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藥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24 16:35 熱度:
本文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并從資源經濟學的角度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產生的背景、目的、規程等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建議范本。
[摘要]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是解決中藥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方法之一,對促進中藥市場的優質優價有著積極作用。然而目前我國使用的《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制定在30年以前,中藥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已經與現代市場不符。該文綜述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文獻,認為與單一或少數化學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規格等級的內涵;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使用對象、涵蓋范圍、功能定位、與需求多樣性的協調、與藥典標準的關系、尺度等問題進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藥材規格等級劃分應著重解決中藥材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反映主要品質差異,中藥材商品規格劃分權重應視具體品種而定,等級不應只看大小。該文認為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可以涵蓋切片;以三七為例介紹了規格等級標準范例,對中藥材生產、管理和中藥經濟研究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中藥論文范文,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物質基礎,生物活性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是中藥市場交易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標準。商品規格等級的產生與人們對中藥品質的認識密不可分。正如中醫藥泰斗王永炎先生提倡中藥“品、質、性、效、用”一體研究,“品、質”是中藥發揮“性、效、用”的基礎。“品、質”不明,直接影響后期的臨床應用。對“品”進行研究,解決中藥的來源等真偽問題,對“質”進行研究,解決中藥質量的優劣問題,“品”和“質”二者共同構成中藥的物質基礎。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就是對“質”的標準化。
1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產生和變遷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形成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根據唐廷猷所著的《中國藥業史》(2013年)記載,中國藥業經歷夏、商、西周、春秋的孕育和萌芽,到戰國以后才逐步形成[1]。在藥業發展過程中,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已正式出現,如“《范子計然》所載87種藥材……以氣象地理知識為先導,藥材商品突出品名、產地和優質標準,4種藥材有等級規格”[1]。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注》記載的30多種中藥材有90多種規格[1]。唐朝《千金翼方》記載全國有519種優質藥材,分產于13道133州[1]。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許多藥材有產地優劣乃至藥性強弱的劃分[2],清朝時期的《晶珠本草》所載藥品幾乎均有規格等級劃分[3]。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頒布了《36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1964年頒布了《54種藥材商規格標準》、1984年部頒布《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4]。
2研究現狀
2.1單一或少數化學成分難以解釋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科學性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物質基礎研究文獻相對較多,此類文獻主要是揭示規格等級與化學成分之間的相關性。表面上看來規格等級與化學成分似乎存在必然聯系,但是找到合適的指標揭示該聯系并不容易。如王強等研究測定結果顯示,亳州白芍一至四等芍藥苷含量相近[5],張麗宏等的研究結果顯示,三等白芍3種成分含量總和高于一等白芍16.42%,高于二等白芍20.93%,說明以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的含量高低為指標來區分白芍藥材的等級高低不太合適[6]。大黃、款冬花、川芎等中藥材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如王伽伯等對34份大黃藥材的售價(等級越高,售價越高)和所含5種蒽醌含量相關分析,并未發現二者間有明顯的相關性[7]。而何英梅等的研究發現大黃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四等>三等>二等>一等>特等[8],即大黃藥材的商品規格等級與其含量呈負相關性,規格等級越高,含量反而低。凌珊等對款冬花的研究結果顯示蘆丁含量高低與傳統等級相關性不大,不應將其作為款冬花飲片分級的主要指標[9]。施學驕等研究發現川芎商品規格等級的高低與阿魏酸、藁本內酯、總酚、多糖含量無明顯相關性[10]。
