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民族學刊》
關注()【雜志簡介】
《民族學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薈萃學術思想,追蹤學術前沿,展示民族學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為繁榮民族科學文化、增強民族團結、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和實現民族地區科學發展服務。 我們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探討,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鼓勵研究現實問題,特別歡迎大型田野調查報告和各類基金課題階段性論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在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
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人類學理論、民族學理論、民族問題研究、田野調查、個案采訪。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作為宇宙統治之比照的文明--西非與中國 羅蘭[英](著),張原,張力生(譯)
麥克侖南論一妻多夫制 毛雪彥,張亞輝
制造“太陽王”的光輝--從《制造路易十四》看神圣王權與民族國家的塑造 白晗,湯蕓
喜瑪拉雅達波女隱士:藏族女尼鄔金曲吉的傳記 克蒂斯•西弗(Kurtis R.Schaeffer)[美](著),楊公衛(譯)
人類學視野中的災難和文化要素的探討 蘇珊娜•霍夫曼(Susanna Hoffman)(著),陳梅(譯),彭文斌(校)
新奧爾良后卡特里娜颶風時期市政當局對社區與居民的種族化與罪犯化監控手段 美]羅伯托E.巴里奧斯(著),李全敏,余昕(譯)
環境脆弱性、生態系統恢復力與泥石流災害--以云南省東川區的泥石流災害為例 李永祥
納西族東巴文獻整理范式檢析 楊杰宏
東巴面偶在納西族東巴教儀式中應用現狀的調查 楊鴻榮
2014年中國羌學研究述評 張世均,王博
國內康巴藏戲研究綜述 楊于卓
藏族群眾行使參與權對創新藏區社會治理模式的作用和啟示--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幾起事例為據 黃微,周良艷
論文發表范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提升研究
論文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公共政策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主要手段,政策的執行力直接影響政府職能的履行,因此,研究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的措施,對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力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提升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的路徑。
論文關鍵詞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
公共政策執行力也叫政府執行力,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執行主體為了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運用國家強制權力,通過對各種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整體調度和使用,從而使公共政策落到實處的政府行政能力。政策執行力第一次被寫如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是在2006年,當時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這標志著政策執行力建設被納入我國政府管理的范疇。
民族學刊最新期刊目錄
抗戰中前期《申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書寫與傳播——基于涉疆報道的考察————作者:吳鋒;牛馳;
摘要:抗戰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覺醒的肯綮之期,新疆民族成份多元,戰略地位重要,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中前期《申報》涉疆報道分別從中華民族身份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及情感共同體四個維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立體化書寫,推動強化身份共識實現民族認同、促進經濟共進夯實物質基礎、彰顯文化共融增強精神紐帶、激發情感共鳴凝聚抗戰合力。抗戰中前期《申報》擴大影響范圍,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
媒介生態賦能: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張馨元;邵培仁;
摘要:媒介生態理論為構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認同機制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創新路徑,給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方案。中華文化的媒介生態既吸取了聚焦微觀的西方研究范式,解構了文化生態的構成三要素,前瞻了中華文化發展的積極走向;又結合中華民族發展實際,將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的核心思想作用于媒介生態理論的闡述之中,宏觀探索了“交而遂通”的民族共情路徑。微觀上,深挖中華文化基因的媒介符號本質,提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
日常生活之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生產邏輯————作者:馮雪紅;安宇;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將政策設計、話語敘事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動態過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重視政策的精細化、敘事的具象化、話語的鮮活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生產主要通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權力運作而得以在社會結構中具象化呈現。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生產中存在忽視日常生活話語表述的問題,需要將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與自下而上的自發響應相結合,將被動的政策言...
新質生產力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生邏輯————作者:王涵;王科;王倩;邱高會;
摘要:新質生產力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理論內涵上相互呼應,在發展進程中緊密相連,在價值追求上高度一致,呈現出本質層面的契合性。基于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基本形態的三大要素理論,在新質生產力的語境下,深入剖析了新質生產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機理,新勞動者(人機一體化)成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他們通過掌握先進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增強民族凝聚力;新勞動對象(數實共生)作為介體,促進了數字經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協調:原則、框架與策略方案————作者:于春洋;周佳薇;
摘要: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協調可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進之中探尋經驗啟示,得出共生、變革、可持續等關系協調原則。意識層面“多元一體”架構框定了關系協調的結構性基礎,對共同性和差異性的把握則指明了關系協調的方向。以“多元”和“一體”為橫軸,“共同性”和“差異性”為縱軸可以繪制兩者關系協調的四象限分析框架。分析表...
科學性、完備性與自主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三個結構向度————作者:高永久;楊龍文;
摘要:科學性、完備性與自主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三大結構向度特征。科學性關涉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價值結構向度,要求以問題導向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的根本任務,以實事求是作為基本原則,以開放包容作為內在要求。完備性關涉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向度,意味著要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縱向時間跨度的完備性,增進橫向空間跨度的完備性,追求整體理論對話的完備性,實現具體領域維度的完備...
中華文明包容性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作者:李喬;
摘要:文章圍繞中華文明包容性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間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華文明包容性內涵及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作用機制。在以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法對相關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后認為,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理論內涵包括求同存異、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等,在實踐層面表現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等方面。從先秦時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萌芽,秦漢時期的...
