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哲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4-16 09:30 熱度: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本文是選自核心級文學期刊《中國文學研究》中的職稱論文范文:簡述儒家仁愛思想與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聯系。
摘要:“仁愛”思想是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道德遺產;大學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利用儒家“仁愛”思想來影響、熏陶、教育當代大學生,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構建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有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儒家,仁愛,思想道德,素質
1仁愛的內涵
在儒家思想中“仁愛”的涵義是復雜的,孔子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闡釋。
1.1仁愛的核心——“愛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仁,親也。從仁”。可見,仁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愛。在《論語·顏淵》中記載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認為愛人為仁,這里的“人”,不是指特定階級或者某個部分的人,而是指與動物相對的所有的人,孔子對所有人都抱有仁愛之心,即使是奴隸也不例外。“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在孔子所處的時代,養馬者的地位極其低賤,但即使這樣,馬廄著火了,孔子首先關心的還是“傷人乎”。孔子在強調“泛愛眾”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愛“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的人。
1.2仁愛的根本——“孝悌”。孔子認為愛人要有先后秩序,首先是要愛最親的人,即所謂“孝悌”乃仁之根本——尊親、敬長。“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屬于天然情感的孝悌是仁愛的基礎與根本所在,只有將這個根基樹立好,才會有仁愛這顆繁茂的參天大樹。但孝道本身也是復雜的,人只有在長期人生實踐中,逐步地由較低層次的孝達到最高層次的孝,這才是最完滿的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子女對父母最低層次的孝。子女對于父母不只是贍養,更要“敬愛而致恭”,要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安親”,子女在父母在世時立身行事,不處危險之所,不為不義之行,以免父母為自己擔驚受怕。
1.3仁愛的方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成功就先使他人成功,自己的成功也就幫助了別人的成功,這就是“忠”;同時要做到“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他人。在處理人倫關系中,儒家實質是要求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這樣人與人的關系就轉變為我與人的關系。在孔子的“仁”學中,“人”是靜止被動的,促使人我關系運動起來的就是“我”,人我關系中的內在矛盾與主要矛盾就是人與我,而“我”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仁”就潛藏在我們自己身上。只要我們自己下定決心去追求,去挖掘,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
2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
當代大學生處于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隨著國內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國外思潮的影響,經受著多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他們的道德素質在堅持傳統美德的同時也存在一部分不和諧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對他人缺乏“仁愛”之心。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仁愛”之心的缺乏,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他人漠不關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論是年老殘疾之人,還是身邊的同學朋友,都缺乏必要的關心和仁愛。不僅如此,還希望自己成為中心,周圍的親人朋友都要圍著自己轉。二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導致不分好壞的“仁愛”,即使是對作惡多端,品行不良的人也施以仁愛和包庇。
2.2對自己缺乏“求諸己”之要求。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80后”群體,他們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崇尚自由與平等,追求自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關心自己多,關心他人和社會少,對集體活動和公益事業缺乏必要的熱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首先尋找他人或外界因素,很少有大學生會反省自身的問題,更談不上“求諸己”。大學生都會說出經典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但實際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做到“三省”。
3利用仁愛思想培養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途徑
針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中反映的突出問題,結合儒家的“仁愛”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3.1以“愛人”為核心,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愛人”是仁愛思想中的核心觀點,孔子提倡愛一切人,愛品行端正和值得愛的所有人,只有將愛人放在首位,才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這一點與我們當今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和靈魂,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妥善構建和諧社會,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二者具有內在統一性。仁愛精神主張愛他人,這種精神也包括在為人民服務的意義里。為人民服務,是愛人在另一種意義上的詮釋和升華,要求個體將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仁愛精神升華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從而有效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3.2以“孝悌”為根本,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孝悌思想是我們當今社會創造良好家庭環境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單元,在家庭內部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是依靠孝悌的支撐表達出子女源于血緣親情對父母的天然情感。國家就是在家庭結構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家是縮小了的國,國是擴大了的家”,良好家庭環境的建立是創立我國和諧社會的基礎。在大學生道德素質培養中,要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愛護幼輩,并推廣到社會,形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寬廣胸懷。用自己的“愛心”影響周圍的人,使社會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和諧的社會。
3.3以“忠恕”為方法,健全完善自身的人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導我們人際交往的重要法則。在對大學生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的外部教育時,也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當代大學生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因素影響。在處人與事中學會換位思考,不要將自己意愿強加于人。當人際交往發生障礙時,多從自身考慮原因。只有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強調“內省”與“克己”,當代大學生才有可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實現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焦國.中國倫理學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2]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3年
《中國文學研究》創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本刊是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要由學術爭鳴、文藝理論天地、古代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研究生論壇、新書評介七大版塊的內容構成,適合專業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文章標題:文史藝術論文哲學方向職稱論文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zhexue/1686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