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社會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09-02 14:15 熱度:
中國古代很多作家除了有文才,還有膽識,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研究出作者個人當時的心情,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反映出他的一些性格品質。本文就針對作家的才膽識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小說雜志征稿的論文范文。
摘要:中國古代文論家對作家素養研究的理論研究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經典獨到、飽受贊譽之作。本文選取清代文論家葉燮有的理論,在“才、膽、識、力”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和優化,提煉出“才、膽、識”三個元素并進行了細致討論。從這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為文品質觀覽作家寫作,獲得啟發。
關鍵詞:古代,作家,才,膽,識
一、概說
人類的文藝長河璀璨輝煌,優秀的作家作品如同星河般燦爛。在那些千載流傳的作品中,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激憤昂揚,有的纏綿于塵世間的情愛,有的著眼于人世間的苦難,有的在傾訴,有的在吶喊。這些作品千差萬別,各有千秋,它們以自身獨有的特色在文化的墨卷上書寫著絢爛的一筆。作家如同這些作品,在同為“經典”的光環之下,是他們各不相同的才性和稟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在一些基本文學品質和素養上卻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此文將就中國古代文人對作家的認識,著重討論作家的才、膽、識。
在討論之前,我們先要說明為什么作家的眾多品質中,提煉出”才、膽、識”這三個元素。古今中外對于作家養成的理論不勝枚舉,而我比較傾向于清朝詩論家葉燮關于作者素養的理論。在其代表作《原詩・內篇下》中,葉燮寫道:“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墨畏縮;無識,則不能取舍;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這里的才是指作者把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才能,膽,是指敢于發表意見,打破束縛的精神,識是指對客觀事物的鑒別能力和審美能力,力,指的是概括各種事物與自成一家的筆力。這是葉燮的創作主體四要素,相對應的是創作所要表現的三個對象:“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窮盡萬有之變態。”在創作主體的四要素中,葉燮偏向于“識”,《原詩》寫道:“四者無緩急,而要在先之以識;使無識則三者俱無所托。無識而有膽,則為妄,為魯莽,為無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無識而有才,雖議論縱橫,思致揮霍,而是非淆亂,黑白顛倒,才反為累矣;無識而有力,則堅僻妄誕之辭,足以誤人而惑世,為害甚烈。若在騷壇,均為風雅之罪人。惟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后才與膽力,皆確有以自信;舉世非之,舉世譽之,而不為所搖。”這里,葉燮以一托三,是“識”為“才”、“膽”、“力”的前提和基礎,得出“惟有識,則是非明,則取舍定;不但不隨世人腳跟,并亦不隨古人腳跟”的高度評價。
我們的觀點是基于葉燮的創作主體四要素之上的,但作了某些改動。即,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創作主體的三要素:才、膽、識,舍去了“力”。
