1人、10篇1人(與洛卡特定律相差較大),共發(fā)表論文87篇(人均3篇),取得12項課題研究成果(占成果總數(shù)21.5%),核心作者群產(chǎn)出率不高;有11人(占37.9%)的成果被引用率為0,高校研究成果引用率最高,中小學教師雖然占核心作者半數(shù)以上(58.6%),但成果影響力較差(如表4);核心作者地區(qū)分布不均,其中江蘇15人、浙江6人,上海4人,寧夏、廣東、廣西、河北各1人。說明關于課堂觀察研究的核心研究者群體還沒有形成,亟待壯大研究者隊伍。核心作者(第一作者)文獻被引頻次10次以上的有:吳江市教育局沈正元(12次)、華東師范大學付黎黎(15次)、華東師范大學周文葉(26次)、余杭高級中學沈毅(33次)、吳江市教育局張菊榮(36次)、華東師范大學崔允?(130 次)。
三、研究相關地區(qū)多,基金項目少
文獻來源地區(qū)在數(shù)量上能夠反映該地區(qū)對“課堂觀察研究”的關注度和參與程度。以第一作者為研究對象,按地區(qū)發(fā)表數(shù)量劃分核心區(qū)(200篇以上)、集中區(qū)(30~71篇)和相關區(qū)(29篇以下)。如表5所示,除來源地區(qū)不詳(35篇)外,形成了1個核心區(qū)、3個集中區(qū)、24個相關區(qū),核心區(qū)成果數(shù)量凸顯,以江蘇省為代表,整體上各地區(qū)的研究成果分布不均。 620篇期刊文獻共有基金項目55個,取得研究成果57項,占期刊論文文獻總數(shù)的9.2%。課題立項與成果數(shù)量呈年度遞增趨勢,2012年達到高峰。研究成果數(shù)量年度分布:2007年2項、2008年3項、2009年3項、2010年9項、2011年各6項、2012年22項,2013年12項。課題立項以地區(qū)和國家項目為主,國家項目22個占40%、地區(qū)項目27個占49%、院校項目6個占11%,分布在18個地區(qū),湖南、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各 1項,福建、甘肅、廣東、貴州、吉林、寧夏、山東各2項,北京、廣西、河南各3項,浙江4項,江蘇11項,上海12項。課題立項數(shù)量少,地區(qū)平均1.96 個,核心區(qū)(江蘇)、集中區(qū)(浙江、上海、福建)立項總數(shù)占52.7%,課題研究地區(qū)數(shù)量分布不均。課題研究者以高等院校(41人)、地區(qū)教育學院、教學研究室等教科研機構人員(45人)為主占83.6%,中小學(含中職學校)教師參與課題研究不多,其中:小學2人、中學7人、中職學校1人,說明目前關于課堂觀察的課題立項系統(tǒng)研究尚未引起廣大基層學校教師的重視。
四、基層學校參與多,合作研究少
如表6所示,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yè)學校/專業(yè)學校、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參與研究教師351人,占研究者(第1作者)總數(shù)的56.6%,并以中學教師居多,共211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 34%,高校教師(含高職院校)136人,占21.9%,其他教研、科研機構如:教育發(fā)展研究院、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教育教學研究院/所/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教師發(fā)展中心、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進修學院、教學研究室/研究中心等94人,占15.2%。說明課堂觀察已經(jīng)在基層學校的實踐層面有一定的進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從文獻引用頻次上看,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成果被引用頻次較低,研究的水平與質量有待提高。整體上看論文文獻研究以獨著居多,共492篇占79.35%;2位作者93篇占15%、3位作者19篇占3.06%、4位以上10篇占1.61%,其中不詳6篇(以單位名義撰寫)。合著率不高(合著率19.7%),合作度為1.25,合作者大多數(shù)是同單位合作或同類型單位合作,僅有22篇占18%的論文文獻是由學校和教科研機構或學校和高校合作完成。
課堂觀察研究是基于學校教學一線的應用型實踐性的“草根”研究,離開課堂教學主陣地,研究無從談起;同時課堂觀察研究也有 “理論”支撐的需要,不然就會又回到“就事論事,就課說課、評課”的誤區(qū)。課堂觀察研究需要理論視野,不是教育觀察,而是“教育學觀察”[4],學校教師的研究需要高校或教科研機構的支持,否則研究缺失理論支撐,研究的質量也不會高。
五、課堂實踐研究多,其他研究少
采取關鍵詞分析法對期刊文獻關鍵詞進行逐級分類統(tǒng)計,剔除不便分類、指向不明確的、出現(xiàn)頻次低于10次的關鍵詞,共得到3910個分析對象并再次分類。統(tǒng)計表明關鍵詞描述范圍主要涉及觀察、測量、評價、分析、課堂、教育、教學、學習、聽評課、教師、學科、課程、地區(qū)、學生、學校、師生、校本、研究、教研、問題、策略及其他等方面,如表7。
從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上看,研究者基于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研究比較多,占統(tǒng)計量的83.15%(觀察測量評價分析、課堂教育教學、教師、學生、學科教學、師生關系比例之和),其中關注課堂觀察測量與評價分析的方法、維度、模式、技術、品質、合作體、對象、能力等研究占其中的32.3%;師生關系、課程改革、研究與教研、聽評課、問題與策略、校本等方面的關鍵詞統(tǒng)計量均不高;國外課堂觀察的借鑒與比較研究、課堂觀察現(xiàn)狀與問題調查研究、國內現(xiàn)階段研究綜述、課堂觀察與學校辦學特色關系研究等文獻數(shù)量鳳毛麟角。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引起質變,源于西方科學主義的課堂觀察理念在我國從認識到嘗試,從接受到實踐不過十幾年的時間,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補齊課堂觀察研究的“短板”,以其“量”的積累,促進課堂觀察在變革教學現(xiàn)場的革命性進程中引起各方面的更高重視,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六、今后研究趨勢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已有研究表明“課堂觀察”對改進教師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習進步,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積極的作用。未來研究趨勢分析如下:
