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01 16:30 熱度:
摘要:微信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已成為目前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在微信自媒體化與社交分享平臺相結合的強效傳播機制驅動下,一場人際交往模式的變革正在逐漸展開。撇開微信的即時性、強關系連帶、個人媒體化等自身固有優勢外,微信發展的迅猛勢頭更反映了社會轉型過程中,人際交往模式變革的深層原因。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整合模式漸趨消散,都市化的社會整合模式逐漸確立。社會轉型要求人際交往模式進行重新整合,民眾需要尋找新的集體歸屬。此時,帶有強關系連接的微信交流平臺的出現正迎合了民眾的這種心理需求,從而在短時間內被廣泛接受。但值得警醒的是,微信的半匿名性和去個性化等潛在特征.給社會轉型時期,情感需求尚未找到適當歸屬的民眾帶來的人際交往隱憂同樣不容忽視。
關鍵詞:社科類期刊投稿,微信,傳播機制,人際交往模式,變革
一、微信的傳播機制
微信作為即時網絡的代表性產品,融即時性、社交性于一體,自2011年1月21日問世以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用戶注冊數超過3億,創造了國內外互聯網發展的全新記錄。微信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如此龐大的規模,與其自身的依托優勢是分不開的。
第一,微信以強大的移動互聯功能為支撐。微信的潛在用戶是網民,而我國網民數量巨大,并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勢頭。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4.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智能手機的推廣、普及,使移動互聯功能深入日常生活。與傳統PC相比,智能手機將移動通訊的便攜與互聯網的強大功能進行了最大限度融合。數量巨大的網民用戶,覆蓋廣泛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為微信的生存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二,微信以具有較強黏貼性用戶的社交網絡為基礎發展平臺。微信是騰訊公司繼QQ之后推出的又一強勢網絡應用。QQ是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一款即時通訊聊天工具,目前其注冊用戶數超過10億,活躍用戶數超過6億,已經構建了黏貼性很強的成型化關系網絡。微信的主要目標用戶是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而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就經常使用QQ,他們對于QQ熟悉程度很高,與QQ相比,微信在操作上更加簡單快捷,加上騰訊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因此在短時間內獲得用戶的認可并非難事。
與其他網絡交際產品相比,微信的傳播機制有其自身的特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微信的傳播主要以點對點的方式,傳播范圍主要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之間,傳播的內容對陌生人是屏蔽的,也只有圈內好友能看見。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完善,微信又逐漸增加了許多新的插件,比如可以接受騰訊新聞、騰訊微博推送的信息等等。但無論在發送信息數量上還是在推送頻率上,微信仍然與微博的點對面式的大眾傳播功能存在很大差別。從傳播功能上看,聊天功能與自媒體功能是微信網絡應用的兩個主要方面,而這兩大功能又集中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好友之間互傳、朋友圈內分享以及公共信息平臺推送。
所謂好友之間互傳,是指通過微信添加的好友之間點對點聊天的雙向信息傳播方式。好友的來源一般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手機通訊錄、QQ好友以及通過掃一掃(掃二維碼)、搖一搖、漂流瓶等方式查找到的相對陌生的用戶。一般而言,好友數量可以多達幾百人,所進行的點對點聊天方式與手機短信交流類似。
所謂朋友圈分享,最能體現微信的自媒體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傳輸終端查看好友的動態,也可將圖片、照片和生活感悟發送的朋友圈同好友分享。微信在朋友動態下設置了“贊”和“評論”兩項,而其中朋友動態的評論內容只有評論者與被評論者共同的好友才可見。只是其中任意一方的好友無法看到這一評論內容。微信不支持轉發朋友動態,即使復制之后,粘貼在自身動態欄中也不顯示“原創”用戶的用戶名,且使用范圍也只限于發送給好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微博等等,傳播范圍始終很難超出微信好友的范圍,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公眾性傳播。
