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思想政治論文 發布日期:2014-04-15 14:18 熱度:
論文導讀:只有認知、了解群眾,才能說服、領導群眾。細致而具體的心理分析是深入和全面理解活生生的社會實際、認識真真切切群眾狀況的必要前提。缺少了這個前提,對社會實際的把握很容易流于空洞的教條和簡單的抽象概括。所以,深入研究民眾心態,有助于加深對國情、世情、民情的認識。本文選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創辦于1983年,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刊名,是著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研究型和工作參考型刊物,被新聞出版署列入國家“雙獎”期刊方陣,是全國重點社科期刊。本刊著眼于不斷壯大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注重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中央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精神、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探討社會熱點焦點背后的價值標準、介紹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驗、報道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動態、展示研究成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風采,積極為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中心工作服務,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實踐服務,為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服務�!端枷胝喂ぷ餮芯俊窞榇�16開本64頁。
關鍵詞:民心問題,思想發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民心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在思想理論上,強調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的地位,強調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在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強調無產階級的精神發展,強調針對情緒、愿望、要求等心態特征去宣傳、動員、組織和掌握群眾,贏得最廣泛的社會力量;在執政條件下,強調黨要整合社會分歧,發掘工農群眾中的熱情和能力來管理國家。這些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當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何以民心問題極其重要呢?這是因為:(一)它是理論聯系實際、政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中介。任何階級、政黨的政治綱領、政策主張和思想理論體系等,都必須經過民心這個中間環節才能轉換為人們的實踐行為,從而產生出實際的效果。如果它沒有或者不能被民心所吸收,那它就不能掌握群眾,就無法在實踐中收到實際的社會效益。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比如馬克思主義理論,由于其系統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點,并不是社會大多數人都能輕易掌握和理解的。理論要想掌握群眾,就必須與具有廣泛群眾性的社會心態相結合,就必須通過民心這一中介融化到人們的思想和靈魂中去,并轉化為人們堅定、自覺的信念和科學、合理的行為指南。(二)它是反映社會政治生活發展變化的指示器。經驗證明,民眾心態最直接地反映著政治現實,任何比較突出、明顯的政治心態變化,幾乎馬上可以從政治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原因。而社會政治一旦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或者是政局發生了明顯的動蕩,群眾心態都會做出迅速、直接的反應。人們為新的前景、新的挑戰、新的選擇所困擾,從而形成新的態勢和流向。雖然社會政治心態反映的問題,未必都是精確的、正確的,但關鍵在于它隨時都能轉化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心是政治形勢的鏡子,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因此,執政黨可以通過民心這個窗口,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及時發現那些潛在的、苗頭性的重大問題,增強執政的針對性、有效性。普列漢諾夫指出:“影響社會心理,也就是影響歷史事變。”這個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任何偉大的社會變革都離不開群眾的參加、支持。群眾的意志和愿望即人心之所向,人心之所向又決定著大勢之所趨。如果不了解群眾的情緒、愿望、要求和傾向,無視或者脫離了群眾的政治心態,執政能力建設難免會流于形式和空洞的說教,政權的地基也無異于流沙、浮萍,必然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三)民心狀態是衡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尺度。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心態的變化發展過程。隨著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社會心理也不斷地轉換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如果一個社會缺乏成熟的、健康的情感、意識,沒有穩健的心理狀態和正確的心理取向,沒有科學理想和信仰指導下的共同心理基礎,那么這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一個社會缺乏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社會心態嚴重失衡,那么這個社會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思想穩定也是不可想象的。由于群眾的政治心態是樸素的、自發的,具有暫時性、易變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因此還需要科學的理論予以正確指導,需要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予以引導,把有益的政治心理加以升華和光大,使腐朽的、反動的、落后的政治心理得以抵制、克服和轉化,最終使群眾的政治心態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協調一致起來。判斷一種政治心態是進步還是落后,是積極還是消極,關鍵在于它是否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一致,是否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相一致,是否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歸根結底是否同社會歷史前進的大方向相一致。毛澤東曾指出:“對于中國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情況,沒有真正具體的了解,真正好的領導是不會有的。”共產黨領導機關的基本任務,就在于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民心狀態及其變遷,乃是國情、民情極其重要的內容。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政治心態,是黨科學執政的基本前提。絕大多數群眾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行為的心理流向,關系到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關系到執政黨的生死存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說到底就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問題。而只有認知、了解群眾,才能說服、領導群眾。細致而具體的心理分析是深入和全面理解活生生的社會實際、認識真真切切群眾狀況的必要前提。缺少了這個前提,對社會實際的把握很容易流于空洞的教條和簡單的抽象概括。所以,深入研究民眾心態,有助于加深對國情、世情、民情的認識。
二、馬、恩關于民心問題的基本觀點