為什么要舍去力呢?前面已經討論過,“才”指的是作家將心之所想、所感所悟表達出來的才能和才華,“膽”是一種氣度、一種魄力,是一種高闊的視野和廣闊的胸襟,“識”是認識,是認識、鑒別、審美、預見等多種認識能力的綜合。這三種氣質實際上已構成一個完善圓滿的創作主體系統,以“識”對事物產生概念和體味,以“才”來書寫內心之所想、以“膽”來貫穿全文、一氣呵成,這是一個作家在創作作品時三個基本的環節和過程,是對寫好一篇優秀文章一個大致的概括。而葉燮說“惟力大而才能堅”,在我看來,葉燮眼中的“才”和“力”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雙方概念有交錯之用,不能完全區分看來。“力”的程度大小影響著“才”的發揮,反過來,“才”的好壞也會體現在對“力”的控制和運用上。明代李宗陽在《懷麓堂詩話》中有言“惟嚴滄浪所論超離塵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復譬說,未嘗有失。顧其所自為作,徒得唐人體面,而亦少超拔警策之處。”原因何在?“識得十分”,卻“只做得八九分”,終是才力不夠所致。可見“才”和“力”是相通相關的。無才則力淺,力淺則才難見。另外,宋代許�《彥周詩話》“詩有力量,猶如弓之斗力,其未挽之時,不知其難也;及其挽之,力不及處,分寸不可強。”這里的“力量”,亦是才力的體現,才力足深,拿捏自然有分寸,才力不足,文章淺浮,自然力道也不深。金圣嘆在其《水滸傳》第十一回批語中提到:“作《水滸》者,雖欲不謂之才子,胡可得乎・夫人胸中,有非常之才者,必有非常之筆;有非常之筆者,必有非常之力。夫非非常之力,無以構其思也;非非常之筆,無以�て洳乓�;又非非常之力,亦無以副其筆也。”他同樣以“才”來統攝文學創作中的“筆”、“力”等要素。因此,雖然“才”和“力”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在某些程度上,它們有相同之處,使用也有混淆交叉之時,所以,我更傾向于舍棄“力”,就“才”、“膽”、“識”這三個元素對創作主體進行一定的討論。
二、作家之才
上文已討論過,所謂才,就是作者表達自身感想體驗或故事材料的能力,它既包括表達技巧、又包括語言風格,既體現在文字的處理運用上,又顯現在文章的品質氣韻上。在浪漫派詩人那里,它常常伴隨著華美的辭藻,天馬行空的想象,一瀉千里的氣勢,不拘一格的品格,一首詩下來,余味繚繞,蕩氣回腸,在現實派詩人那里,它體現的是恰到好處的比喻、準確的詞匯,寬廣的胸襟和深厚的人文氣息。善于禪思哲理的詩人,則體現在詩歌中的妙趣和哲思。宋代錢易《南部新書》有“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人才絕,李賀為鬼才絕”,徐增《而庵詩話》:“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而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圣教。”都體現了各式各樣的“才”。
而古人所說的才,到底是天賦異稟,還是后天養成,或者是二者兼備呢?各家都有各家的觀點。唐代姚合曾在《喜覽涇州盧侍御詩卷》里說道“自是天才健,非關筆硯靈”,這是對于才的天賦說。但綜合實際,“才”既是一個有關天資上的品質,同時也需要后天的培養。古人常常把才和學聯系起來說明了這一點。如上文提過的金圣嘆評論《水滸傳》的例子,“筆”是技巧,不具備寫作技巧就無法把作者的構思、想象恰當地表現出來。他認為,天分是不能學得的,所謂“世不相延,人不相及”;而技巧卻是可以學的,只要用心和下功夫,就能寫出好作品。那些自恃天分卻不去努力掌握技巧的人,“無法于手而又無恥于心”,寫作是不會成功的。還有許多大家都對“才”和“學”做了具有辯證意義的探討。諸葛亮在《誡子書》上曾說:“夫學需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指出:“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學貧者��于事義,才餒者劬勞于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清代何炳麟《紅樓夢論贊跋》:“情生于才,才大則情摯;識長于學,學博則識高。二者不可偏廢。唐人云:‘有學無才,如良谷操金,不能置貨;有才無學,如大將無木,持斧斤無所用之。’真善喻也。蓋無才則無情;無情者不可與讀天地間妙文;無學則無識,無識者不可與論古今來妙事。”不管是劉勰、諸葛亮還是何炳麟,都注意到了“才”和“學”之間的關系,“才”和“學”在詩人的詩歌創作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對一個完善品格的詩人,一部經典深刻的作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增曾把“才”比作為詩的本質品質,并且重視全才。在他的《而庵詩話》中:“詩本乎才,而尤貴全才。才全者,能總一切法,能運千鈞筆故也。清代吳雷發《說詩菅蒯》中則對才進行了一個區分:“小才易,大才難。雄才易,仙才難。雕冰鏤石,小才也;拔山扛鼎,大才也。尺水可以興瀾,搏兔亦用全力;翻空則樓臺層疊,征實則金貝輻輳,雄才也。是非不難,然以較仙才,瞠乎后矣。仙才者,納須彌于芥子,藏日月于壺中;如游桃園,如登華山;如聞九霄鶴唳,如睹空山花開。此則詩人苦吟一生,竟有不得一句者。蓋雄才以富麗勝,仙才以縹緲閑曠勝。富麗者,人之所能為也;若縹緲閑曠,則非人之所能為也。”這是吳雷發對于“才”的一個較簡明的層次分類。他把才分為大才和小才,雄才和仙才。雄才是福利華貴的才,是用了勁兒博了力兒的的才,是可以通過技巧和人為努力達到的才,而仙才是一種縹緲閑曠的才,是于無形中顯露、于虛空中展現的才,它不是使用強力就可達到的,更是一種自然曠適、不加粉飾的才。這兩種才,吳雷發推崇仙才,認為這是才的最高境界,它不用通過華麗的辭藻、炫麗的技巧、浮淺的文氣和絞盡腦汁的生搬硬湊,而是當作者的為人品格、處事態度、人生境界和文學素養得到共振,同時達到一個高淼境界才可獲得的。
