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發布日期:2014-06-26 16:41 熱度:
遭遇霧霾天氣既有氣象方面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霧是自然現象,霾是人工所致。持續的霧霾天氣是大自然對人類活動的一種無聲抗議,最值得反思的還是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然后是如何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轉化為公共責任。
摘要:霧霾是有霧天和污染天相疊加的重污染天氣。2013年,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多個城市的PM2.5數值突破警戒線,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陷入十面“霾”伏,大氣污染嚴重。這一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也曾頻繁出現過,此后采取多項有效措施積極治理,并積累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霧霾,大氣污染,國外經驗,借鑒
1霧霾治理的國外經驗
1.1完善立法,轉型能源
各國政府頒布的相關法律,為依法治污染奠定了基礎。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后,倫敦地區工廠煙囪密布,燃煤帶來的大量粉塵和有毒氣體使倫敦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霧籠罩,從而被稱為“霧都”。1952年12月,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塵蓄積在大霧中,導致兩個月內一萬二千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更多人患上了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乃至癌癥。這場災難讓英國人痛下決心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其主要措施是:立法確立監測標準、發展公共交通、嚴控汽車尾氣和建設城市綠化帶。并于1956年頒布了世界首部《清潔空氣法》,其立足點在于減少煤炭用量。為此,英國政府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將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污染大戶遷往郊區,并逐漸用天然氣替代了燃煤。此外,倫敦有21%的空氣污染物來自于建筑物的取暖。為此,倫敦政府通過建立節能寫字樓、提高現有建筑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減少此類污染;美國曾因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20世紀中期,洛杉磯一帶大氣臭氧濃度很高,光化學煙霧問題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兩次釀成短短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的慘劇,促使美國在1955年通過了《空氣污染控制法》。環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法、處罰,并通過強制執行手段和監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如加州制定并推行空氣質量管理計劃,借助排污許可、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等方式推進減排,終于在八十年代降低了洛杉磯的臭氧濃度。1990年,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同時臭氧污染嚴重的各州聯合建立了“臭氧傳輸協會”,制定相關減排標準并督促實施,覆蓋美國20多個州和加拿大東部各省,成效顯著。
1.2區域聯動,雙管齊下
40多年前,穿過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曾飽受污染之害。德國通過100個“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使包括萊茵河流域在內的多數地區面目一新。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限制釋放顆粒物的行為。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許多地區選擇設立“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環保標準的車輛駛入。二是用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安裝顆粒過濾裝置。德國立法機構曾于2007年立法補貼安裝顆粒過濾裝置的柴油機小汽車,并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征收附加費,限制排放行為。德國聯邦政府還積極促進能源轉型,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并呼吁民眾節能減排,多搭乘公交出行等;美國打破州的界限,依據地理和社會經濟,將全國劃分成十個大的地理區域,設立區域辦公室統一管理;法國防治空氣污染采取的措施是應急和長期雙管齊下。法國空氣質量監測協會負責監測空氣污染物濃度,向公眾提供空氣質量信息。根據空氣質量監測協會提供的數據,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在網站上每天發布當日與次日空氣質量指數圖,并就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提出建議。當污染物指數超標時,地方政府會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法國還制定了一些國家或地方層面的長期措施。法國于2010年頒布了空氣質量法令,規定了PM2.5和PM10的濃度上限。此外,法國政府還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案,如減排方案、顆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體系、地方空氣質量方案和大氣保護方案等。環境部門還向公眾建議,呼吁公眾調節生活方式,減少會導致臭氧濃度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如降低汽車行駛速度等。并呼吁兒童、老人以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避免一切激烈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
1.3發展公交,加強綠化