當然,也有不少文獻顯示某些指標高規格高于低規格,如劉衛根等研究發現除須根外,蠶羌、竹節羌、大頭羌和條羌中揮發油含量依次降低,與傳統等級劃分方法基本一致,該實驗從揮發油含量的角度佐證了羌活傳統的等級劃分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1]。再如沈金燦等比較了不同等級甘草藥材中甘草酸含量的差異,相同等級的甘草中野生的甘草酸含量比人工栽培的高;而同種栽培方式下等級越高,甘草酸質量分數也越高[12]。李雕等對不同等級的罌粟殼的研究顯示了不同等級罌粟殼生物堿配比有差別;一等品藥材嗎啡質量分數最高,為0.650%;二等品藥材磷酸可待因質量分數最高,為0.466%;三等品藥材罌粟堿質量分數最高,為0.029%[13]。對于天麻而言,一等品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較高,冬麻比春麻含量高[14]。
2.2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規格等級的內涵相比之下,用生物鑒定法來評價規格和等級似乎更加適宜。如王盛民等發現穿心蓮藥材生物活性評價的結果與用HPLC的測定不同,用生物檢定法的測定結果與HPLC測定結果相反[15]。
板藍根、大黃、人參、當歸等生物活性都與規格等級成正相關。李寒冰等發現不同批次藥材效價值存在差異,對于板藍根道地產區GAP基地4個批次產品,如常規鑒別均為優級品,其抗病毒效價值也最高;如常規鑒別判為劣藥,其抗病毒效價值也最低[16]。不同藥材等級當歸、人參對降粘活性有明顯差異。當歸各組中作用強度的順序是:全歸組>歸頭組>歸腿組;人參各組的作用強度順序是:移山參組>生曬參組[17]。掌葉大黃不同商品規格間瀉下效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以蛋片吉作用最強,水根最弱,而蘇吉與原大黃的作用相近;在同一規格、不同商品等級的掌葉大黃間,瀉下效力大小與藥材等級有一定的正相關,即有一等>二等>三等的趨勢[18]。張越穎的研究顯示,不同規格藥材的生物活性可以傳遞到中成藥。對不同品種枳實所制枳術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研究發現,酸橙枳實配制枳術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證的療效優于甜橙枳實配制的枳術丸[19]。
李紅梅等的實驗揭示了化學型(特定配比)可能是規格等級差異的原因之一,其實驗結果亦顯示,龍腦樟揮發油、腦樟揮發油、異樟揮發油、天然冰片均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腫脹和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2和IL-6的生成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不同化學型樟對足腫脹抑制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異樟揮發油、腦樟揮發油、龍腦樟揮發油、天然冰片[20]。張學儒等的研究也證實了化學型與規格等級存在聯系,如使用微量量熱法證明了2種化學型大黃藥材的抑菌活性存在客觀差異,大黃酸型藥材對金葡菌的抑制作用明顯強于大黃酚型藥材[21]。
2.3中藥材規格等級劃分應反映主要品質差異陳靜等提出中藥材規格等級劃分應將采收季節、藥用部位、成熟程度、加工方法以及產地等因素作為制定依據;等級劃分一般以長度、直徑、規定質量中的個數、色澤、純凈度等形態和質地作為依據[22]。張興國等認為發育階段對規格等級也有影響,如麥冬塊根發育的階段性差異導致的塊根物理形態的不均勻性是導致國產商品麥冬品質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國產麥冬塊根的傳統等級規格的劃分是科學的[23]。段金廒等提出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形成的多元模式,認為基原、地域、入藥部位、加工方式、用途是形成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6種模式[24]。蘭英等認為中藥材的質量應從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良度3個方面來評價,其中真實性中的中藥材性狀質量必須作為評價質量的指標之一,是藥材最為顯著、最直觀的標志,性狀特征可以客觀地反映出采收時節、加工工藝等情況[25]。
但總體而言,多數學者認為中藥材規格等級的劃分應該與品種的質量關鍵差異點相聯系。如對白芷而言,規格等級劃分要考察質地和氣味,如李榮生認為家種白芷規格用地區劃分,依據川、禹、祁、杭4個規格[26],后來張慶芝又增加了滇白芷、湘白芷2個規格,其等級則基本按照頭數的大小劃分[27]。對當歸而言,將當歸區分為上品、中品、下品等,當歸身含量多的是上品(此處意應為當歸頭,中國市場上當歸身又稱節子,與此有別),此外與斷面顏色有關系[28]。對黃芪而言從來源、產地、加工方法、外觀顏色可以分為不同的規格[29],對黃連而言,外觀形狀、大小、顏色3個感官指標是專家對其商品規格做出評判的重要因素[30]。