三、作家之膽
膽表現在人的品質上,是一種不拘束縛、敢于打破傳統的精神,表現在文章中,則是一種豪氣爽放、渾然天成的正氣。膽和氣自古代以來就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先秦諸子中孟子的文章汪洋肆意、雄辯豪放、別具一格。因為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里的“氣”具有“膽”的品質。
膽是一首詩的氣韻,是眼界,亦是心胸,是氣魄,亦是識略。一首有膽的詩,必定氣勢雄昂,順達快暢。膽也是一首詩的氣質,這種氣質模仿不來,而是渾然天成。一首有膽的詩不一定有才,但一首出彩的詩,必定是有膽的。
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諸儒總論作文法》引疊山語云:“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宕入純粹。”就是說,開始寫文章的時候,不要太在意技巧的運用,而是敢于寫,能夠將心之所想表現出來,然后再在寫的文章上做相應修改。葉燮也有類似的描述,其《原詩》:“昔賢有言:‘成事在膽’,‘千古文章事’,茍無膽,何以能千古乎?吾故曰:‘無膽則筆墨畏縮’,膽既詘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惟膽能伸才,但知才生于天,而抑知必待擴充于膽邪!”說明了要表現才,還得有膽,才只有膽中,才能獲得舒展和體現。
明代江盈科《雪濤詩評》:“夫詩人者,有詩才,亦要有詩膽。”明確提出寫詩需具備膽。清代黃子云有更細致的闡述,其《野鵠詩的》云:“眼不高不能越眾,氣不充不能作勢,膽不大不能入木。此四者,作詩之大旨也。”
四、作家之識
我們談及寫詩或散文,往往首先談及的就是才。縱觀古代散文家,除了對“才”一貫的重視之外,還非常關注文章里的“識”。“識”是認識、是鑒別,是“是非明,取舍定”的能力。無才尚可為文,但如果無才又無識,那么一定寫不出好的作品。
葉燮曾這樣評價“識”:“識為體而才為用,若不足于才,當先研精推求乎其識。人惟中藏無識,則理事情錯陳于前,而渾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為才乎……惟如是,我之命意發言,一一皆從識見中流布。識明則膽張,任其發宣而無所于怯,橫說豎說,左宣而右有,直造化在手,無有一之不肖乎物也。”葉燮認為,文章里識是大體、是方向,才是能夠用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識,就等于沒有了方向和辨別能力,則錯誤的思想、道理和感情就會出現而不自知,就有可能誤導讀者,產生消極作用。如果“識明”,膽量也就大,因為能明事理,辨黑白,因此所思所想就能夠無所怯懦地傳達出來。
《舊唐書・文苑・王勃傳》載裴行儉言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蘇軾《答喬舍人啟》:“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明代袁宗道《白素齋類集・士先器識而后文藝》:“雖然器識先矣,而識尤要焉。蓋識不宏遠者,其器必且浮淺。而包羅一世之襟度,固賴有朝夕六合之見識也。”明代王文祿《文脈》:“文高由識高矣。”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作史三長:才、學、識缺一不可,余言詩亦如之,而識尤為先。非識,則才與學俱誤矣。”
為什么古人如此推崇識呢,在我看來,才僅僅只是體現了一個人的才華,一個人的藝術素養或者說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處理能力,“才”是需要天賦和靈性的,是進行文學創作的一個珍貴品質;而識相對于“才”是一個更普遍的特質,它面向所有有智力的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宗貴族,不論天資高低,只要接受教育,經過引導和教化,都可以從后天的學習來獲得“識”,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勤奮”“過程”“讀書”等這些被古人所贊賞的品質。
