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7-10 16:46 熱度:
民國經濟思想史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經濟發展大波動、思想文化大轉型的時期,因而經濟問題和矛盾相當突出與尖銳,由此引發的經濟思想也相當活躍與豐富。
摘要:民國經濟思想史作為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重要部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以當代期刊論文考察: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經濟思想研究為主,專題研究為輔而展開。但近年來有深入探討民國經濟學理論的趨勢,研究視角和內容不斷擴展。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不足,理論框架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特征不夠明顯。
關鍵詞:高級會計師職稱論文,民國,經濟思想史,人物經濟思想研究,期刊論文,專題研究,理論框架,學科體系
一、引言
在改革開放前以至改革開放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對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與重視。大致說來,改革開放前基本上沒有專門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成果問世;改革開放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也只發表了少量涉及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相關成果;真正開始系統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成果出現于20世紀之初;此后在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呈現出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熱潮。
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是從通史型研究開始的,然后在專題型研究中得到進一步體現。在通史型學術成果中,胡寄窗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對民國經濟思想的論述打開了當代學者研究民國經濟思想的大門;此后,馬伯煌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下冊)》也闡述了民國時期經濟思想的部分內容。專題型學術成果相對略多一些,如鄭學益的《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鐘祥財的《法幣政策前后中國的貨幣理論》、曹均偉的《中國近代利用外資思想》、葉世昌和施正康的《中國近代市場經濟思想》、程霖的《中國近代銀行制度建設思想研究:1859―1949》等。此外,一些研究人物或群體經濟思想的學術成果也涉及到了許多民國時期的內容,比如胡顯中的《孫中山經濟思想》、鐘祥財的《中國近代民族企業家經濟思想史》、孫大權的《中國經濟學的成長――中國經濟學社研究(1923―1953)》和李翠蓮的《留美生與中國經濟學》。
專門對民國經濟思想史進行專題研究的成果是在20世紀初出現的。嚴清華和鄒進文的論文《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構想》提出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中專題型研究民國經濟思想的基本思路[1],此后相關成果不斷涌現。這方面已出版的著作如孫智君的《民國產業經濟思想研究》、鄒進文的《民國財政思想史研究》、李蓉麗的《民國對外貿易思想研究》、宋麗智的《民國會計思想研究》和張霞的《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等。
隨著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回顧其研究狀況的綜述型論文也相繼出現,其中有一些成果包含了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狀況的內容。比如鄭劍順的《1949年以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述評》[2]、劉甲朋和魏悅的《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綜述》[3]、程霖的《20世紀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以學術著作為主的考察》[4]、付志宇和繆德剛的《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總結與展望》[5]、張亞光的《近30年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回顧和展望――對象、方法與學科建設》[6]、朱鴻翔和孫?的《論20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基于學術論文的考察》[7]、蘇全有的《對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8]。
近些年來,學術界形成了一股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熱潮,因此有必要專門對當代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豐碩成果進行全面總結。而學術期刊作為研究成果重要的展示平臺,其刊載的論文能夠充分展現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狀況。鑒于此,本文以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當代期刊論文為考察對象,探討當代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整體特征,展望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發展趨勢。這不僅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以目前已有的成果為基礎,也有利于推進和深化民國經濟思想史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為促進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與發展服務。
二、當代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整體特征
