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2-19 14:42 熱度:
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根據目前的狀況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
《新農業》始終堅持為農民、農村、農業服務的辦刊宗旨,讀者定位準確,期刊文章內容具有“新、準、深、活”等鮮明特點,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可讀性強,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先后被評為遼寧省優秀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和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從1995年開始,連續被評為遼寧省一級期刊。1997年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全國科技期刊二等獎。
1農業科技創新內涵
對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剖析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對農業創新體系進行系統分析,才能地揭示農業創新過程中的規律,針對農業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便使農業科技在農業國際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支撐作用。
目前,我國很多學者對農業科技創新內涵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高布權[4]認為農業科技創新表述為將農業科技發明應用到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引起的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吳林海[5]認為農業科技創新實質就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創造及向現實農業生產力的轉化;王豐等[6]從農業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模式和生產工藝等方面創新來解析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劉春香等[7]則從技術研發、品種改良、資源配置、市場設備、綜合效益等角度認識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以上學者從不同角度刻畫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本質基本上趨于一致,也就是對農業生產要素重新組合,以達到農業效用的最大化。有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研究,劉愛群等[8]從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廣角度來認識,朱玉春等[9]則強調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段莉[10]則認為是網絡關系系統。
以上學者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認識有獨到見解,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的吳敬學研究員則認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涉及多部門、跨學科、跨地區的系統工程,以中央政府統籌為主,主攻方向明確、核心支撐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區域分工明確、資源優勢互補、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研究開發一體的國家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這種見解更為全面和深刻,說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復雜和系統工程,應舉全國之力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農業科技創新不僅僅是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經濟中的活動,更是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事。
2SWOT分析
SWOT分析框架是1979年由Steiner提出的一種戰略管理分析框架,這種框架是對被分析主體處于內、外部環境下的競爭力態勢分析[11]。SWOT分析是一種較客觀的態勢分析方法,通過調查的形式挖掘與研究對象發展相關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從而根據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發現問題,調整發展思路,制定發展策略[12]。運用SWOT分析框架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問題進行分析,就是要對農業產業本身的優勢、劣勢有比較客觀清晰的認識,做到知彼知已、趨利避害,進而把握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問題和外部發展機遇,時刻警惕并化解外部威脅,以便及早發現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數學者對農業創新問題的研究都是偏重于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對策,沒有對農業科技創新存在優勢、機遇及挑戰進行深入剖析。因此,運用SWOT分析方法,把握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克服不足,化解威脅,做到揚長避短,從而提出合理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對策。
2.1優勢
2.1.1經濟優勢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科技創新又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農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耕地面積12172萬hm2,林地面積30590萬hm2,水資源總量30906.4億m3,森林覆蓋率20.36%,內陸水域面積1747萬hm2,草地面積39283萬hm2,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hm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hm2,糧食產量達54641萬t,棉花產量達596.1萬t,油料產量達3230.1萬t。木材總產量8089.6萬m3,飼養牲畜12238.5萬頭,水產品總產量5373.0萬t,農用機械總動力達92780.5萬kW,農村用電量6632.3億kWh,鄉村辦水電站裝機容量5924萬kW。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2.1.2科研優勢一個國家要想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農業科研人員及農業科研機構是主要因素。據統計,我國現有農業科研機構1144個,農業科研機構從業人員約9.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3.7萬人,科研管理1萬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近70萬,在農業主管部門注冊的種業公司8700家[13]。其中,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大學有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等農業院校,研究所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龍頭的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經濟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草地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及省市地方農業科學研究院所等,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培養人才和創新提供了支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農業昆蟲學家邱式邦院士、畜牧學專家張子儀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院士、核農學家徐冠仁院士、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院士、植物生理學家施教耐院士、農業工程學家陳秉聰院士、土壤與環境微生物學家陳文新院士、農業工程與農業機械化專家曾德超院士、昆蟲生理學家欽俊德院士等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以及大批在各自農業科研及農業推廣應用行業的廣大科技人員,他們是科學理論的探索者,是新生產力的推進者,是農業科學知識的擁有者,是農業實用技術的傳播者,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4],正是他們在農業科技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掀起了我國農業科研創新的新篇章。
2.2劣勢
2.2.1理論研究相對薄弱自從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瑟夫?阿羅斯?熊彼特(SchumpeterA.J)最早提出“技術創新”的概念以來,繆爾塞(MueserR)、格溫(GerwinD)、庫姆斯(CoombsR)、施穆克勒(SchmooklerJ)、莫厄里(MoweryD)等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科技創新進行廣泛的理論研究,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介紹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到論述技術創新理論與方法等。在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方面,理論研究則相對較晚。1993年《上海改革》刊登了“讓農業健步進入市場———各地加快農業走向市場的做法”,這是較早對我國農業走向市場的報道;中國農業大學推廣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啟杰教授從20世紀90年代就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理論與實驗探索研究,從介紹澳大利亞[15]、德國農業技術[16]創新及推廣到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優化[17]等,為農業科技創新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新世紀以來,周波(2004)、紀紹勤(2005)邢廣智等(2006)、李圣軍等(2007)、李哲敏等(2008)、張正卓(2009)、陳燕娟等(2010)、呂姍等(2011)、張世煌(2011)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創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但總體來說,我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及其模式相對成果較少,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而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特別是缺少量化分析研究。理論研究是基礎,只有踏踏實實做好基礎理論研究,再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國情,才能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2.2.2農業基層從業人員素質相對不高農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從事科學理論探索創新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農業基層從業人員,即從事基層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科技工作者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村勞動力。在我國廣大農村,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調節,特別是城市化建設、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年富力強的年青人在城市、城鎮打工創業。多年來由于勞務輸出力度加大、不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從事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的往往是老人和婦女,只有農忙時年輕人才回家幫一下農活。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國2012年鄉村人口達67113萬人,而全國文盲人數達5466萬人,文盲人群基本在廣大鄉村。廣大農村人口中,除了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外,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學文化知識的匱乏,使農業科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無從談起,這勢必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基層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大部分是農村土生土長的,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驗,但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對新技術、新設備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2.3機遇
2.3.1政策機遇發展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十分重視,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把農業科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凸顯了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特別強調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加強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支持農業科技項目,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高重要支撐。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要努力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的進一步保障,大幅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
2.3.2戰略機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七篇第二十七章明確提出了堅持自主創新的方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國家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有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農業行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則強調農業科技發展的原動力,如分子生物學、生物組學技術、干細胞技術、轉基因技術、數字農業技術等為農業科技創新孕育新的戰略機遇,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業科技的財政保障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進步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凸顯了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地位。
文章標題: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nongye/gongcheng/3435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