所謂公共信息平臺推送,是指微信用戶作為信息接收終端,在安裝有關插件的前提下,能夠接收騰訊網站以廣播方式推送的新聞和來自公眾賬號推送的相關信息以及騰訊微博的更新消息。用戶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在好友圈內進行簡單的討論和點贊交流。
微信的自身設置的多重信息擴散壁壘,大大削弱了其作為公眾平臺的傳播能力,決定了它無法像微博那樣形成多級鏈條式的擴散傳播方式。
二、微信引發的人際交往模式變化
1.人際交往時空概念發生變化
移動互聯信息技術給人際交往模式帶來的最大變革是人際交往的時空變化。以往的人際交往主要是以face-to-face來完成的。如交談、書信、電腦、電話等。而網絡媒體的運用使人們的即時交往活動不再受到現實世界的時間、空間限制,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對人際交往進行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加入了中轉環節。對于微信而言,用戶的基本交際模式演變成為:用戶―手機――用戶。數量龐大的微信用戶如同一個個的綜合信息收發點,分散在各地。這些一個又一個既可獨立.又可串聯的信息中轉站,形成了巨大的社交網絡。這個網絡突破了國籍、種族、性別,使人們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血緣、地緣、業緣等諸多現實交際條件的限制。在微信的交流環境中,物理空間開始變得無關緊要,時間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進行重新定義。
2.人際交往質量提升、信息量增大
傳統的交際模式大多僅停留在二維空間之內,比如電話傳遞的是聲音、書信傳遞的是文字等等。電腦視頻聊天的興起,將影像與聲音結合起來,豐富了用戶體驗,是交際方式的巨大進步。但這種交際要求很高,交際雙方需要同時擁有電腦和攝像頭、雙方必須在有網絡信號覆蓋的環境等等。微信的使用延續了電腦視頻聊天的特點,同時兼有手機的便攜優勢。微信的視頻和語言功能不僅可以在有WIFI信號的地方使用,而且支持手機移動互聯功能,只要手機信號能覆蓋的地方就可以進行視頻聊天。如此就基本上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即時視頻通話的可能。 人們通過智能手機發送數字信號進行的微信交流,很可能是非同步的,但是這并不妨礙交流的連貫性,用戶除了可以即時通話之外,還可以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查看好友留言,在交流時間的選擇上更加人性化。除此之外,微信交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人們交際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語言、文字,還可以發送圖片、視頻、網頁的超鏈接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增加了用戶交際的信息含量,使用戶之間的交際更加暢達,提升了用戶之間的交際質量。
3.人際交往圈更有凝聚力
在微信的這種傳播機制之下,除了時間、空間變得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之外,血緣、地緣、業緣等諸多交際要素也不再是人際交往間必不可少的,相反更具包容性的網緣逐漸成為社交網絡中新的聯系紐帶。跨越了諸多現實因素的藩籬之后,相同興趣、愛好,相似生活目標乃至人生感悟的人們逐漸聚集到了一起。這些意趣相投的微信用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也更加深入,更能滿足交流者之間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的用戶體驗,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人際交往圈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4.人際交往拓展變得容易
社會信息化發展迅速,人們對信息的占有變成了剛性需求。人們要盡可能廣泛地收集、傳播、處理信息,每個人作為一個綜合信息收發點,要不斷拓展信息來源和信息種類,拓展社交范圍成為必然要求。相對于微博點對面的不平等交流方式來說,微信的點對點信息傳播方式,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新的、有效的交際圈。從微信的傳播機制可以看出,雖然它對消息在更大范圍內擴散設置了一些壁壘。但不可否認的是微信的傳播路徑設計既有效地維系了熟人社交的強關系,同時也支持了某些弱關系社交圈的拓展。掃一掃(掃二維碼)、搖一搖、漂流瓶等結交陌生好友的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是它們的趣味性仍然讓眾多微信用戶樂于嘗試。
人際交往的前提是了解和信任。在中國人情文化的背景下,網絡交際很多情況下具有暫時勝。即使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再投契,短時間建立起來的交際關系,仍然是十分脆弱的,很難實現獲取有效信息的目的。而與一般網絡交友相比,微信的半匿名性就顯得真實可信了許多。微信與QQ、微博、手機通訊錄等多種與用戶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微信好友之間互相了解提供了多種渠道,這是微信半匿名性的優勢,但同時也是微信負效應的來源之一。但不管怎樣,微信的這一特征在擴展有效信息來源方面是功不可沒的。半匿名特征使得陌生用戶在交流前,彼此之間就可能會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使得交際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更容易尋找到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利于實現交際范圍的有效拓展。
