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9-29 10:09 熱度:
古代文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古典文學知識》雜志由鳳凰出版社主辦,旨在通俗系統地介紹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知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知識性、通俗性、生動性三者結合,面 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古典文學知識》的特點,就是注重“知識”二字,知識密集,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性雜 志。
摘要:文章以《孔雀東南飛》、《金瓶梅》等作品為例,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針對特定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合理加強人性分析既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認知,提高其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更為深入全面地解讀相關作品,逐步樹立問題意識。
關鍵詞:人性分析,古代文學,教學意義
古今有變化,中外有不同,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會讓我們在陌生中彼此熟悉,莫過于人性。每個時代的人性,既凸顯出特定時代略有差異的人的本性,又體現為人的一般本性。眾所周知,文學是感情的表現,感情又多取決于人性,因此,那些從作家筆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讀者心中的文學經典,往往也同時展現著亙久不變卻又異彩紛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強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區別其獨特性,在相關古代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的講授中非常重要。
一、加強人性分析有助于學生對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認知,提高其學習熱情。
文學是情感的外化,“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①在“綴文者”與“觀文者”之間,最能起溝通作用的是“情”,因而對作者為文之“情”的領會十分關鍵。以《聊齋志異》為例,此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寫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別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與書生的相戀。大多數文學史立足于蒲松齡本人“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的自白與王士禛“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的題詠,認為蒲松齡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好善良諷刺人間的丑惡與黑暗,借人與異類的自由戀情表達廣大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憧憬與渴望,以及對封建婚姻與禮教的反抗等。這些偏向于時代性與社會性的分析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與泛泛而談,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去主動感悟《聊齋志異》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這時,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顯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學史認為:“如《綠衣女》、《連瑣》、《香玉》等,大體是寫一位書生或讀書山寺,或書齋臨近郊野,忽有少女來到,或吟唱,或嬉戲,給寂寞的書生帶來了歡樂,數度相會,方知非人,或者進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認為這正是他長期處在孤獨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補償,”因為蒲松齡曾長期在外坐館,與家人聚少離多,故“獨自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自慰”②的分析就頗為真實可信。人總是會為自己尋求心理補償,在孤寂失意之時尤其如此,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而“《香玉》等篇實為蒲松齡寂寞情懷的詩意幻想”這種說法很容易讓學生信服,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就實際的教學效果而言,強調這一頗具人性的論斷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綴文者”與“觀文者”因“世遠”而生的疏離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與從人性角度關注作者的為文之情一樣,對作品本身所蘊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樣有助于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的實際教學中,劉蘭芝形象的解讀是教學重點之一,與之相應的是,焦母不滿并逼遣劉蘭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講授的難點。