(一)人民群眾歷史主體性原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這一論斷包括三層重要思想:第一,社會發展的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部物質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在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客觀物質力量。第二,人民群眾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部分社會精神財富是人民群眾直接創造的,其他部分的社會精神財富則是人民群眾間接創造的。因為,人民群眾為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們提供了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物質條件、思想源泉和經驗材料。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社會的量變,既可能由人民群眾來完成,也可能由少數人甚至個人來完成。但作為革命性變革的社會質變,則一定是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結果。人民群眾的人心所向反映著時代要求,代表著歷史潮流,昭示著社會未來的方向。因此,社會歷史活動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事業,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主體性原理。(二)人民群眾歷史主動性原理。馬克思主義非常強調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歷史主動性。恩格斯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人們總是通過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廣大群眾、是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行動。探討那些作為自覺的動機的動因,這是能夠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在整個歷史中以及個別時期和個別國家的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規律的惟一途徑。使人們行動起來的一切,都必然要經過他們的頭腦。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把無產階級的精神發展看作是社會主義運動不斷擴大的基本動力。“《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則的最終勝利,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動和共同討論必然會產生的工人階級的精神的發展。”馬克思也強調指出,任何一個階級要想扮演一個社會解放者的角色,“就必須在一瞬間激起自己和群眾的熱情。在這瞬間,這個階級和整個社會親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作或被認為是社會的普遍代表。這個階級本身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臟。”無產階級革命與以往一切革命的原則區別在于,它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進行的真正大多數人的革命。“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就要求黨必須特別重視貼近普通群眾的心態來開展自己的工作,必須經過長期的斗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黨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應該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客觀社會歷史環境和群眾的普遍要求。
三、列寧對馬、恩民心思想的發展
由于歷史發展的復雜性,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在西歐,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首先取得了勝利。這種情況,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困難。“我們的國家實際上不是工人國家,而是工農國家,這是第一。很多東西都是從這里產生的。”消滅了資本主義、又要發展資本主義的現實困境,使列寧敏銳地感覺到:無產階級雖然奪取了政權,但還是存在著某種傾覆的趨勢。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條件下,黨能不能解決好怎樣對待群眾、掌握群眾、聯系群眾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我們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靠的是整個先鋒隊保持同全體無產階級群眾、同全體農民群眾的聯系。如果有人忘了這些小輪子,而只醉心于行政手段,那就糟了。”列寧嘲笑那些資產者老爺們在爭論歷史因素問題時,總是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決心、堅定性、不屈不撓精神這樣的因素忘掉了。他指出:“如果工人階級準備做出自我犧牲,如果工人階級表明它能竭盡全力,那就可以完成任務。工人階級的決心,它實現自己寧死不屈口號的堅定意志,不但是歷史的因素,而且是起決定作用的、能奪取勝利的因素。”列寧從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兩個方面闡述了爭取民心的思想。在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方面,他指出:在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尤其在無產階級只占這個國家人口的很少數的情況下,無產階級中間出現的或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群眾之間出現的分裂是極端危險的。“如果我們黨沒有得到整個工人階級全心全意的擁護,就是說,沒有得到工人階級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犧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帶領或吸引落后階層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擁護,那么布爾什維克別說把政權保持兩年半,就是兩個半月也保持不住。”因此,黨應當生活在工人群眾之中,非常熟悉他們的生活,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正確無誤地判斷群眾的情緒,判斷他們真正的需要、愿望和想法,能夠不帶半點虛假拔高成分來確定群眾的覺悟程度,確定這樣那樣的舊偏見和舊殘余對他們的影響有多大,能夠用同志的態度對待群眾、關心滿足群眾的要求,以此贏得群眾的無限信任。在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方面,列寧強調:“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列寧認為,蘇維埃應該走像巴黎公社那樣把首創精神、獨立性、放手的行動、雄偉的魄力和自愿實行的集中制互相結合起來的道路,要以先鋒隊的英勇首創精神來推動群眾情緒的轉變,破除那種似乎只有富人或者富人家庭出身的官吏才能管理國家的偏見,更大膽、更主動地去發掘日益覺醒的工農群眾中蘊藏著的無窮的精力和能力,并且立刻開始吸引一切勞動者、一切貧民來學習管理國家的工作。列寧還格外警惕群眾的心理沖突、矛盾分歧帶來的政治危險。他指出,如果傷口化膿,如果引起血液感染,這種小小的創傷也會變成最危險的病癥,甚至是不治之癥。在政治上也常常是這樣,大的分歧有時是由很小的、甚至開始時是微不足道的分歧發展起來的。任何分歧,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分歧,如果有可能發展成為嚴重的分裂,那就足以動搖和破壞整個政治大廈。四、結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急劇變化的社會轉型期。這種變動的劇烈和迅速,近年來達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由于利益分化和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關系復雜化、社會矛盾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社會實際的這種劇烈變動,反映到人們的心理層面上,可以說是波翻浪涌,百味雜陳。希望和失望交織,挑戰和機遇并存,歡樂和痛苦同在。針對這種群眾心態,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了解群眾的心理愿望和需求,無疑是極為重要而緊迫的。對于我們黨來說,善于運用政治心理分析方法,及時了解不同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心理流向,準確把握其變化的原因、特點和規律,及時加以疏導、規范,這既能夠增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性,也有助于改進和加強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章標題:思想政治論文范文論馬列主義是如何看待民心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zf/zhengzhi/2057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