2.4目前研究的不足已有的規格等級研究為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推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也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筆者認為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忽視規格等級的來源和變遷。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是在商品交易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是人們對優質商品追求的結果,其變化過程反映了人們對優質藥材認識的變化過程。而現代中藥生產與古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農藥化肥的使用和水土大氣條件的改變,這些因素都對藥材規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野生狀態下,藥品自然是年限長的、個頭大的品質好,然而現代農業化肥使用嚴重,個頭大如蘿卜的人參品質就未必好。再如環境污染引起的道地藥材不優質的問題[31],諸如此類的變化很多,應從規格等級的形成和變遷去尋找制定規格等級的關鍵點。
二是規格等級求全、求廣,忽視各個規格等級之間的邏輯關系。以黃芪為例,從來源上黃芪分為蒙古黃芪(白皮芪)和膜莢黃芪(黑皮芪),前者從產地上分為卜奎芪、寧古塔芪和正口芪,后者分為武川芪、渾源芪、大嵐芪、壯芪、綿芪等[29]。此種命名方法讓人眼花繚亂、難以理解,此外白皮和黑皮是否是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的關鍵區別,各產地之間是否存在排他的邏輯關系也讓人質疑。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影響因素眾多,品種、產地、部位、加工、大小等都直接影響規格等級的劃分,幾個因素交叉形成數10種的規格等級。許多規格等級研究求全、求廣,筆者認為規格等級標準是一個應用標準,該標準只有是簡練、易操作的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3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涉及的幾個關鍵概念
3.1中藥材商品中藥材商品是指中藥材市場上交易、流通的藥材類商品,應按照《中國藥典》等國家標準規定的獨立品名為一個商品。
3.2中藥材商品規格中藥材不同于化學藥,其質量受到產地、品種、藥用部位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具有不同質量的藥材,在市場流通過程中分成了若干個交易的品類,不同的品類質量特性不同。中藥材商品的規格是某一中藥材流通過程中形成的,用于區分不同交易品類的“標準”,一個交易品類稱為一個規格。規格是一個交易品類,不同規格之間可以有優劣之分,也可以無優劣之分。
3.3中藥材商品等級中藥材商品的等級是在一個商品規格下,用于區分質量優劣的交易品種的“標準”,一個交易品種稱為一個等級。等級是一個特定的交易品種,不同等級之間存在質量差異,級別用1級、2級等數字表示,數字越大質量越差。
4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實施的幾個關鍵問題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制定之前,必須對影響標準效力的幾個關鍵進行商榷,具體包括:使用對象、適用范圍、標準的定位和尺度、規格等級標準與《中國藥典》標準的關系進行確定。
4.1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使用對象中藥材主要用于生產飲片、中成藥和其他保健產品,原則上講飲片廠、制藥廠、保健品廠等都需要對中藥材質量優劣進行甄別。然而,現行的以某一或某些化學成分為指標的檢測方法與傳統的規格等級標準存在不一致的可能,導致藥材規格等級標準可能與化學成分標準恰恰相反。其結果是,藥廠希望以化學成分為指標,而飲片企業則希望以性狀為指標。對此,筆者認為應堅持以傳統質量評價為主導的判斷原則,這也與秦雪梅等提倡“辨狀論質”的觀點相似[32]。4.2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涵蓋范圍規格等級標準的任務應是減輕中藥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Lemons”效應,促進優質優價。因此規格等級標準沒有必要求全、求廣,只要涵蓋市場主流品種、道地藥材等優質品種即可。道地藥材、高規格藥材等具有突出的療效,是消費者、醫家的首選。然因中藥質量復雜、難以辨識,消費者不能按照需求進行選擇。因此規格等級標準只要對道地藥材、高規格藥材進行規格等級認證,讓這些優質品種在交易、使用中凸顯出來,就可以使消費者恢復選擇能力,實現市場的優質優價,提高整個中藥行業的質量。正如酒店業的星級認證,只要對優質酒店進行星級認證便可以促進整個酒店行業向優質的方向發展。
4.3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功能定位商品規格等級標準應該發揮其對質量的誘導作用,促使中藥行業向著優質的方向演化,不應完全按照市場現狀劃分。道地藥材、優質藥材的商品規格等級應高于一般藥材,增加新的規格、等級應該慎重。如在《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中規定三七一等貨為20頭,目前市場出現了“12頭”規格的三七,與20頭相比12頭的個子大了近一倍,是否應該把12頭列為一等貨,關鍵要看12頭是怎么來的,如果是增加種植年限產生了12頭三七,那列其為一等貨無話可說,如果是因為施肥催生了12頭,列為一等貨則是鼓勵過度施肥。
4.4商品規格等級標準與需求多樣性的協調中藥材的用途十分廣泛,有中成藥、保健品、化妝品、食品、禮品等。不同需求對中藥材價值評判標準不同,如對于作為禮品的中藥材而言,外觀是更為重要的屬性,參茸補品、當歸、黃芪等藥材加工力求形、色俱美;作為食品而言,口感和味道更為重要,枸杞、薏米、山藥等品種則屬此類;用作投料的中藥材則要求更高的指標成分含量。面對需求的多樣性,中藥材規格等級標準應以傳統藥效為根本屬性,一定程度上考慮其他需求,列出具有其他用途的中藥材并注明特點。
