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地震工程學報
關注()地震工程學報雜志
主管單位:中國地震局
主辦單位:蘭州地震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地震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國內統一刊號:62-1208/P
國際標準刊號:1000-0844
郵發代號:54-28
北大核心期刊
《地震工程學報》雜志簡介
《地震工程學報》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原:《西北地震學報》(季刊)曾用刊名:西北地震學報,1979年創刊,以報道和交流西北地區及全國地震科學領域內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進步為宗旨。
《地震工程學報》主要內容有:地震基礎理論(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震地質學、流體地球化學、地震工程學、災害學等),地震觀測技術與預報方法,工程項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評價與工程探測、工程抗震、防震減災規劃措施,以及相關交叉學科。適合廣大地震工作者、防災減災部門管理人員及相關地球科學工作者閱讀。
《地震工程學報》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收錄
《地震工程學報》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449;總被引頻次:656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735;綜合影響因子:0.524
《地震工程學報》榮譽:
中國地球物理學類核心期刊、中國地震局優秀科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地震局科技期刊三等獎、CAJ-CD規范執行優秀獎
《地震工程學報》欄目設置
論文、綜述評述、短文、研究簡報、爭鳴園地、會訊、書證。
《地震工程學報》投稿須知:
1.內容: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
2.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
3.請在來稿末尾附上作者詳細通訊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區、街道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務必準確。論文有圖表的,請保證圖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對應。
4.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一律通過電子郵件(WORD文檔附件)或QQ發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來稿必復,來稿不退,10日未見通知可自行處理。
5.本刊來稿直接由編輯人員審閱,疑難重點稿件送交相關專家審閱,本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三校”制度。
6.來稿一經采用,雜志社將發出《用稿通知單》,出刊迅速,刊物精美,稿件確認刊載后,贈送當期雜志1冊。
地震類期刊推薦:《地震學報》是中國地震學會主辦的地震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內容包括:以刊登地震科學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成就為主,也登載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質、工程地震等科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及研究簡報;登載本學科不同學術觀點的文章;登載與地震科學有關的評述文章;介紹地震科學及與其有關的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反映地震科學及其有關的科技工作動態。
地震工程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基于時間LightGBM模型的地震震級時序預測方法及驗證————作者:魏從信;強婭雄;牛璐;納守威;惠少興;王真一;吳桐屹;龐海闊;權紫東;蘇雅欣;
摘要:震級預測是地震預測中重要且困難的研究內容之一。通過預測震級大小,以提高救援效率和降低地震災害損失。文章通過對歷史地震目錄數據(時間范圍:1900—2024年,空間范圍:5°~50°N、55°~150°E,震級范圍:M5及以上)進行預處理和特征參數篩選,構建基于輕量級梯度提升機(LightGBM)的震級預測模型;然后對長短記憶神經網絡(LSTM)、隨機森林(RF)、圖卷積網絡(GCN)+門控循環單元...
四川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服務系統設計與實現————作者:趙真;郭紅梅;張瑩;魯長江;何玉林;張燦;何宗杭;
摘要:當前防震減災工作重心已從災后應急救援轉向災前風險防控,從被動地震災害止損轉為主動降低地震災害風險,建設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服務系統可以為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增強地震災害風險防范能力提供有力支撐。文章從四川省地震危險性高、地質災害風險高、承災體暴露度高、承災體脆弱性差異巨大的地震災害風險形勢出發,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需求目標為導向,聚焦于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及信息服務,對四川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服務系統...
2022年瀘定MS6.8地震前超低頻事件的檢測分析————作者:張曉陽;鄧津;李淑婷;
摘要: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MS6.8地震.瀘定地震前震源區發生的以超低頻地震形式出現的慢地震,對理解主震的震源物理過程有重要意義.通過希爾伯特變換和短時傅里葉變換對瀘定地震主震前發生的超低頻地震進行檢測,初步分析其記錄臺站、頻譜特征和時間序列特征.結果顯示:主震前共檢測到14次超低頻地震,在垂直和水平分量均能有效檢測到,且垂直分量的檢測效果更為顯著;振幅較大、...
襯砌厚度對隧道側穿橋樁體系地震響應的影響研究————作者:許洪春;張亞楠;徐紅;白曉曉;
摘要:為探究隧道側穿橋樁體系受襯砌厚度因素的影響,依托大連某實際工程,通過振動臺試驗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探究襯砌厚度對隧道側穿橋樁體系地震響應的影響規律.從結構的加速度峰值和內力(剪力、軸力和彎矩)峰值及其變化率系數等參數指標展開分析,結果表明:襯砌厚度對土地表加速度響應的影響主要在距離水平中心位置約70m的范圍內;改變襯砌厚度隧道斷面上部和下部的加速度響應規律是相反的,隧道斷面上部的加速度峰值會隨...
