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美術論文 發布日期:2021-08-02 09:47 熱度:
工藝美術和匠人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具有互通性的,工藝美術中蘊藏著珍貴的設計理念,然而設計又是由人的精神狀態與思維不斷地交織凝聚而來的結晶。解讀最原始的工藝美術,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剛產生對美的感受時,更為關心的還是器物是否實用,造型和裝飾畫面只被用來服務功能的需要。例如,新石器時代人類對器皿有著實用性和裝飾性的想法,彩陶與黑陶是典型代表,從不同紋理來看能彰顯出自然的魅力與奧秘。從抽象幾何變化到動態形式,器皿變得體態豐滿,無一不體現人類對美的追求。時光流逝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從青銅器、漆器、染織工藝,到金屬、玻璃、顏色釉等,在這里,裝飾性變得越來越活躍。
一、永恒不滅的匠心溫度
現如今的工藝美術大多是以工藝或者工業的方式來制作生產一些美術作品,由于材料的制約與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往往造型變化不大,并且人工智能風格的單一性又會逐漸讓人產生視覺疲憊。這時,手工制作便成為在灰色生活中的一種重生美,并不能說所有制作者都是具有匠人心境與情懷的,反復做無用功只能把冷冰冰的原材料體現在每一件成型器里。懷有匠人之心,是將人文情懷的魂注入工藝美術設計之中,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具有特定目的所產生的創造性活動,并且把傳統工藝之美更加豐富地表現出來,是設計者將思想和概念轉變成為對視覺藝術符號表現形式的過程。
二、以客觀心理感受藝術
手工制作者與作品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力量,這種聯系是通過人類的思想和創造力來傳承中國的傳統工藝文化。工藝美術具有靈魂的匠心與溫度,欣賞每一件作品能感受到制作者不同的感情蘊于其中。當我們看大師的畫作時亦是如此,觀看者與作者的內心產生或多或少的共鳴甚至聯想。從欣賞角度來描述作品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又可以延伸到個人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是復雜而又奇妙的。一件作品通過視覺的刺激所產生的內心微妙、復雜的觸動,就像人們面對博物館中陳列的那些古老而又精美的藝術品,會有一些感嘆,從中感嘆的不止是其中工藝的精湛,也可能是產生畫面聯想。從認知角度來講,不論是制作者的個性,還是欣賞者的個性,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在面對同一件物品上難以產生共鳴,也許這就是很多藝術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和理解的原因。但是藝術不分美丑,同理,匠人也非純手工藝者,重要的是他們能將藝術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古今中外,很多人對美進行了無休止的探索。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對話錄》只中強調區分了“美是什么”與“什么是美的東西”,清晰地指出審美對象的認知共性問題;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認為,美的本質是感性事物本身;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年)對美提出的概念性命題“美是理念”,是感性基礎的一種呈現。在中國,孔子有“盡善盡美”的說法,莊子曾曰“至美至樂”。總而言之,美是具有感染性的,感情的激發也同時激發著靈感。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了以長町三生的研究為代表的一門新興學科——感性工學。人的感性認知通過工藝美術的制作傳遞,感性工學又從人“感”的定性與定量分析來滿足對產品設計的感性需求。設計家唐納德·A·諾曼先關注產品的實用性,同時提出不能追求產品的易用性質而犧牲掉藝術美感,他認為設計師應該設計出富有美感兼具運作良好的產品。匠人用盡畢生心思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而城市的自動化與機械化過于冷冰無情,唯有匠心不曾泯滅。一件工藝品不僅可以作為一個靜態的個體,也可以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不難從一抹香水、一首金曲、一組圖形中產生聯想。藝術家的感情分類制作出不同的藝術品,感情游于人的全身,通過被激發得到釋放。不論是大喜大悲還是恐懼、驚嘆等,這些由人主觀意念迸發和控制的情緒,均可以在一件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古希臘的建筑用比例尺度給予人審美與心理暗示,哥特教堂以莊嚴的形象留給人神秘感,中國漢代宮燈、明代家具都蘊藏著靈魂與美感。
三、經過考驗的人文情懷
即使現代社會最為普遍的是批量化生產,在消費群體的體驗與審美評定中,當代匠人依靠的工藝品制作也同樣被約束著,但是具有靈魂的工藝品不僅延續了從古代就保存下來的實用性功能,同時在制作中也體現出人文情懷,設計者的心態與設計活動之間存在著這種規律。人文情懷是依靠生產勞動實踐得來的,首先需設計者感受過生活的洗禮,再受智者熏陶與后天修養胸懷所成,這種認知與藝術的人文情懷是相輔相成的。同時,藝術也具有精神獨立性,每一件從匠人手中被煉化出的工藝品,都富含著不同的氣韻。現代工藝品通過售賣流通在人群之間,一件作品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才能成為大眾所接納的美物。不同的消費者購買工藝品的基本規律不同,能從中感知其個人趣味。例如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時期,皇室權貴浸泡在浮華的生活之中,從統治者的藝術審美來看,當時的工藝美術貼上了富麗堂皇的宮廷藝術標簽。世間萬物富有感情,同一件作品通過被不同人觀看,可以產生許多復雜的感情變化,有積極的情緒體驗,也會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工藝美術中的材料并非無情,這種溫度來源于人們對其的感悟,也就是為人熟知的質感。從材料本身來講,包括肌理、色彩、通透度等,不同材質帶給人不同的感知,使人在產生聯想時發出感情訊號。從材料的物理屬性來看,人們早在幾千年前就賦予了其深層含義。歷朝歷代,在匠人手中出現的珍品層出不窮,這些寶貴的古物并不是制作者向外界炫耀的玩物,而是不朽的精神財富。匠人們通過靈巧的雙手賦予材質以生命,將心血注入其中,流傳至今,這就是它們千年不朽的奧秘所在。
四、結語
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說:“藝術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人文精神與藝術情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類生命的意義最先形成于此。在工藝美術創作中,匠人以情理互動的方式表現藝術靈性,唯有感情噴涌而出時才可以創造出藝術的永恒。未來,人們對藝術的理解還需要深入挖掘,工藝美術的創作也不能局限于單一材料,綜合材料的運用可以更好地表現創作者的想法。
參考文獻:
[1]李濤.俯仰天地與中國藝術精神[M].人民出版社,2011.
[2]王硯祖,王明旨.設計藝術心理學[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雅日.論民間工藝美術的人文精神[J].社會科學家,2012(4).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美術學院
《試論工藝美術的人文情懷》來源:《文化月刊》,作者:楊鴻鴿
文章標題:試論工藝美術的人文情懷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meishu/4634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