1.研究目標高移化。“課堂觀察”概念的提出是對我國傳統(tǒng)的“聽評課”教研活動的批判與改造、繼承與創(chuàng)新。它既是一種根植于課堂的教育研究方法,也是有效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一種工作流程,更是基于學校落實《綱要(試行)》精神的伙伴式關系的團隊合作,觀察研究的重點是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生長點”而非對教師“評等和排隊”。因此,開展課堂觀察研究要以落實綱要精神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既不能夸大課堂觀察中“量化”的作用,也不能忽視課后分析中“質”的提升。其目標在于促進學校形成課程的實施特色,其終極價值在于促進教師教學專業(yè)化,實現(xiàn)“因材施教”,形成學校課程實施特色。
2.研究人員整合化。課堂觀察具有目的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選擇性和情境性特點,決定了涉及和影響課堂觀察實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課堂觀察研究要具有“跨界”的思維。其中的“界”至少涉及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視界、基層學校的管理者視界、一線教師的教學視界、合作伙伴的團隊視界、受教育者學生的學習視界。文獻計量表明,目前相關研究的視域沒有打開,參與研究的主體單一,研究質量不高,沒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
3.研究內容系統(tǒng)化。研究目標的高移化趨勢,在于增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自覺性,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程實施質量,落實《綱要(試行)》精神。目前相關研究存在“短板”,今后要用系統(tǒng)的觀點統(tǒng)領課堂觀察研究,把課堂觀察研究看成是一個由若干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運行規(guī)律的整體系統(tǒng),而非簡單的組合,不能顧此失彼,避免因“短板效應”而影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甚至擱淺。 4.研究形式校本化。沒有學校層面的變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變革。課堂觀察研究的作用在于實現(xiàn)教師教學專業(yè)化、學校課程特色化,最終指向學生的發(fā)展。課程實施的現(xiàn)場在課堂,為了改善課堂教學的課堂觀察是在場的觀察,其研究過程始終圍繞教學而展開,鐘情于情境問題的解決。也只有課堂觀察的校本化,才會使學者、管理者、一線教師和合作伙伴團隊的視界在課堂的真實情境中匯聚、交融,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世界。目前課堂觀察的校本研究不夠,校本研修、校本培訓、校本教研關鍵詞統(tǒng)計量僅占0.49%;學科課堂觀察研究還沒有實現(xiàn)全覆蓋,中學、職業(yè)學校、小學、特教學校、幼兒園參與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如表6)。
5.結果運用人本化。課堂觀察結果的運用含有“評價”的色彩,但這種評價是撬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阿基米德”點,是改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增值性評價,而不是評等和排隊。評價如果不能給學生、教師、學校以及教育管理者有所教益,那評價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觀察結果的運用要以人為本,以師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價值觀等方面“增量”的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和生長性為基本維度。摒棄“求同、共性、排他、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聽評課的單一性評價,提倡 “求異、個性、和諧、創(chuàng)新”的增殖性評價是課堂觀察理論與實踐研究價值的基本意蘊,也表征著課堂觀察研究的總體趨勢:民主與平等、自由與開放、選擇與寬容、求同與存異、和諧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曉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獻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2][7]崔允?,沈毅,吳江林.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1.
[3]李可以.《檔案管理》1995―200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J].檔案管理,2006(4).
[4]陳瑤.課堂觀察:限度及其問題[J].上海教育研究,2011(8).
[5]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57.
[6]王陸,張敏.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
[8]蘆詠莉,申繼亮.教師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29.
文章標題:教育核心期刊投稿我國“課堂觀察”研究特點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aoyu/jishu/2241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chǎn)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yè)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fā)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技術論文 特殊教育論文 影視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論文 體育科學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論文 成人教育論文 職業(yè)教育論文 教育學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 小學教育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 初等教育論文 高等教育論文 天文學論文 數(shù)學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wǎng)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