其次,“識”本意就是一種認識能力,體現在文學上就是閱讀能力、領悟能力,一個缺乏了“識”的人是不能很好感受到文章內容和意義的,更不用說自己在“識”的基礎上創作出好的作品,成為好的作家。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說:“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非學無以煉其事。”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文以識為主。認題立意,非識之高卓精審,無以中要。才、學、識三長,識為尤重。”其《藝概・經義概》亦云:“文之要,曰識,曰力。識見于認題之真;力見于肖題之盡。”這些都體現出“識”作為一種認識能力在文學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識”作為一種認識能力,還表明著具備某種鑒別力、審美力和道德觀。在古人看來,一個人可以不為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但不能淪落為一個不能辨別是非,道德淪喪的人。一個人可以不成為文學家,但不能成為一個小人。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傳播知識、延續文明的載體,其不僅負擔著文學意義上的審美愉悅功能,更承載著弘揚優秀道德觀的使命。因此,在這個意義來說,“識”對于著書立說、傳道授業的作家們,有著道德評判和人格品定的作用。
最后,一個有“識”之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知情達理、知識淵博等涵義,引申到人格則是彬彬有禮、謙遜豁達。袁枚《小倉山房集・答蘭陀第二書》:“作者有識,則不徇人,不矜己,不受古欺,不為習囿。”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婦學》中說:“夫才需學也,學貴識也。才而不學,是為小慧;小慧無識,是為不才;不慧不才之人,無所不至。”這是從反面說明不識之人為人處事魯莽傲慢,甚至誤入歧途。
此外,文學家們對識在文學中的作用也做了許多有趣的闡述。袁枚在《續詩品・尚識》中提到:“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善學邯鄲,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為藥誤。我有禪燈,獨照獨知。不取亦取,雖師吾師。”將文學創作比作射箭,把識比作方向,引領著“學”和“才”的使用。總之,古人們能把“識”放在如此之高的地位,正是因為“識”契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規范著一個人的為人標準。如果說,“才”是古代文人們對于為文之人的資質要求,那么,“識”就是他們對于所有接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之輩的最基本的一條為人準則了。
一個作家,有“才”,則文從字順,炳炳�R�R,妙筆生花;有膽,則酣暢漓淋、遠見卓識,氣貫長虹;有識,則文以載道,義通理達、高卓精審。作文,以“識”領之,以“膽”貫之,以“才”用之,安不為善文?(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戴欽祥.古代名家論寫作[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2]賈文昭.中國古代文論類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3]張聲怡,劉九州.中國古作理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
文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采寫編》創刊于1991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為辦好報紙廣播、電視服務。它是河北日報總編室辦的一個內部業務交流探討的刊物。主要是傳遞報道精神,交流采寫體會,倡導、學習、研究新聞理論,促進隊伍建設。本刊為雙月刊。
文章標題:小說雜志征稿范文作家之才膽識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shehui/2790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