國外整治空氣污染的手段之一就是發展公交和城市綠化。上世紀80年代,汽車尾氣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于是,政府先后采取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等治理措施。2003年起,倫敦市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小汽車征收“擁堵費”,用來改善倫敦的公交系統。并停止向環境污染較嚴重的車輛頒發執照。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倫敦計劃在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和免費停車。自行車交通也被政府作為支柱,計劃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受英國影響,歐洲的荷蘭、丹麥等國也都用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在日本,1999年東京國道沿線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以汽車尾氣傷害其身體為由集體狀告地方政府和8家汽車企業,經專家認證,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有強烈致癌作用。訴訟案推動了地方政府對PM2.5排放的立法,2003年東京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并禁止超標車輛投入運行。五年后,被告的汽車企業拿出12億日元與633名患者和解。9年來東京的PM2.5大幅度下降,東京的幾萬輛出租車都使用天然氣。治理大氣污染的另一手段是加強綠化。倫敦人口稠密,人均綠化面積卻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綠化面積幾乎是城市面積3倍,是一座“綠色花園城市”。倫敦的大霧天氣已從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到不足10天;按東京有關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只種樹很少種草,綠化不僅要面積,并看重綠化體積。1.4監控嚴密,信息公開
英國政府也重視將空氣質量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官方網絡不但發布大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還專門開發了google的地球圖層,民眾下載相關軟件后,即可直觀地看到英國本土所有監測點各污染物的數值和趨勢。民眾既可通過PC機瀏覽,也可通過手機應用軟件隨時查詢,實時監測小顆粒。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2006年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并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民眾還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空氣總體狀況(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狀況、PM2.5值和臭氧監測數據等。網站通常以六種顏色表示空氣污染情況。綠色表示“良好”,黃色、橙色、紅色、紫色依次加重,醬紅色則表示“危險”。并給出民眾鍛煉建議,當污染較為嚴重時,美國官方網站會要求民眾控制戶外活動的強度和時間,盡量將戶外活動安排在可吸入顆粒物水平較低的時段,以減少對身體損害。此外,媒體還告誡民眾不要在交通繁忙的馬路附近鍛煉,不要在室內抽煙,減少蠟燭、壁爐等使用,以控制室內污染。美國環保署等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質量指數”,向公眾提供有關地方空氣質量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信息。登錄美國環保署等機構合辦的AIRNow網站,可以查詢全美各地動態空氣質量指數圖、臭氧指數圖、PM2.5指數圖以及根據各指數列出的全美空氣質量最差的5個地點。環保署按可吸入顆粒物水平將各地的空氣質量分為三類:未達標、達標或雖然數據不足但可被認為達標。如果某個區域被列為未達標,所在的州和地方政府要在3年內達標。
1.5公眾參與,從我做起
在德國,減少排放人人有責。交通領域,車輛應安裝顆粒過濾裝置。工業領域,工廠應注意減少排污。農業領域,農戶可借力生態農業,優化飼養種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則努力使用可再生能源,注重節能減排。具體到個人,環境專家建議民眾出行時長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騎車或步行。私家車盡量選擇排量小、污染小的車輛。選擇天然氣集中供暖,使用節能家電和可再生能源;菲律賓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氣污染,汽車尾氣使首都馬尼拉成為亞洲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在此情況下,政府被迫搞起了針對汽車尾氣排放量監管的“人民戰爭”。一方面他們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汽車尾氣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威脅,另一方面開通了短信平臺,號召年輕人通過手機短信檢舉揭發排放超標的車輛。一旦被5人以上舉報,交管部門將對其檢測,并限期整改。菲律賓政府還斥資為馬尼拉地區配置燒天然氣的汽車,并設立天然氣加氣站,政府對天然氣汽車在稅收和貸款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美國倡導提高空氣質量“從我做起”,針對空氣污染,不僅及時發布公眾易懂的信息,還向公眾提供在空氣污染環境下如何進行健康防護。美國環保署還列出了一些小貼士,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我做起”,以提升空氣質量。如夏天的空調溫度可稍微調高些,冬天稍微調低點,以此來節約用電。購買帶有“能源之星”標識的家用和辦公設備,在可能的情況下拼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在可吸入顆粒物水平較高的情況下,減少乘車外出的次數,不使用壁爐或燒木頭的爐子,避免使用燃氣割草機和其他花園機械,避免燃燒樹葉、垃圾等。
2對我國的啟示及其借鑒
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PM2.5主要來自于汽車排放、工業污染和燃煤,它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上的隱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習借鑒發達國家霧霾治理經驗,一方面加強PM2.5的入口管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收緊PM2.5的出口,嚴控排放總量,逐步建立起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政策法律體系。
2.1政府方面,完善法律
國外治理大氣污染立法先行,現已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在大氣污染立法上尚不完善,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出臺《國家塵污染防治辦法》,建立霧霾天氣下的環境應急預案,完善PM2.5控制的法規體系,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從理念上落實到行動上。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品質、減少工地揚塵、嚴控工業污染、加強生態建設等方面入手,政府層面應進行頂層設計,出臺系統方案,為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提供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如對生產高效低碳低污染產品實施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政策;研究針對企業和公眾的環境補貼政策等。打破地域限制,按城市群、經濟區實施區域聯合治理措施,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增加區域聯防聯治內容。可借鑒日本經驗,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通過立法修訂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汽車生產企業須按規定的尾氣排放標準設計安裝過濾器,已上路行駛而沒有安裝過濾器的汽車須補裝過濾器,并加大執法力度。