長期以來,我們多從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長制的眼光去理解這首作品的主題,將焦母視為封建禮教勢力的代言人,而劉蘭芝被遣歸的原因也多集中于與此相關的討論與推想,除傳統的門戶不當說之外,尚有無子說、③性剛說④等,各執一端。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使用精神與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這一問題,認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間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戀子情結導致了劉蘭芝的被遣。⑤較之于傳統的認知,新興的研究角度對人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從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間一般或多或少帶有些敵對情緒是普遍存在的事實,況且,人在情感上總是習慣于就自身立場去思考處理問題,很少會換位思考。且不論焦母與劉蘭芝的矛盾是否一定與焦母的戀子有關,⑥我們在詩中可以看到的是,劉蘭芝向焦仲卿抱怨說“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得出“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的結論,而劉蘭芝在焦母眼中卻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以致她“吾意久懷忿”。一方面媳婦對自己的勤勞與巧質自信滿滿,認為自己非常完美,無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卻認為媳婦喜歡自作主張,關注的是她對自己不夠尊重的問題,婆媳雙方在意的都僅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無論劉蘭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認可與喜愛。人性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們淡化焦母與劉蘭芝間的婆媳關系,僅將其視為普通的人際交往,這種缺乏換位思考與互相溝通的相處方式也并不能保證她們互生好感,更何況她們之間是微妙的婆媳關系。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本著換位思考與移情入境的立場討論劉蘭芝與焦母間的問題,不僅可讓他們對作品產生深刻的印象與親切感,而且可為他們的日常人際交往提供一些啟示。
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全面地解讀作家作品,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并解決問題。
試以《金瓶梅》中潘金蓮的形象塑造為例略作闡述。一般認為,作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說,《金瓶梅》不僅以西門慶的人際交往圈織起一幅晚明社會的時代風情畫卷,而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性世界,而具體到潘金蓮身上,人性的復雜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美貌聰慧,心靈手巧,解詩文,懂風情,伶牙俐齒;她淫蕩善妒,爭強好勝,以致狠毒無情,殘害無辜,毫無人性;她在沒有人身自由、婚戀自由的處境中,為了生存而選擇與環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情欲的變態滿足中走向毀滅。立足于晚明社會人性覺醒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蓮,我們對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認為造成她人性泯滅及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在于那個男權至上的荒淫世界,以及人欲放縱的時代風氣。筆者以為,這樣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從人性表現的細微處去看,關于潘金蓮的形象認識及悲劇原因仍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
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嘗試著引導學生以潘金蓮與潘姥姥的母女關系為切入點,讓他們帶著兩個問題去閱讀小說文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與人性有關的討論。這兩個問題分別是:(1)潘金蓮對母親是否狠毒無情?(2)潘金蓮的悲劇命運與她的母親有無關系?此處將師生共同討論的結果加以簡要陳述。
(1)潘金蓮與母親有矛盾,但并非對母親無情。