本文選取的考察對象全部來源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論文。由于中國知網并沒有對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論文進行單獨的分類,因此本文選取期刊論文的方法是首先在中國知網頁面精確搜索全文中既包含“民國”也包含“經濟思想”這兩個重要詞匯的期刊論文,論文發表的時間跨度為1979年至2011年①,滿足上述條件的論文總共有2 530篇;然后根據這2 530篇論文的內容,篩選出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論文,總共589篇。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有學者發表過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論文,比如趙靖先生在 1962年發表了《康有為的經濟思想》,但是論文數量極少,民國經濟思想史的大規模研究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改革開放之初發表的期刊論文絕大多數是對之前研究成果的補充和延續,集中探討“五四”之前的經濟思想,研究對象和內容還沒有出現廣泛的擴展。因此,本文未將1979年以前發表的期刊論文納入考察范圍不會對整體性統計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另外,通過文章所含詞匯搜索論文的方法難以搜集到本領域所有的論文,在考察對象的全面性上肯定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對 “民國”和“經濟思想”兩個詞匯的搜索應該能夠囊括大部分兼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期刊論文。為了盡可能消除589篇論文的樣本誤差,本文只將經過考察得到的顯著統計結果作為期刊論文研究的整體特征進行闡述。
(一)人物經濟思想是期刊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論文中,427篇論文對人物經濟思想進行了研究。1979―2011年,每年發表的以人物經濟思想為研究對象的期刊論文占當年所有發表期刊論文的比例,除了 2004年和2008年為40%~50%,其余每年均超過50%,詳見圖1。因此,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期刊論文以人物經濟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427篇以人物經濟思想為研究對象的期刊論文中,179篇對孫中山的經濟思想進行了探討,占據41.9%的比例。趙靖的《孫中山關于在經濟發展方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理想》、《中國近代振興實業思想的總結――論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和《現代中國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先驅――論孫中山的開放主義》,陳可清的《試論孫中山的經濟建設思想》,王功安的《論孫中山經濟思想》,趙靖、陳為民和鄭學益的《中國近代經濟管理思想遺產中的珍品――紀念孫中山誕辰120 周年》,葉世昌的《孫中山的經濟發展戰略思想》,曹旭華的《孫中山貨幣理論述評》,吳景平的《孫中山建立近代銀行的思想主張與實踐》,嚴清華和李蓉麗的《論孫中山“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思想》,錢津的《論孫中山建國大綱的經濟思想》,《論孫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國特色》和《孫中山節制資本思想辨析》,周建波的《孫中山的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思想評議》,孫智君和嚴清華的《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歷史使命與時代價值》,鐘祥財的《孫中山經濟思想的價值層面》,趙泉民的《孫中山的合作經濟思想論》,孫智君和朱凱的《孫中山工業化思想研究》,張亞光的《現代化視野下的國家發展戰略――孫中山〈實業計劃〉釋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經濟學說是中國百年來經濟理論創新的三大里程碑之一[9],以此為基石的孫中山經濟思想涉及廣泛的經濟領域,并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對于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豐富的研究內容和深遠的研究價值。 (二)專題研究期刊論文的增多
經濟思想史通史型著作基本以人物或者學派的思想為線索進行編撰,因此在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初期,為了配合中國近代經濟思想通史的編撰,幾乎所有的期刊論文以人物經濟思想作為研究對象。雖然專題研究“將一定歷史階段及其整個發展過程的思想全貌割裂開來,不符合史學著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專題研究也“能給讀者對每一專題有一個系統的理解”[10]。隨著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進行專題研究,以此更加系統地把握同一個專題內百花齊放的經濟思想及其演變軌跡。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期刊論文中,專題研究的論文總計143篇。由于當年發表的專題研究論文在當年所有發表論文中的數量占比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現大幅波動,這會對趨勢判斷產生干擾,因此本文通過計算累計占比使統計結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滑,以此清晰地顯示趨勢的變動。累計占比的具體計算方法是將每年截至當年發表的專題研究論文累計篇數除以截至當年發表的所有論文累計篇數。1979―2011年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累計占比結果詳見圖2。圖2清晰地顯示,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累計占比呈現出上升趨勢,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增多。