馬爾康地震公路邊坡病害機制與震后次生災害效應————作者:白慧林;蔣國為;劉峰輝;孫徐;詹同安;
摘要:2022年6月10日,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草登鄉發生6.0級地震,強震作用導致新建省道S220日部至木爾渣橋段(K0+000~K56+059)公路邊坡發生大量崩滑災害.基于震后對工程區公路邊坡病害的多次精細化調查資料,對強震誘發的公路邊坡病害特征與成災力學機制展開深度總結,并討論分析高寒山區氣候環境下的次生災害效應.馬爾康地震引發的崩滑災害主要表現為局部掉塊、單體滑坡、單體崩塌以及崩塌帶,在高山峽...
2023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陽MS5.2地震震害特征————作者:劉紹昌;葉陽;
摘要:2023年5月2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24.91°N,99.26°E)發生MS5.2地震,打破了保山市2015年以來未發生5.0級以上地震的平靜。基于本次地震現場災害損失調查和災情資料的收集整理,對隆陽區MS5.2地震震區的發震構造、震源機制、地震烈度空間分布、房屋建筑、工程結構震害特征及原因分析進行詳細闡述,給出災區房屋建筑震害矩陣,并與云南省相近震級...
鋼構套加固震損CFSST框架邊節點地震損傷評估————作者:許成祥;廖澤瀚;
摘要:為了對鋼構套加固震損方鋼管混凝土(CFSST)框架邊節點地震損傷進行評估,基于已有試驗,采用ABAQUS有限元軟件建立數值模型,通過材料性能折減的方法來模擬地震損傷影響,選擇合適的地震損傷模型,探究節點的損傷演化規律,運用該模型研究外包鋼構套強度、外包鋼構套厚度、外包鋼構套非核心區加固高度對方鋼管混凝土柱框架邊節點的抗震承載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材料性能折減法能夠較好模擬地震損傷;通過計算得出輕度震...
基于組合模態推覆法的高層建筑地震動有限元模擬分析————作者:錢芳芳;孫文彬;
摘要:由于地震動的隨機性,高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也變得復雜多樣。不同樓層、不同方向的結構構件可能會受到不同的地震力作用,導致結構產生復雜的內力和變形。為更加準確地評估高層住宅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性能,以某實際工程為例,利用組合模態推覆法進行地震響應的有限元模擬分析。運用ABAQUS軟件建立高層住宅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有限元模型,選取El-Centro地震波、Northridge地震波、Taft地...
高層建筑裝配式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試驗研究————作者:王玉艷;樊志紅;姚健;周建;
摘要:為了更好地保障高層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和穩定性,對高層建筑裝配式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將框架結構剪力墻、全部預制裝配式剪力墻和整體裝配式雙面疊合混凝土剪力墻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地震波加載裝置模擬El-Centro波、Taft波、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加載過程,在試件不同位置設置5個測點,每個測點上布設位移傳感器、應變傳感器、荷載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傾角儀等不同傳感器,在地震波加載裝置預加載成功的情況下...
首都圈地區航磁異常與斷裂構造關系————作者:徐峰;王鑫;樊繼迪;
摘要:首都圈地區處燕山隆起和華北平原過渡帶,構造環境復雜.文章基于較大比例尺的航磁異常數據,進行0°、45°、90°、135°方向的水平一階及垂直方向一階求導,詳細地解譯斷裂構造,最終獲得首都圈地區NE向、NW向斷裂共39條.原始航磁異常場表現出區域北側的燕山隆起為亂高磁異常,反映了燕山隆起經歷的多期構造運動;方向導數圖解譯的高梯度異常條帶與斷裂走向匹配較好,在北京坳陷內的NE、NW向斷裂的線性特征明顯...
單層非飽和不可壓縮多孔介質一維瞬態響應精確解————作者:楊相如;陳雪梅;趙云;
摘要:針對現有研究尚未給出不可壓縮非飽和多孔介質瞬態響應的精確解問題,根據Zienkiewicz等提出的非飽和多孔介質波動方程,假定三相均不可壓縮,并考慮各相材料間的慣性、黏滯和機械耦合作用,獲得一維情況下的單層非飽和多孔介質瞬態響應問題的精確解。以液相流體相對位移為自變量,首先推導出無量綱形式的控制方程,給出無阻尼系統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數,再根據常數變異法和特征函數的正交性,將原問題轉化為一組二階常微分...
基于強震記錄的土層地震反應計算結果分析——以SMASS為例————作者:李平;高志寅;周楷;徐建元;陳鈺鑫;
摘要:為了探討一維等效線性化土層地震反應分析方法計算結果與強震觀測記錄的差異,以河北省地震災害防御與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的場地與結構觀測臺陣所觀測到的古冶和灤州地震強震動記錄為基礎,選取地下101 m處作為假想基巖輸入界面,將一維等效線性化方法(LSSRLI-1程序)計算得到的地下65 m、30 m和地表地震動結果與實際強震觀測記錄對比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計算得到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變化規律與實際觀測...
爆破振動傳播規律及控制技術研究進展————作者:喬雄;黃錦聰;楊鑫;扈士靜;
摘要:在各種由爆破作業引起的危害中,爆破振動的危險性最大,對周圍環境和結構安全構成顯著威脅。為給爆破振動研究工作提供參考,首先回顧爆破振動理論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關鍵的理論研究進展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總結爆破振動傳播規律的研究現狀,并對高程放大效應和空洞效應進行闡述;梳理不同國家關于爆破振動安全判據的標準。其次從能量源、傳播介質和傳播過程三個方面,對爆破振動控制技術進行細致的分類討論,并介紹...
