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12-22 09:55 熱度:
摘要:在現代作家中,最為我們敬仰的就是魯迅先生,最想讀懂而又感到最難讀懂的是魯迅作品。八十多萬字的雜文是最能代表魯迅思想個性和精神本質的,一方面表現了魯迅先生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思考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憤心境,及立國首在立人的人學思想和尚通脫、崇風骨的學術風格;另一方面,展現其外冷內熱、以血贈答、反抗絕望的人格魅力,和“以一身來擔人間苦”的普渡眾生的犧牲精神。
關鍵詞:魯迅雜文,命題
在現代作家中,最為我們敬仰的就是魯迅先生,最想讀懂而又感到最難讀懂的是魯迅作品。魯迅先生舊學、新學的淵博、厚重,思想的深刻、尖銳,人格力量的崇高、偉大,他在暗夜中孤獨與絕望的吶喊,以及他敏感多疑近乎“神經質”的個性特征和大苦大悲大愛的幽思,尤其是貫穿他一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足以嘆為現代中國的文化觀止。
八十多萬字的雜文是最能代表魯迅思想個性和精神本質的。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它成了一道“檻”。“檻”里的廣大與深奧、精粹與鋒利、“血氣”與“死氣”,和蠢蠢欲搏的活氣,以及里面神秘的隱晦和潛語,使人有意回避,企圖繞過,然而,若要解讀中國現代文化,必須懂得魯迅;若要解讀中國現代文學,必須從魯迅開始。毛澤東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圣人,魯迅是現代中國的圣人。”①而且,雜文在魯迅個體生命中的意義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以至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價值與地位已昭然卓著,任何回避與顛覆已無需再言。
魯迅雜文篇篇都傾注了先生深遂透辟的思想,顯示出冷峻、犀利、睿智、嚴謹的文風,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厚重文化功底和才氣,以及冷嘲熱諷、邏輯推理、夸張比喻、反語暗示、借代形象等多種藝術技法的自如運用。他對封建傳統文化的批判:例如《燈下漫筆》、《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運命》;對惡濁的文化思想與現象的諷刺:例如《小雜感》、《拿破侖與隋那》、《說“面子”》、《文壇三戶》、《這個與那個》等;對來自文學內部和國民黨御用文人的反擊:例如《論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文人相輕——二賣》、《學界三魂》、《從孩子的照相說起》、《<阿Q正傳>成因》、《友邦驚詫論》等;他對孔融、稽康文章的愛誦和疏狂之氣的體味:如《魏晉文章之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他的善于自我解剖與積極探索精神:例如《寫在<墳>后面》、《雜感》等等。上述種種,一方面表現了魯迅先生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思考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憤心境,及立國首在立人的人學思想和尚通脫、崇風骨的學術風格;另一方面,展現其外冷內熱、以血贈答、反抗絕望的人格魅力,和“以一身來擔人間苦”②的普渡眾生的犧牲精神。
上述而外,魯迅雜文中有一顯在的命題——“苦”。“人生多苦痛”, “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國”,“苦痛總是與人生相連帶的”,“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③等等。文學與政治,個人與群體,自我與社會,價值與理性的對立是他無法回避又難以解決的大苦惱。簡言之,一為“生”之苦,二為“戰”之苦。究其原因:其一是他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個性氣質。少年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舊婚姻的精神約規,兄弟失和的打擊,友人的“流彈”和“暗箭”,敏感多疑的個性特征等,故而魯迅說悲苦“不是死于敵人的鋒刃”,而是“死于不知何來的暗器。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藥,戰友亂發的流彈。”④這是魯迅主體生命形而上的體悟,正是這些,奠定了魯迅大部分雜文苦澀、冷峻、死亡的調子。因此,當我們看到周作人《“破腳骨”》,《論罵人文章》,不禁感受到了魯迅的“哀莫大于心死”和“鞭尸”之痛,聽到“不滿現狀的雜感家”(梁秋實語),“有閑即有錢”(李初梨語),“掩耳盜鈴式”的“沒落者”(成仿吾語)“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 (郭沫若語) “陰陽臉的老人”(葉靈風語)⑤這樣的苛薄謾罵、人格污辱,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驚呆”。于是他超越了中國傳統的溫情主義和“瞞與騙”的虛偽主義,采取了不留情面的諷刺戰術,將“苦”爆發出來:《“醉眼”中的朦朧》、《文壇的掌故》、《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等,將論敵逼向絕地。