任乃強先生對和平解放西藏的貢獻及歷史啟示————作者:郎維偉;劉琳;
摘要:1950年初,任乃強先生應邀與賀龍司令員面談解放西藏事宜時,從地理環境、語言習俗、文化宗教等方面陳述了進軍西藏的困難,并結合西藏實際,從祖國統一、社會改革、民族團結等方面闡釋了進軍的任務及策略。任先生認為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步就是做到捍衛國家的主權。西藏和平解放后,社會要進步須進行改革,鑒于西藏社會的特殊性,要“在民族融洽之下協商推行新政,慢慢進行改革”,在推進改革中要尊重當地習俗。任先生還根據地理...
四川民族地區幼兒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路徑————作者:捌馬阿末;羅絨曲批;
摘要: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實踐陣地,而學前階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啟蒙時期。文章基于現有研究成果,從推進學前推普工作、講好民族團結奮斗故事、開發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主題的課程空間三個維度,探討四川民族地區幼兒園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路徑。學前階段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普通話的推廣和使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路徑。因此...
區域特色與比較優勢:民族地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多維路徑————作者:柳建文;楊晴宇;
摘要:與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相對應,民族地區在人口規模和結構、社會傳統、特色文化、生態理念和地緣位置等五個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民族地區日益增長的人口規模和相對年輕的人口年齡結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民族地區互幫互助的社會傳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倫理基礎;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重要橋梁;少數民族的生態理念是實現民族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支撐;民族地區的地緣位置是...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互促關系————作者:陳澤萍;黃有璋;
摘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已經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則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它們是互為前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實踐方向和動力支持。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前提條件和基礎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有助于促進國家和...
非遺技藝賦能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優化路徑————作者:劉釩;楊佳;
摘要:基于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探討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賦能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的理論邏輯,在剖析典型案例基礎上提出非遺技藝賦能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的多樣化路徑。非遺技藝的產生、傳承和發展契合精神生產的能動性,兼具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雙重屬性,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特殊性要求具有很強適配性,對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發揮直接促進作用,對民族地區鄉村人才振興、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產生間接影響。土家族西蘭卡普...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入編通知
摘要:<正>《民族學刊》主編先生/女士:我們謹此鄭重通知:依據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和方法,經研究人員對相關文獻的檢索、統計和分析,以及學科專家評審,貴刊《民族學刊》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類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從2021年10月開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共32個單位的148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加了本項研究工作,全國各地...
共同體敘述賦能:新媒體語境下城市形象傳播的特征與策略————作者:殷俊;甘田;
摘要:城市形象傳播是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話語敘事構建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新媒體傳播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在塑造城市形象和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媒體呈現豐富的城市內容與形態,不僅推動了文化傳播,更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新媒體時代的城市形象傳播凸顯著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廣泛、傳播形式更加動態豐富、傳播視角兼具“我者”和“他者”、傳播路徑形成互動矩陣、傳播內容...
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對中華文明的認知————作者:李愛勇;李小妮;
摘要:西方世界大致以18世紀中葉為界,先后對中華文明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這主要不在于中國是否富有、文明,而在于西方的內在需求。他們的推崇首先是震驚于中華文明的自然結果,其次是其進行宗教擴張的工具或副產品,最后則是其反對宗教神學、追求開明政治的他山之玉。后來,西方對中華文明的再認知首先是啟蒙運動進入成熟階段的自然結果,但也被認為有批判和否定中國的目的,進而被理解成其侵略、殖民和遏制中國的工具。70多年...
涼山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實踐及實效提升路徑————作者:王美英;沙浩宇;
摘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是促進我國各民族人心相通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新時代,涼山地區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分類施策,在開展“學前學普”行動、中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農村群眾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等方等方面扎實推進,激發各族群眾學習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內在動力,增強其國家認同的向心合力,助推涼山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得顯著實效。當前,涼山地區仍為國家...
“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的符號敘事及其現實通達————作者:蔣曉麗;侯明希;
摘要:“絲綢之路”自李希霍芬提出以來,經由不同主體的話語實踐逐漸成為了一種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規約符號,其具有的“物質交換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內涵上升成為“連接”的隱喻,寓示著東西方之間在物質、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一隱喻構成了“絲綢之路”故事世界的框架,同時也是其故事世界能夠跨越不同文化語境,與現實世界和人們的心理世界實現通達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礎上,“絲綢之路”符號進一步通過物質化的文本擴張和一系列空...
西南民族大學第三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論壇"綜述————作者:張立輝;黃辛建;
摘要:<正>西南民族大學第三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論壇”于2024年10月26日在成都召開,全國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專家學者與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兩個結合’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這一主題,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構與區域實踐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重大命題。田敏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生生之道:中華文明五大特性的哲學闡釋————作者:張港旋;李元光;
摘要: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涵和深刻論斷,是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內在哲理和鮮明特征。“生生之道”是中華文化的哲學根柢,是以“生”的多重涵義為基點展開的傳統命題,其所含不息、日新、一體、不悖、共生共榮之義,體現了天地萬物生發生長、運動變化、孳生不絕的根本規律,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和合共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共識,涵攝了人類社會多元包容、和諧永續的發展模式和繁榮路徑。本文從傳統“生生之道...
公社制的中國民族志研究與學術實踐————作者:馬威;吳瑜晗;
摘要:“公社”的民族志資料為晚年時期馬克思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經驗證據,馬克思恩格斯依此理清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鏈條,為支持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性及其必然消亡的假設提供實證武器。然而,由于缺乏東亞區域的民族志資料,公社研究中存在著尚待清晰化的模糊地帶。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學家圍繞馬克思恩格斯所關注的“公社”制度,以民族志方式描繪了喜馬拉雅山東南麓及余脈、亞洲東部地區到東南半島以公社作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人群...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