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08 06:50 熱度:
摘要:本文以上海的近現代園林為研究對象,以上海公園的發展為例,探索了中國近現代園林所受的外來影響。重點研究了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性與傳統性手法影響下,上海90年代后建造的公園中關注歷史性與傳統型的設計表達。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隱喻,文脈,上海公園
1近現代中國園林的發展
中國自19世紀的鴉片戰爭以來到建國前期,波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著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國傳統園林,傳統園林走向了衰落的狀態。進入80年代后,新時期的中國園林建設開始掙脫仿古和強調功能的蘇聯模式的束縛,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運動的影響,設計建設了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新園林和園林建筑;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南方,一些由外國園林設計師設計的園林開始興盛起來。
2后現代主義景觀
2.1后現代主義定義
后現代主義是指在反現代主義的過程中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發展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的一股設計思潮。普通意義上說后現代主義設計指的是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衷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
后現代主義在景觀設計領域主要表現為對傳統的理解,對場所的重視以及對歷史文脈的繼承。當然它對文脈的繼承并不是對傳統景觀元素的簡單復現,而是利用現代造景手法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對傳統進行闡述。
在對于場所歷史和場所精神的表達和演繹手法上,主要是以后現代敘事文脈主義和隱喻主義為代表。
2.2后現代敘事文脈主義景觀與后現代隱喻主義景觀
2.2.1后現代敘事主義
后現代敘事主義景觀是后現代主義景觀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通過保護、恢復、更新和對話等方法,賦予歷史遺跡景觀新的意義并構成敘事的基本事件的一種設計傾向。另外,后現代敘事主義景觀延續和發展景觀基地的歷史文化并保持時間上的連續性、或者使新景觀和它周圍的環境、地理等特征保持空間的連續性。
2.2.2后現代隱喻主義景觀
后現代隱喻主義景觀是后現代主義景觀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是指為了反映景觀的歷史文化和特定的內涵,通過引用一定的符號或形式,以隱喻的形式賦予景觀的意義,從而創造有意義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后現代隱喻主義景觀隱喻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形式暗示內容,但所用的形式必須為大眾所熟悉的,是約定俗成的,如十字架暗示著耶穌,一串佛珠暗示著空靈的境界等。后現代主義符號學景觀中,文丘里的弗蘭克林紀念館,巴黎大西洋花園等都屬于這一種類型。
第二種是引用歷史文化片段,并加以變形或更改位置,改變材料,改變組合,也即所謂的引經據典的隱喻主義。這類隱喻用了符號學的方法,使原來的傳統語言和時間能再次復活,使新空間與老空間有一種視覺關聯性,就象文學上引用古典成語和典故一樣。古代的原有功能在今天已基本消亡,但在新空間中重新采用古空間的形式或結構片段,會使人意會到歷史文明的繼承性。日本筑波文化中心廣場、雅各布.賈維茨廣場、市場公園等。
第三種以特定的地理、氣候和環境景觀等特征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和組合來傳達環境、文化的意義。如自由廣場、加州情景園、威廉姆斯廣場、聯邦法院廣場、潘興廣場等,屬于這種類型。
第四種用裝飾的來隱喻,即利用裝飾構件、圖案、雕刻、色彩來隱喻景觀的意義等。如日美歷史廣場,就把許多的日本的詩詞和事件背景的圖像刻在石頭上來傳達意義。
3上海近現代公園的發展
3.1城市公園的產生
上海開埠前,盡管在上海有多處的私家園林以及寺觀園林,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卻是沒有的。公園這個概念是真正從西方引進的一個產品,這也是園林受外來影響最深的一個類型。
伴隨著侵略者的槍炮一起到來的,是1868年在黃浦江岸建成的第一座西式公園“公共花園”(即黃浦公園)。在此之后,英法租界等又相繼建成了虹口游樂場(今魯迅公園),顧家宅公園(今復興公園),極司非爾公園(今中山公園)。至1927年,兩處租界先后共建造了14個公園。然而這些公園除了蘇州河畔的一個小公園外,其他公園都不對中國國民開放。清末民初,上海地方政府開始在其直轄區辟建公園。青浦縣將曲水園改作公園開放,寶山縣則利用相鄰的小宅院改為城西公園。