潘金蓮與母親的往來一直比較頻繁,小說中多次寫及這對母女的相處。潘姥姥的正式出場是在武大死去才兩月時,她來女兒家,不料金蓮與西門慶有約,“一力攛掇他娘起身去了”(第六回),⑦看來母女感情欠深。其后金蓮嫁入西門府中,潘姥姥來府中走親戚,母女見面也往往是不歡而散,以致家人玳安這樣評價金蓮:“他一個親娘也不認的,來一遭要便搶得哭了家去。”(六十四回)因為金蓮表現得頗為無情,于是便有論者認為這是由于情欲的異化使潘金蓮喪失了人性,狠毒得連親母都不認了。那么,潘金蓮對母親的態度是因為她本性變得狠毒,還是另有原因呢?一次母女間的正面沖突給出了答案。小說第七十八回中,因為金蓮生日,潘姥姥坐了轎子來串門,從夾道里進了府,潘金蓮因為在大廳等候,所以沒有碰上,潘姥姥沒有帶轎子錢,吳月娘的丫鬟小玉便故意來向潘金蓮要錢,潘金蓮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便堅決不付錢,還責怪母親不體諒自己的難處,“教人家小看”,母女為此大吵一架。至晚間,潘姥姥至李瓶兒屋中歇息,向如意兒和迎春說起李瓶兒生前對她甚厚,每次自己來府中都有禮物相送,對比著數落自己女兒:“半個折針而迸不出來與我”,“你娘(李瓶兒)與了我些甚么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想今日為轎子錢,你大包家拿著銀子,就替老身出幾分,便怎的?咬定牙兒,只說他沒有”,并進而怨訴說:“老身若死了,他到明日不聽人說,還不知怎么收成結果呢!”直到金蓮的丫鬟春梅看不過,來向潘姥姥說出實情:“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潘金蓮)她爭強,不伏弱的性兒。比不同的六娘(李瓶兒)錢自有,他本等手里沒錢,你只說他不與你。”“他本沒錢,姥姥怪他,就虧了他了。”潘姥姥依然怨氣未解。這樣看來,潘氏母女的矛盾主要在于母親想從女兒處得到長久的接濟與財物的饋贈,而女兒因為個性要強,從不愿意在攢存金錢上多加留意,故而無法滿足母親的要求,所以屢屢口角,不可簡單地理解成潘金蓮對母無情。在潘姥姥去世后,因為西門慶亦是新喪,吳月娘便沒有準許潘金蓮參加出殯儀式,潘金蓮還偷著讓陳經濟送出五兩銀子幫忙辦理母親的喪事,后“聽見他娘入土,落下淚來”,更是表現出潘金蓮的無奈與對母親的復雜情感。
(2)潘姥姥的貪富心理導致金蓮人生道路的扭曲,她對金蓮的悲劇命運負有間接責任。
我們注意到,在潘金蓮一生三次被賣的不幸命運中,有兩次是經了她親生母親的手。小說第一回交待說:“這潘金蓮卻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顏色,……父親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況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賣與張大戶家。”終致被張大戶收用,造成“美玉無瑕,一朝損壞;珍珠何日,再得完全”的悲劇。而潘姥姥兩次狠心賣女兒的原因更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度日不過”只是表層理由,更深層次的動因在于潘姥姥向如意兒怒罵女兒的話中可見端倪:“想著你從七歲沒了老子,我怎的守你到如今,從小兒交你作針指,往余秀才家上女學去,替你怎么纏手縛腳兒,你天生就是這等聰明伶俐,到得這步田地?”她還進一步向如意兒解釋:“他七歲兒上女學,上了三年,字仿也曾寫過,甚么詩詞歌賦唱本上字不認的。”(七十八回)由此可見,她第一次賣女時并沒有到“度日不過”的地步,再對照第二次她賣女的大費周章與所賣人家,潘姥姥兩次賣女的真正原因似乎可以這樣認定:因女兒有幾分顏色便努力培養女兒,希望女兒日后成為權貴妾室,為母女倆博得富裕的生活。潘姥姥這位母親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念,兩次親手為女兒潘金蓮的悲劇人生鋪上基石,母女之情變得如此功利,不免令人唏噓,也讓人對人性的弱點感嘆不已。而經過這次討論,學生也普遍反映,他們對文學史中所引清人張潮“《金瓶梅》是一部哀書”的結論有了別樣而具體的認識。
一切文學即人學,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或間接地展現人性,描寫社會生活,反映時代風貌的。對于這些作品,除了要將它們置于廣闊的時代文化背景中,將知人論世、推源溯流等科學的評價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之外,相應的人性的分析也不可或缺,而對此有意識地加強不僅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深入解讀作品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明辨是非,并進而反思生活。
最后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性分析的實踐必須通過細讀文本來完成。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掌握文學發展的基本知識,閱讀經典,了解文化,一方面是要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處于教學中的師生雙方而言,文本細讀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文學閱讀的態度。與作家生平、創作背景等需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內容不一樣的是,人性作為一種需要用心感受的東西,體現在相關作品的字里行間,要對之進行敏銳的體察、深入的分析,離不開學生對作品有意識的細讀,而教師的職責,則是要對教學對象加以合理的引導。
注釋:
①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715.
②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VOL4:270.
③趙新蔚.新探劉蘭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2,(1).
④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
⑤持此意見者頗多.如湯斌.《孔雀東南飛》的悲劇與父系社會家庭形式的瓦解.文學遺產,1989,(6);趙紅娟.《孔雀東南飛》中家庭悲劇的心理析解.南京師大學報,1997,(2).
⑥李義海.《孔雀東南飛》“焦母戀子說”的文獻學檢討——兼談對以理論裁剪實際的治學方式的反思.一文即認為《孔雀東南飛》中缺少焦母“喪夫”的確鑿證據,故“焦母戀子說”值得商榷.文載《江漢論壇》,2008,(12).
⑦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寧宗一審定《金瓶梅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63.本文此引小說原文,皆從此本,下不一一作注.
文章標題:古代文學論文發表合理加強人性分析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lishi/1889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