對民國經濟思想史進行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涉及到了廣泛的經濟專題。劉方健的《民國時期的經濟研究》在對民國時期的經濟期刊和經濟研究機構進行闡述之后,通過專題的形式對民國時期經濟研究最多的七個領域進行了簡要論述。在研究民國時期金融思想的論文中,程霖的《西方銀行理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及影響》和《近代中國中央銀行制度思想演進》、朱華雄和李俊的《民國時期金融思想發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題》,都是研究用力深厚的作品。張秋雷的《中國農村土地經濟思想研究概要(1924~1949)》、鄒進文和王蕓的《國民政府時期鄉村經濟建設思潮研究》、程霖的《中國農村經濟改造模式與發展路徑――20世紀30年代學術界的探索》、彭立峰的《近代中國農業發展思想述評》、程霖和畢艷峰的《近代中國傳統農業轉型問題的探索――基于農業機械化的視角》,都對民國時期復興農村、振興農業的思想進行了深入探索。 “統制經濟”思潮曾經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引起過廣泛爭論,因此當代學者對此的研究也相當豐富。黃嶺峻的《20~4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計劃經濟”思潮》及其與楊寧一起撰寫的《“統制經濟”思潮述論》、鄭會欣的《戰前“統制經濟”學說的討論及其實踐》、鐘祥財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統制經濟思潮》,是其中的代表作。民國時期的“立國之爭”也是學術界研究較多的專題之一,鐘祥財的《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立國之爭及其理論影響》和《對20世紀上半期 “以農立國”思想的再審視》、張霞的《現代化浪潮的經濟思想回響――近代中國的三種立國思潮》,都是受到學術界肯定的成果。另外,一些學者在其他的專題領域也出產了一批優秀的學術論文,比如趙曉雷的《20世紀30~40年代中國工業化思想發展評析》、王同勛的《近代民族企業的經營管理思想》、趙泉民的《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合作主義思潮論析》、聶志紅的《民國時期的對外貿易保護思想》和《民國時期的工業區位思想》、黃嶺峻的《中國現代“自由經濟“思想鉤沉》、宋麗智的《國民政府時期超然主計思想變遷研究》、孫智君的《民國時期產業結構思想的變遷》、閻書欽的《抗戰時期經濟思潮的演進――從計劃經濟、統制經濟的興盛到對自由經濟的回歸》、徐敦楷的《民國時期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鄒進文和李彩云的《中國近代地方政府間財政分權思想研究》。
(三)政界人士經濟思想的研究較多
由于人物經濟思想研究在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期刊論文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對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對較多,對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對較少,這樣的結構分析相當必要。民國經濟思想的主體絕大部分來自于政界人士、知識界人士和商界人士,于是本文將期刊論文研究的具體人物按照上述三個群體進行分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一個人過去的經歷是其思想形成的來源之一,但是當前從事的主要工作將會對其當前的思想立場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于群體分類模糊的人物,本文以其在民國時期主要從事的工作作為群體劃分的依據。比如張謇,他既有知識分子的背景,也有過顯耀的仕途經歷,但是在民國時期,其主要工作是經營大生紗廠,因此本文將其劃歸到商界人士之中。
在本文考察的427篇研究人物經濟思想的期刊論文中,288篇論文研究政界人士經濟思想,77篇論文研究知識界人士經濟思想,68篇論文研究商界人士經濟思想。②每年發表的所有以人物經濟思想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中,分別以政界人士、知識界人士及商界人士經濟思想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占比情況詳見圖3。③從中可以看出,每年發表的研究政界人士經濟思想的論文占比始終不少于另外二者的占比。
由此可見,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人物主要集中在政界。除了孫中山,一些研究學者對其他政界人士的經濟思想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學民和湯可可的《朱執信的財政金融思想》、姚家華的《略論朱執信的經濟思想》、《廖仲愷經濟思想述評》和《廖仲愷的中國貧富論》、吳傳清的《論宋教仁的經濟發展思想》、嚴清華和杜長征的《孔祥熙經濟思想初探》、葉世昌和丁孝智的《孔祥熙的經濟思想》、張霞的《閻錫山的“三農”思想研究》,都是對人物經濟思想進行探析的優秀成果。
(四)對知識界和商界人士經濟思想研究的增多
在分析知識界和商界人士論文占比的過程中,為了更清晰地展示趨勢變化,本文采取與分析專題研究論文占比同樣的統計方法,分別計算每年截至當年發表的研究知識界或者商界人物經濟思想論文的累計篇數除以截至當年發表的所有研究人物經濟思想論文的累計篇數的結果。圖4顯示了1979―2011年發表的研究知識界和商界人物經濟思想期刊論文累計占比情況,圖中的曲線說明知識界和商界人物經濟思想研究的期刊論文累計占比均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對于知識界人物經濟思想的研究,1997年以來,其期刊論文累計占比始終處于上升之中。雖然圖3說明民國時期人物經濟思想的研究以政界人士為主,但是圖4展示的趨勢表明,隨著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發展,當代學者增加了對民國時期知識界和商界人物經濟思想的研究。 在研究民國時期知識界人士經濟思想的期刊論文中,李文珊的《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葉世昌和苗欣宇的《陳翰笙民主革命時期的經濟思想》、孫智君的《劉大鈞的產業經濟思想述評》和《民國經濟學家方顯廷的農業經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吳傳清的《論任美鍔的中國工業區劃方案》和《陳振漢的工業區位經濟思想研究》、蔡志新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經濟思想論析》和《著名會計學家徐永祚經濟思想評析》、張霞的《“三農”視野下的〈農業與工業化〉―― 張培剛“三農”經濟思想研究》和《民國農業問題研究的“技術派”:卜凱視野下的中國農村與農業》,都是非常優秀的成果。學術界對民國時期商界人士經濟思想也進行了深入探討,鐘祥財的《穆藕初農業思想略探》和《穆藕初后期的經濟思想》、姚家華的《略評張謇的實業救國論》、吳傳清的《穆藕初的經濟發展思想述評》、趙泉民的《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時期的經濟烏托邦主義――薛仙舟的合作經濟思想芻議》、趙波的《穆藕初科學管理思想及其實踐論略》,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上述論文中所探討的商界人士,普遍在知識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他們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商業經營。張謇是清末狀元,國學功底非常深厚;穆藕初與董東蘇翻譯了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的名著《科學管理的原理》,對西方科學管理理論傳入中國貢獻很大;薛仙舟曾經任教于復旦大學,對國外的合作運動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他們各自知識的積累為他們的商業經營提供了理論上的幫助,同時知識和實踐的互動也豐富了他們的經濟思想。