4.5商品規格等級標準與藥典標準的協調“真偽優劣”是中藥材鑒別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藥典》標準是中藥真偽判斷的法定標準,用于解決“真偽”問題。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用于消除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促進市場的優質優價,用于解決“優劣”問題。真偽是優劣的前提,規格等級標準必須建立在藥典標準之上,不能違反藥典標準。藥材必須在符合藥典標準的各項檢測指標的基礎上,再評價其規格等級。
4.6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尺度目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判定主要依產地(如川白芍、杭白勺、亳白芍等)、依品種(如青貝母、爐貝母等)、依加工(如生曬參、紅參)、依是否硫熏(如無硫當歸、硫熏當歸)、依部位(如三七頭子、剪口、筋條等)、依新陳(如白芍新貨、陳貨)、依采收時間(如冬麻、春麻)、依生長年限(如子芩、枯芩)、依生產方式(如家種桔梗、野生桔梗)等進行。如此多的劃分方法就產生了排序問題,各因素的權重應如何度量。筆者認為,各個因素間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關系,對具體品種其規格區分方法應有不同,規格劃分應以簡單、能區分開為基本要求。在市場流通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商品規格通常是最簡便易行的區別方法。
等級的判定目前主要是依質量大小(如人參16枝、25枝等)、依粗細(如白芍一等、二等)、依純度凈度(如牡丹皮抽心率80%,90%等)等。按照黃璐琦等道地藥材形成的逆境效應理論,次生代謝產物的形成與逆境脅迫密不可分,可以推知單純依賴大小(這里不反對用大小,但其本意是指質量)判定并不合適[33]。在等級判定時如顏色(黃連的黃,丹參的紅)、氣味(黃芪的豆腥味,薄荷的清涼味)、質感(郁金的質堅,羌活的質松)等都是判斷等級的重要標準,然而在《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制定時,限于當時科技手段對這些指標難于定量,并未能把此等指標加入標準之中。現代科技的進步下近紅外、電子鼻、電子舌已經能夠分別從色、香、味對產品進行精準的辨別[34-36],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制定應該借鑒此類新技術,對傳統不能評價的性狀加以定量研究。
4.7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是否應該涵蓋切片中藥材市場流通的商品本應是個子貨為主,然而由于產地加工和中藥飲片加工之間的界限不清晰,許多藥材從產地流通到專業市場時已經是飲片形式。如筆者在2013年6月安國市場調查時發現,貨站經營當歸、白芍幾乎全部為切片形式,黃芪雖有個子貨,但切片比例也不少。經調查得知,這種產地加工代替飲片的現象主要是受藥材特性、加工成本、地方政策等條件的影響。鑒于市場現狀如此,筆者認為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可以涵蓋切片標準,但應該根據商品的特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此外,一些特殊的炮制品飲片也應收入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之中,如《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也收錄了“附片規格”包括白片、熟片、掛片、黃片和黑順片。
5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的制定流程示例(以三七為例)
5.1確定標準的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三七藥材規格等級的術語和定義、來源、性狀、質量要求、檢驗方法及包裝、標志、運輸要求。本標準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三七藥材規格等級的鑒定、生產和銷售。
5.2確定標準的引用文件2010年版《中國藥典》、《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
5.3確定標準使用的術語和定義規格:某一中藥材流通過程中形成,用于區分不同交易品類的標準,一個交易品類稱為一個規格。
等級:在一個規格下,用于區分質量優劣的交易品種的標準,一個交易品種稱為一個等級。
頭子:三七主根。
筋條:三七支根。
剪口:三七根莖。
5.4確定本品的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莖。按季節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枝根及根莖,干燥。
5.5規格等級的調查(包括文獻調查和市場調查)文獻調查:三七原規格等級可參見《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記載,三七分春七、冬七2類。“春七”是打去花蕾,在7月收獲的,體重色好,產量、質量均佳。“冬七”是結籽后起收的,外皮多皺紋抽溝或抽溝(拉槽),表面灰黃色,斷面黃綠色,不飽滿,體大質松,比“春七”質量差。春七藥材等級按頭數分為13等。“冬七”分等的顆粒標準均與“春七”相同,不另分列。市場調查:目前市場上春七和冬七規格還是存在的,三七雖然推薦用春七,然而目前三七花和種子較貴,留花留種者不在少數,冬七比例并不低。就《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收載的三七等級而言,市場基本認可三七以大小分等級的做法,但是筋條和剪口因皂苷含量較高多用于投料,價格并不比主根低,因此應該獨立劃分成規格。此外三七原等級標準劃分過細,實際操作有困難可以適當簡化。市場上60頭和80頭也存在混等現象。目前市場上出現了12頭新規格,還出現了活性三七(冷凍干燥),商品流通不成規模。一般種植3年,也有趁價格高時2年采挖的現象,2年三七個頭小,少有種4年及以上的三七。