3.2上海現代公園的后現代影響
縱觀上海近現代城市園林風格主要受三個方面影響,包括租界時期歐洲風格園林形式,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和西方現代園林設計理念。
其中隨著20世紀90年代后期,上海開始掀起新一輪綠地建設浪潮,大量的境外公司介入以及大量的西方思想被引進中國,后現代設計手法和理念被逐漸帶入到公園設計之中。后現代語匯中的“現代與傳統的對話,場所精神與文脈,對意義的探索,自然的精神”等,不僅在外資事務所中,在本土事務所中也逐漸成為耳熟能詳的設計語言。
4上海90年代后的公園綠地中的后現代隱喻主義與文脈主義表達
延中綠地
2001年對外開放。作為市中心的綠肺。對于歷史與文化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將具有上海20世紀30年代的石庫門建筑予以保留利用,其中有中共二大會址、《中國青年》舊址、平民女校舊址等;
太平橋綠地
2001年建成。保留石庫門建筑的一處墻面上,用黑漆刷著“嵩山打字謄寫社”的字樣,也被完好的保存下來。
凱橋綠地
2001年建成。該綠地設計中位于凱旋路次入口的有一片紅色墻陣,其中有一面以“夢”為標題的紀念墻。在墻面上,勾勒出動遷基地的平面輪廓,還鑲嵌著29塊綠色的動遷房門牌。
除了上面所說的明顯的紀念性雕塑之外,利用環境心理學中的綜合性感知理論,凱橋綠地在不經意處也用了隱晦的手法從各個感官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比如全地通篇使用色彩泛舊的磚墻,木制頂棚,木制地板等。位于下沉廣場西側的弧形廊道,采用了半邊磚墻圍合,木地板鋪地,這是個很好的感官記憶體系。所用地板是陳舊的木地板,它和鞋跟的彈性觸感以及發出的回聲,完全和曾經住過的老房子的地板一模一樣。對于擁有相同經歷的人們,這一區域是個懷舊的好地方。
華山綠地
2001年底建成開放的華山綠地,以她自然野趣、樸素宜人的城市森林風光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為上海市民演繹了一曲城市森林的優美樂章。
在綠地北部,為保住原有的幾株大水杉,設計時將水杉地勢保持原來的標高,竭力保護“歷史的見證者”一一水杉。同時,在大水杉周邊新種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等,組合成“杉杉相映”的杉林景區。林間的卵石健身步道為老年人帶來健康的樂趣。
華山綠地在地坪、園路處理上,體現古樸、素雅、自然的原則。除了在中部廣場鋪設部分花崗巖地坪外,多為具“上海特色的臺階路”、青石板路、卵石路和板巖路等。
徐家匯公園,
建成于2002年。亮點在于保留72年歷史的大中華橡膠廠的煙囪,修繕時還增加了光電設施和基座浮雕墻等。二期工程中則保留了原中國唱片廠具有法式風情的小別墅。保留了作為民族工業象征的煙囪,體現了綠地的場所精神
此外,采用微縮形式,象征上海地圖。公園湖設計成黃浦江形狀,架設了“徐浦”、“盧浦”、“南浦”、“楊浦”4座“大橋”,并在湖面第一個彎道處設計了豫園景觀。
古城公園
2002年建成。沿景觀軸展開上海昨天與今天的對話。一條沿下沉式廣場至丹鳳臺的弧形坡道逐步上升,似乎在探索歷史的軌跡,述說著“城墻的故事”。
沿人民路為大片草坪和蜿蜒曲折的小溪,讓人聯想到老城廂的護城河,形成了蘊藏著特殊歷史人文內涵的城市景致。以新形式和手段再現了城墻和護城河的過去。
南部保留了一處動遷的民宅的局部,真實記錄了建設綠地前,這里是老城廂的大片危房的歷史。并在森林包圍中保留歷史建筑錢業會館,作為對歷史遺跡的致敬。
丹鳳臺為全園的最高點,也曾是當年上海制高點的歷史遺址,如今讓游客再次體驗到站在當時丹鳳樓位置上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上海歷史文化的價值。
不夜城綠地
建成于2002年。以“開閘揚波”為主題,正是為了體現這一理念,通過展現閘北歷史文化發展的浮雕墻和開閘揚波的雕塑水景,回顧、展望閘北區的過去和未來,并體現了閘北區人民奮發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面貌。
100多米長的反映閘北區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和展望未來的景觀文化墻與6m寬的人行道組成一條極富特色的文化景觀長廊。
四川路綠地
2002年建成。綠地的西北角,仿建了一處石庫門遺跡,并和觀演小廣場結合在一起,取名“三新里舊址”,不僅讓人體會里弄生活,而且為市民開展文娛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
上海延虹綠地
建成于2003年。體現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是綠地規劃的主題,在綠地分區規劃上,專設“虹橋史話”主題景區。為了將虹橋路百年歷史變遷和建筑文化特色濃縮于綠地內,以大楓楊樹為主體,周邊設歷史滄桑景觀墻,墻體以厚實的黑色花崗石構筑,墻面上鑲嵌表現虹橋路發展歷程的現代金屬絲網照片,大小不等,布局活潑。照片選取了百年虹橋路老照片,當時的地圖、具有代表性的老花園別墅、虹橋開發區新貌、宋慶齡陵園及雕像等,向市民和游人展示虹橋路100年來的歷史變遷。
夢清園