另外,近些年來,除了單個人物之外,群體研究也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涌現出不少佳作。孫大權的《中國經濟學社的興衰及其影響》、顏敏的《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農村派” 研究綜述》、吳敏超的《“中國經濟派”考》、周建波和顏敏的《“中國農村派”的土地所有權思想探微》及閻書欽的《外資外貿與中國工業化――抗戰后期國統區知識界關于戰后建設問題的討論》分別對某個知識界群體的經濟思想或者整個知識界對于某個問題的思考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三、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展望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的近代化轉型時期,各種經濟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留下了許多值得當代學者仔細探究、深入挖掘的經濟思想遺產。改革開放以來,學術風氣的逐漸開明為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從本文所考察的589篇期刊論文發表時間的分布來看,2000年以來,每年發表的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期刊論文數量一直不少于20篇,而且2004―2011年發表的期刊論文篇數之和接近總篇數的一半。隨著近些年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其研究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鑒于此,本文通過考察所選取的期刊論文,總結和歸納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新趨勢,對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進行展望。
(一)進一步深入對民國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由于古代中國未能出現系統的經濟學理論研究,西方經濟學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國,因此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基礎薄弱。并且面對社會大變革和國家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民國經濟思想以政策化的經濟主張為主。于是,在當代學者對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中,以政策化經濟主張為表現的政治人物經濟思想占據較大比重。而且民國時期的著名經濟學家大多有過仕途的經歷,比如馬寅初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長,劉大鈞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統計處處長,何廉擔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常務次長、資源委員會代理主任等行政職務。因此他們的經濟思想中依然有著不少政策化經濟主張的內容,這些內容受到了當代學者更多的關注。然而,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思想重要的組成部份之一,在經濟思想史研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學得以創立,當時的經濟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方法論和發展經濟學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理論成果。因此,民國經濟學理論具有相當的研究內涵和理論價值,值得當代學者深入挖掘。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當代學者開始重視對民國經濟學理論的研究。
唐任伍的《“五四”前后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葉世昌的《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和《建國前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述評》、趙曉陽的《西方經濟學的傳入與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產生和發展》、李源濤的《20世紀30年代的食貨派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鄭娟和梁捷的《中國經濟調查與中國經濟學的興起:1927―1937》、鐘祥財的《試析20世紀30年代有關中國古代經濟方法論的歧見》、王?的《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學在近代中國的發展――20世紀20~40年代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引進和討論》、鄒進文的《近代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來自留學生博士論文的考察》、孫大權的《民國時期的中國經濟學與經濟思想》,都對民國時期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或者經濟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探討。此外,楊永華的《20世紀中國經濟學回顧》、林毅夫和胡書東的《中國經濟學百年回顧》也有相當篇幅對民國經濟學發展進行了追溯。
(二)考察視野的不斷擴展
隨著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發展,考察視野也不斷擴展,主要體現在視角和內容兩個方面。在考察視角的擴展方面,民國經濟思想史考察的視角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人物著作和人物講話為主,近些年來,一些研究成果從新的視角去解讀民國經濟思想,挖掘出了更多的思想內涵。王欣瑞的《從〈東方雜志〉解讀民國鄉村建設思想》從民國時期期刊的視角來分析民國的鄉村建設思想;吳傳清的《民國時期工業區位、區劃思想史料鉤沉》對民國時期工業區位、區劃思想的學術成果進行了挖掘,從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的視角豐富了經濟思想史料的搜集;張亞光的《民國金融思想的發展軌跡――對1910―1949年金融出版物的統計分析》和《中國近代金融學教育考探》分別以民國時期的金融出版物、中國近代金融學教育的創立和發展為視角研究民國金融思想的演進。另外在考察的內容方面,雖然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以民國時期討論最多的農業、土地、工業化道路、國際貿易、金融、財政和戰時經濟為主,但是考察的內容還是呈現出一定的擴展。楊兵杰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工資制度思想評析(1927―1937)》、畢艷峰的《20世紀20~4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思想評析》、周建波和馬亦欣的《投資人力資本,重建鄉村經濟――晏陽初鄉建理論的經濟學分析》,分別對工資制度思想、農村剩余勞動力思想和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剖析,這些內容在2000年以前很少被學者進行系統的研究。 (三)重視經濟思想史研究與經濟史研究的融合