5.6商品規格等級標準春七主根: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如,三七種植達3年以上,打去花蕾,在7月收獲,表面灰褐色,質硬體重。主根呈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由瘤狀突起,體重質堅(俗稱銅皮鐵骨獅子頭)。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氣微,味苦回甜。符合以上鑒別要點的主根按照頭數多少區分等級,共分為8個等級:20頭,40頭,60頭,80頭,120頭,200頭,無數頭(每500g400個三七主根),等外(每500g400個三七主根以上)。
春七筋條: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
春七剪口: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
冬七主根: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
冬七筋條: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
冬七剪口:包括種植時間(產地)、種植方法、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方法、形狀描述、形狀鑒別要點,其他鑒別要點描述。
5.7其他質量要求所有規格等級來源、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應滿足《中國藥典》(2010年版)的相應要求;無雜質、蟲蛀、霉變。
5.8包裝、運輸和標志
5.9附圖制定標準時每個不同規格均應配圖片,以及不同等級的對比圖片,注明鑒別要點(圖1)。
[參考文獻]
[1]唐廷猷.中國藥業史[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17.
[2]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1.
[3]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58.
[4]付紹智,蔣用福.藥材商品品別、規格與等級標準的探討[J].中國現代中藥,2008,10(8):12.
[5]王強,俞祥生,張留紀,等.不同規格白芍中有關化學成分的HPLC分析[J].中藥材,1992,15(7):31.
[6]張麗宏,顧雪竹,鈕正睿,等.白芍的傳統規格等級與內在成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成藥,2012,34(3):535.
[7]王伽伯,張學儒,肖小河,等.基于化學分析的大黃藥材商品規格劃分的科學合理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4):470.
[8]何英梅,賀軍權,馬瀟,等.不同商品規格的甘肅大黃的綜合質量考察[J].中國藥事,2006,20(10):621.
[9]凌珊,易炳學,龔千鋒,等.款冬花傳統規格等級與蘆丁含量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6):147.
[10]施學驕,陳林,彭成.川芎不同商品規格化學成分比較研究[J].四川中醫,2011,29(4):58.
[11]劉衛根,周國英,徐文華,等.不同商品等級羌活揮發油的比較研究[J].中藥材,2012,35(7):1042.
[12]沈金燦,盧素格,莊峙廈,等.甘草提取物的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18(S1):16.
[13]李雕,李進瞳,曾燕,等.不同等級罌粟殼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7):2246.
[14]何云飛,劉塔斯,任守利,等.周小江不同規格等級天麻藥材的限量檢查研究[C].運城:全國中藥創新與研究論壇,2009.
[15]王盛民,張瑛,趙子劍,等.清熱解毒類中藥的生物鑒定法Ⅲ――穿心蓮的生物鑒定[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10(3):27.
[16]李寒冰,鄢丹,王伽伯,等.肖小河基于神經氨酸酶活性檢測的板藍根品質的生物評價[J].藥學學報,2009,44(2):162.
[17]李薇,吳依娜,蔡紹皙,等.不同商品規格的當歸、人參降粘活性的比較[J].中藥材,2001,24(8):581.
[18]李傲,王家葵,孟憲麗.掌葉大黃不同商品規格等級間瀉下作用及組分含量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4):4036.
[19]張越穎.酸橙與甜橙枳實所制枳術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證的臨床療效比較[J].北京中醫,2007,26(3):172.[20]李洪梅,黃璐琦,周愛香,等.不同化學型樟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模型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4):3251.
文章標題:中藥論文范文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現狀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yixue/yaoxue/2145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