2003-2004年上海市重點工程之一。在總體規劃上以水體的凈化再生為主題,把景觀軸線和歷史軸線用“活”水的主題串聯起來,為整個生態休閑公園賦予園林的外觀、利普的實質和文化的內涵。
項目設計構思特別注重珍惜過去,立足現代與面向未來的動態歷史觀,重視舊產業景觀在改造項目中的運用。
在分析國內外成功濱水歷史產業區改造案例的基礎上,確立了動態而完善的產業建筑改造利用原則,即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或全盤被動保護,而是針對老建筑的不同保護級別,分別做出全盤保護和局部保留的靈活處理,并根據科普和景觀的要求賦予它們新的功能及相應的細部形式。改造后的產業建筑將成為室內展示中心、臨水景觀平臺、啤酒沙龍等,而3個建筑圍合的院落空間將用折線形的溪澗勾勒出昔日場地的輪廓,隱喻文脈主題,并充分考慮建筑藝術風格、結構特質、功能等與城市、環境景觀的有機協調
濱江森林公園
2007年底開放的濱江森林公園屬于郊野公園性質,其前身為苗圃。設計構思在公園的道路框架上既體現“自然”的內涵又保留苗圃原有的主要道路(石板路及旁邊的水杉林)。對石板路的保留也是重塑場地記憶的方式。
5分析與結論
分析查詢上海已經開放建成的141座公園,從20世紀90年代后建成或改建過得公園中可以找到以上一些蘊含著后現代主義文脈主義和隱喻主義表達的公園綠地設計。
從上述綠地公園的建成時間來看,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開放的作品,查詢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公園園林設計還依然處于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或者以功能為主的設計理念導向下,尚未涉及到后現代主義的因子。
90年代中后期引入的國際化設計的理念,亦即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在2000年初期就立刻在大量的公園設計實踐中展開。這些公園設計在表達后現代思想中對于歷史與文脈的尊重,在應用文脈主義和隱喻主義手法的時候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比如在這些設計中保留原址中的元素。例如徐家匯公園的煙囪,華山綠地的水杉,凱橋綠地的門牌號。這一手法原是能夠用隱喻主義手法來表達對于歷史的記憶,然而當這一手法的應用成為了通用守則,就顯得很為了保留而保留,失去了對于其原先該有的含義。倘如整個設計都與歷史文脈無關,為了表示對于歷史的記憶,牽強附會,就與趕時髦無異。
除了保留建筑和小品的元素,設計者也開始探索營造一種氛圍,例如凱橋綠地的木質地板,濱江森林公園的原有石板路結構,以及基本保留了原有苗圃的基本框架。
通過現代材料還原歷史的場景也是后現代隱喻的手法之一,如古城公園模擬舊護城河和城墻的記憶。夢清園用折線溪澗勾勒原有場地布局,四川路綠地仿建了一處上海的石庫門等等。
然而分析對比這些公園的設計,發現后現代的歷史性與傳統性表達還處于一個非常稚嫩的時期。相對于前述討論過的那些后現代文脈主義和隱喻主義的代表作品,上海公園的設計還只停留在對于局部的關注。而缺乏對于全局的把握,對于場所精神,場所歷史的整體理解。設計手法上也尚不能自如的運用后現代隱喻的手法,所以就產生了在表達上形式單一的問題。
這就有待設計者們更深的理解和學習后現代的多樣化表達手法,從而能夠形成自己有獨特特點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廖秋林.后現代主義符號學景觀設計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南林學院,2005
[2]高黑.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景觀設計思潮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6
[3]呂明偉,趙鑫.后現代主義與我國城市景觀建設.中國園林,2000(4)
[4]周向頻.全球化與景觀規劃設計的拓展.城市規劃匯刊,2001(3)
[5]周向頻.跨越園林新世紀—全球化趨勢與中國園林的境遇及發展.城市規劃匯刊,2001(2)
[6]張璐.后現代主義藝術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碩士學位論文],北京林業大學,2003
[7]蘇志國.解讀上海現代園林——東西方園林文化的滲透與交融:[碩士學位論文],南京林業大學,2006
[8]李飛.1960年代以來的當代園林流派.城市規劃學刊,2005(3)
[9]周向頻,楊璇.布景化的城市園林--略評上海近年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城市規劃匯刊,2004(3)
[10]周向頻,陳喆華.上海近代租界公園西學東漸下的園林范本.城市規劃匯刊,2007(4)
[11]龍渡江,胡希軍.中國古典園林的后現代出路探討,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4)
文章標題:后現代的歷史性與傳統性表達影響下的上海公園設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lishi/697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