雖然,在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拋開經濟史的背景,對經濟思想的演變軌跡進行梳理,利用現代的觀點去分析歷史上的經濟思想,總結其中的優點和不足。但是也不能否認,任何一種經濟思想的產生都會受到當時特定經濟環境的影響。學者不應該僅僅以理性重構的方法探尋經濟理論中的絕對真理,還應該充分考慮特定的經濟環境和人物的立場,以歷史重構的方法探究經濟思想在當時產生的相對合理性[11],這就需要在經濟思想史研究中融入經濟史的背景。
經典的經濟思想都產生于某種特定的經濟環境。《國富論》問世于工業革命的初期;新古典主義在經濟學界發展和輝煌的年代正好是歐洲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期;如果沒有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凱恩斯主義成為經濟理論界主流學派的時間或許會推后。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會影響經濟問題的產生和經濟思考的廣度、深度,而且經濟思想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狀況。因此,經濟史不但是研究經濟思想史的重要背景,而且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之間存在著互動。鑒于此,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將經濟史研究融入其中。徐建生的《民國北京、南京政府經濟政策的思想基礎》、程霖和韓麗娟的《論國民政府時期關于農業金融制度建設的四種模式》、王?的《傳統中國社會農村地權關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轉型》、張忠民的《孫中山國家資本思想及其對南京國民政府國有經濟政策的影響》、王?和熊金武的《從“漲價歸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稅制度――兼論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思想與經濟制度的關系》、宋麗智的《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東方回應》都是將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與經濟史研究相融合的優秀論文。
(四)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需要為今天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經世致用的價值
從實踐意義上講,研究過去的經濟思想能夠借鑒人類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對當時社會經濟問題的思考,以此有助于為今天所面對的經濟現狀找到正確的解讀,為今天面對的經濟問題找到合理的對策。世界在發展,但是沒有人否認歷史存在重演的可能性。當現在和未來呈現出與過去某種相似的客觀條件時,過去的經濟思想也許可以給當前的經濟研究者提供思維上的啟發。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就給凱恩斯帶來過這樣的作用[12]。
雖然絕大多數研究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當代期刊論文都在為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或者經濟政策提供借鑒,但這些論文的主要著力點是論述思想。因此,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體現了更大的理論價值,而對實際經濟的指導作用并不突出。如果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能夠對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的具體問題給予更多有益的啟發或者合適的建議,那么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必然會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這將有利于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民國時期不但是近代中國社會大變革、經濟大發展的重要時期,而且在民國中期,中國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已基本確立。由于經濟發展主線決定經濟思想的發展主線,因此民國經濟思想的發展主線應該是市場經濟理論的演進,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對中國當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具有歷史借鑒意義[13]。當然,與民國時期相比,中國的國際地位、經濟和社會狀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當前的時代背景與民國經濟思想產生的背景之間的區別。研究者們只有扎實掌握民國經濟思想史的內容,深刻思考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且準確把握當前與民國客觀歷史條件的區別,才能夠從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中給予當代中國經濟有價值的借鑒。比如馬濤的《孫中山的貨幣革命論及現代啟示》闡述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一個貨幣錨問題,即紙幣發行需要以商品貨物作為保證,以此對我國當前貨幣無錨濫發的現狀提出借鑒;熊金武和王?的《“漲價歸公”正義――對今日中國土地征收制度和房產稅制度的反思》通過對孫中山先生“漲價歸公”思想的探討,給予了當今中國扭轉土地財政困局一定的借鑒。
四、結語