其二是他身兼教育部官員和文人的雙重身份。十幾年的官場見聞、體驗使他對現實黑暗污濁、政治腐敗墮落看得極為透澈,而知識分子對社會訴求的精神超拔,使他一方面產生思想悖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文人視察社會所不具備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反思。例如,他將中國封建社會大膽否定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所以他將“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宴,毀壞這廚房”的使命寄托于當下青年,然而“同是青年,而組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又使他一向認為正確的“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人必勝于老人”⑥的個性主義和進化論思想轟毀。
其三是他“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的大愛——對民眾的愛,對民族的愛。“三一八慘案”、“女師大風潮”、“五卅運動”等歷次政治斗爭中,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慘絕人寰的獸道,面對他們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受彈飲刃仆地,血流成河,魯迅痛苦至極:“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火亡!”⑦文藝是魯迅戰斗的投槍、匕首,然而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似乎失去了效力,這帶給魯迅的是一種價值毀滅的痛苦。這痛苦中蘊含著對青年學生和愛國民眾的尊敬和贊頌,更是對敵人的憎恨和仇視:“我們聽到呻吟,嘆息,哭泣,哀求,無須吃驚,見了酷烈的沉默,就應該留心了;見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馳,就更應該留心了:這在預告‘真的憤怒’將要到來。”⑧這里我們觸摸到的是他心靈的歌哭和震憾,這也是他雜文的真正內核。他說他的雜文中有“中國大眾的靈魂”,但還有一個大眾靈魂疊合在一起的魯迅靈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魯迅對宗教文化的獨特思考。從魯迅對宗教文化的總體傾向上看,佛教文化是他投入情感體驗較多的。魯迅對佛經的研究始于1912年隨教育部由南京遷到北京,他獨自生活在寂寞中,辛亥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篡帝,張勛復辟,政界、思想界、文化界混亂不堪,人民群眾非但未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反而遭受著封建地主和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這對革命抱有極大熱情和希望的魯迅不啻當頭一棒。在極度的苦悶、孤獨中,他潛心抄寫古籍,研究佛經,他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溫存、沒有愛的世界里,他甘愿在古文化和佛教中消解精神痛苦,讓生命在無聲的苦寂中耗盡。
佛教的核心是“苦”和“空”。認為世界是生滅不止的、本來皆空的無常巨流,萬物依靠多種原因和條件才能生存,因此是虛空不實的,此謂緣起。魯迅之于佛教,不是著眼于宗教文化的一般理論去釋佛教教義,而是直接切入宗教文化最本質的內涵;不是認同一般的人生苦難,看破紅塵,皈依佛門,而是緊緊逼視人生的最大苦難——死亡。他不信佛,但對人生苦的理解更接近佛教真義,終其一生,他都是執著現在,破除迷執,上下求索,剖析社會,剖析人生和自我,在虛妄與絕望中殺出血路,從而獲得“過客式”的悲壯動人的拯救。尤其在后期,他的心情一方面更加孤獨與苦累,另一方面又有了沉穩、成熟與豁達。他將自己的生命全部傾注在了雜文創作中,其特征是:第一,深刻性與廣泛性、尖銳性與整體性、現實性與歷史性的辯證統一;雜文建立在更為廣泛的社會批評上,是對整個民族的思考,是與整個大文化觀念相聯系,之所以那么銳利,是現實與深厚、悠久的歷史感相勾通;之所以不片面,是將多少年對中國歷史、社會的體認與現實勾通起來。第二,政治熱情與藝術感染力內在融合,那膽識、那氣魄,被逼或自覺的,都體現在雜文藝術中。第三,深刻無情的自我反省、自我剖析,這是魯迅對自我人生價值,對整個人類價值的理解,把自我個體命運與整個社會、民族的命運更加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展現出崇高的境界,這一境界,正是魯迅人格魅力的展現。
魯迅多次講自己是從舊營壘中過來的,既看到自己的成熟,又看到自己的沉重,既看到本民族悠久、古老的傳統,又看到民族背負傳統的悲哀。后期雜文,在猛烈參與社會斗爭的同時,又把更深沉的思考轉向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反醒自己的奮斗歷程。魯迅“罵人”的背后所獲得的只是他自己的孤獨與荒涼,如果只看到他的斗爭,而看不到他的孤獨、寂寞與荒涼是片面的;而只看到他的孤獨、寂寞、荒涼而看不到他此中的傲岸不屈和絕望中的戰斗也是淺顯的。
魯迅先生必將成為中國思想、文化、文學長河中通向未來的一座必經橋梁。
參考文獻:
① 藍棣之:癥候式分析:毛澤東的魯迅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8)
② 哈迎飛:以一身來擔人間苦,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8)
③④⑤⑥⑦⑧魯迅選集(二),(四)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年
文章標題:魯迅雜文中的顯命題:“苦”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wenxue/1500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