2.2經濟方面,結構調整
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耗消耗結構,除去鋼鐵煤炭,還有水泥、造紙、化工、紡織、印刷、材料等行業,化石能源占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而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是降低PM2.5的必由之路。要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清潔化,以核能、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為重點,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在保持產業持續較快發展的同時,降低對能源消費的依賴。要盡快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以及城市規劃等方面積極采取行動。要防治空氣污染,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要調整生產方式或產能,避免煤污染是治本之策。要使用清潔能源,如用天然氣替代煤,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2.3社會方面,區域布局
大氣污染呈現區域性特征,霧霾天氣治理不是某個城市自身能夠解決的,一個城市的單打獨斗已不足以應對區域空氣污染擴散的嚴峻現實,必須打破行政界限,采取區域性的共同行動。建立常設性的污染治理和應急聯席會議制度,區域協作聯防聯控,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控制。注重信息互通,資源互補,加強協調配合,力爭實現應急的無縫對接,步調一致。此前的沙塵暴治理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正是由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周邊的區域省市協同作戰,重污染天氣的治理和應急也應循此思路。空氣污染威脅之下,沒有誰能置身事外,抵制空氣污染威脅,區域協同治污,是共同的責任。如何協調區域同步發展,更是治污的根本之道。要建立PM2.5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為重點,實行PM2.5監測等污染物跨地區聯網,互通情報、聯合治理。及時公布各時段、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讓公眾及時了解自己所處區域的空氣污染情況。2.4企業方面,節能減排
企業是PM2.5的主要制造者,工業企業在其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氣,包括可燃性氣體、含硫化物的氣體、有毒的氣體,以及含放射性物質的氣體等。一些重度污染的企業,要從生產環節降低對碳能源的消耗,流通環節降低碳資源的污染,消費環節降低對碳的依賴。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要推進清潔生產,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有污染氣體的排放,從而實現節能減排。靠科技的投入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煤炭液化技術、通過“關、停、并、轉”,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并防止污染企業簡單轉移。企業要實現企業利潤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建立低碳社會生產方式,開發溫室氣體排放量少的產品,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重點排放源應當自加壓力,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職能部門要嚴格監管,嚴格控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對一再制造空氣污染的企業實施嚴厲處罰,取締“污染大戶”。
2.5公眾方面,低碳生活
霧霾面前,應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些諸如亂扔垃圾,焚燒樹葉秸稈等行為,無形中增加了“環境負荷”。節能減排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每個人都應該增強減排意識。需要全面實施綠色轉型,包括發展觀念、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而且也是路虎等大排量汽車的最大市場,汽車尾氣排放已成為PM2.5重要污染源,出行時少開車,多坐公交車。減排從自己起,減排從今日始。號召全社會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活動,自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倡理智消費,綠色生活,日常生活和消費的低碳化。治理PM2.5大氣污染僅靠政府的努力遠遠不夠,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全民參與,共同治理霧霾天氣的強大合力。政府應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推行緊湊的城區布局,讓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車就能方便出行。公眾也應改變生活方式,選擇環保產品,擯棄過度的消費方式,借此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又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濤,汝小龍.北京市霧霾天氣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劉文嘉.霧霾天氣警示城市發展之憂[N].光明日報,2013-1-15.
[3]林清峰.論綠色投資對我國生態安全法治建設的影響[C]//生態安全與環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武漢: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
[4]李永群,丁小希,李文云,劉軍國.治理霧霾可借鑒國外經驗[N].人民日報,2013-1-15.
文章標題:農業科技期刊投稿霧霾天氣治理的國外經驗及其借鑒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zf/shebao/214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