民國經濟思想史作為中國經濟思想史的一部分,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受到學術界太多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涌現了不少優秀的學術成果。從本文以當代期刊論文為考察對象的統計結果來看,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經濟思想研究為主、專題研究為輔進行展開,不過學者們進行專題研究越來越常見;研究的人物對象雖然以政界人士為最多,但是對知識界人士和商界人士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從近些年研究的發展趨勢來看,學術界會進一步地深入探討民國經濟學理論,這將豐富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經濟學理論內涵;另外,研究視野會在視角和內容兩個方面不斷擴展,這將有利于學者們在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提出新思路和新觀點;同時,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會重視與經濟史研究的融合,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看待經濟思想,有助于提升民國經濟思想生命力的持久性;最后,民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會為今天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經世致用的價值,這將增強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現實意義。
從本文考察的當代期刊論文來看,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不足,理論框架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特征也不夠明顯。不僅是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在研究方法、理論框架、學科體系方面”同樣“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14]。由于經濟思想史的學科特點,經濟思想史研究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理論框架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兼容。但是作為學者,應該在保持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研究特色和繼承老一輩學者肯坐“冷板凳”、刻苦鉆研經濟思想內涵的基礎上,以虛懷若谷的態度去借鑒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豐富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手段,“實現理論要素的提煉、理論演進的累積和理論線索的勾勒,揭示出隨時間運動而演化的經濟思想‘過程’的節奏和脈絡”[15],以此更加符合現代經濟學的科學品質。并且,民國時期作為距離當代最近的歷史時期,其經濟思想中的現代主流經濟學因素并不少見。因此,在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學者們可以嘗試合理、合適地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這不但有利于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煥發出新的活力,而且也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與發展。 注釋:
①本文對于期刊論文的搜集工作截止于2012年2月23日。由于中國知網的論文收錄時間較發表時間存在滯后,因此本文未能包括所有2011年發表的論文。
②有些論文對屬于兩個不同群體的人物進行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因而在此存在重復統計的情況。
③為了在占比計算中不影響作為分母的論文總篇數,因此對屬于兩個不同群體的人物進行經濟思想比較研究的期刊論文,在此統計為這兩個群體各計0.5篇。
參考文獻:
[1][13]嚴清華,鄒進文.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構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2]鄭劍順.1949年以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述評[J].史學月刊,2002,(5).
[3]劉甲朋,魏悅.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綜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5).
[4]程霖.20世紀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以學術著作為主的考察[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4).
[5]付志宇,繆德剛.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總結與展望[J].上海經濟研究,2008,(10).
[6]張亞光.近30年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回顧和展望――對象、方法與學科建設[A].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會議論文[C],2008.
[7]朱鴻翔,孫?.論20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基于學術論文的考察[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4).
[8]蘇全有.對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學術探索,2010,(3).
[9]嚴清華.中國百年經濟理論創新的三大里程碑[J].經濟評論,1998,(3).
[10]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歧見[J].學術月刊,1986,(3).
[11][12]賴建誠.經濟思想史的趣味[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2-32.
文章標題:高級會計師職稱論文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綜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jingji/jingjixue/2176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經濟論文范文
郵電論文 文化產業論文 特許經營論文 餐飲管理論文 房地產論文 人力資源論文 項目管理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家政論文 物業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 電子商務論文 審計論文 財會論文 統計論文 財稅論文 銀行論文 證券論文 保險論文 金融論文 經濟學論文 市場營銷論文 旅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