往復荷載作用下不同跨剪比裝配式高強度鋼混結構中對拉螺栓易損性測試————作者:張吉紅;徐繽榮;
摘要:文章分析在地震作用下,不同跨剪比對裝配式高強度鋼混結構中對拉螺栓這一關鍵連接部件的穩定性的影響。制作跨剪比分別為1.0、2.0、3.0的三種裝配式高強度鋼混結構試件,并通過往復荷載試驗裝置向試件施加荷載,模擬地震效果,并采用易損性測試、強度退化測試、剛度退化測試以及能量耗散測試等方法,評估試件在荷載作用下的易損性。研究結果顯示,跨剪比為2.0和3.0的試件在對拉螺栓處的損傷概率較高,螺栓處出現顯著...
玄武巖和聚丙烯混合纖維改良西寧黃土力學和熱學特性分析————作者:王云;李輝;孫淵;樊琦;趙明澤;
摘要:為系統研究不同類型纖維及其組合方式對黃土力學性能的影響機制,以青海省西寧市某地黃土為研究對象,開展玄武巖纖維、聚丙烯纖維及二者混合纖維的加筋效果對比試驗。通過常規三軸試驗,確定出適合西寧地區單體纖維的最佳摻量和混合纖維的最佳摻量比,并探討在不同含水率(10%、12%、14%、16%、18%)和不同凍融循環次數影響下素黃土和混合纖維加筋黃土的力學和熱學特性;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從微觀結構的...
含冰量分布差異對凍土樁基礎承載性能影響的模擬研究————作者:王博通;高檣;阿布拉江·買買提;張鳳江;向書華;陳鋼;
摘要:探究多年凍土區樁側凍土含冰量差異對樁基礎承載性能的影響,不僅有助于凍土區樁基礎的設計施工,而且對樁基礎變形防控有重要指導意義。利用ABAQUS有限元軟件,模擬計算樁側不同含冰量分布模式下樁基礎的荷載傳遞和承載力。樁側含冰量分布模式設置為:倒梯形(含冰量沿樁深減小)、燈籠形(含冰量沿樁深先增大再減弱)和正梯形(含冰量沿樁深增大)。結果表明:盡管樁側總體含冰量相同,樁基礎的承載性能受樁側土體的含冰量影...
貝葉斯概率統計預測模型在三峽工程水庫地震重點監視區地震預測中的應用與檢驗————作者:凌江筑;廖欣;姚運生;石云;錢建秀;胡陳悅;秦維秉;
摘要:水庫地震是由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震活動,具有群發性、高頻次和大烈度的特點,對其進行預測研究有助于評估水庫地震災害風險。將三峽工程水庫地震重點監視區劃分為若干個1 km×1 km的預測單元,運用貝葉斯概率統計預測模型,依據庫水深度、巖體類型、區域構造應力狀態、斷層活動性、巖溶發育程度、庫水透水深度、與庫水溝通關系、地震活動背景8個誘震因素,預測誘發震級的概率。結果表明:在重點監視區,以碳酸鹽巖為主的...
地表/井下加速度反應譜比值與地脈動HVSR相關性研究————作者:王玉石;張雅瓊;李小軍;李敏;段建斌;
摘要:盡管地脈動水平/豎向傅里葉幅值譜比(HVSR)法尚存在基礎理論欠缺,但已被廣泛應用于場地條件參數估計與地震動場地效應研究中。對地脈動HVSR予以改進,建立用之估計地震動作用下地表/井下加速度反應譜比值(SBSRa)的經驗方法,可使利用地脈動現場觀測數據估計地震動放大系數成為可能,進而為地震動場地效應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基于日本KiK-net臺網中589個臺站的296 958組強震動加速度記錄,利用地...
2024年地震災害全球概覽————作者:李美儀;馮蔚;王武星;錢庚;
摘要:利用多種途徑搜集到的地震災害信息,整理2024年全球地震活動和受災情況,繪制2024年災害地震分布圖,分析形成重災年的地震震級特征;對導致人員傷亡的地震災害信息和損失情況進行全面匯總,并對重大地震災害進行深入分析,總結2024年全球地震災害的主要特點。相較于往年的地震事件,2024年全球地震活躍度較低,未出現8級或更高級別強震,7級及以上地震的發生頻率也有所下降。2024年全球地震災害表現出傷亡輕...
自復位支撐結構設計屈服點確定方法研究————作者:王濤;孔濤;孟麗巖;潘蕊;潘雨桐;
摘要:確定結構設計屈服點是建立等延性彈塑性位移反應譜的關鍵問題,文章提出一種自復位支撐結構設計屈服點確定方法。采用直接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設計三層和五層自復位防屈曲支撐鋼框架結構,分析設計屈服點對直接基于位移設計方法的精度和設計結果的影響規律。研究結果表明,對于低層和多層結構,采用所提出的屈服點確定方法進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時,結構延性能力能夠滿足延性設計需求;相比于傳統的設計屈服點確定方法,在8度大...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