三、人際交往模式變革的深層原因
1.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
生產力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生產、生活空間。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得以極大提高,為人們擁有更多社交時間提供了可能。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的便捷、快速,拓展了人們的視野,滿足了人們延伸活動范圍的心理需求。馬歇爾・麥克盧漢說,“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類的交往和行動的規模與形態。……媒介起到一種中介作用,而中介正是媒介最基礎的本質,這種中介處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現實之間,媒介和人體的器官、中樞連接起來,并向外擴展,形成對‘人的延伸’。……而人類自身器官的任何一種延伸,即任何一種新技術的誕生和應用.都會導致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不可否認,微信這種“媒介”的廣泛使用,給人們帶來的是全方位的“延伸”,這種變革是通過信息數字技術來實現的,然而,人們社交范圍的拓展恰恰也正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要求。
克萊・舍基曾提出,“由于社會性的軟件,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人情味,變得粘性,濕乎乎的存在。在濕的世界里,人們不再像機關、工廠那樣永遠地靠正式制度強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輕易地在網上組建各種群體,發現志同道合的人,以從前無法想象的方式一起從事某個項目。”微信的傳播機制緊密貼合了社會交往的這一粘性、濕化趨勢。如果說對信息資源的大量占有是信息時代的剛性需求的話,那么微信能夠迎合信息時代下人際關系需求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性化。信息時代帶來了社會性軟件的不斷升級,微信就是其中之一。E・卡茨說,“人們接觸使用傳媒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求和社會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那么微信的使用過程更多的體現的是人們對社會融入的心理需求,隨著微信用戶群的不斷壯大,微信逐漸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
2.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重新定位
傳統的交際網絡中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利用親屬、親族關系為標準來劃分交際范圍。這樣形成的交際圈相對封閉和簡單,人們基本生活在熟人社會的環境中。在都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這種熟人社會關系被打破,開放式的院落被封閉的公寓所取代,“遠親不如近鄰”的互助式鄰里關系被城市改造、拆遷等社會原因滌蕩無存。個人的交際圈子不再是以親緣、倫常為次序劃分的親疏遠近:而是變得復雜而開放,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同學關系等等在一個人的社交范圍內被劃分成了許多不同圈子,這些圈子可能會部分重合,但更多的是互不干擾。人際交往的復雜化正是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表現。微信的應用恰恰是將這些交際圈具體化的過程。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使一個用戶可以設置多個朋友圈,也可以加入多個朋友圈。用戶在朋友圈內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信息分享,同時對不是好友的用戶還做了適當的信息屏蔽,滿足了現代人際交往圈復雜化和多個交際圈互不干擾的現實需求。
社會轉型帶來的人際交往方式的變化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不適應性,但是在個人社會關系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現代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和運作方式給人們提供了更多了解自我,認識他人的機會,使得個人社交圈實現更理性地拓展,使得整個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斷趨于完善。
3.社會整合方式的變化
社會轉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對中國來說。從傳統的鄉村社會的社會整合模式向現代城市化社會整合模式的轉變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經歷。鄉村社會的整合方式除了社會上層多重而復雜的權力關系互相制衡之外,民間自有一套自下而上的文化整合方式,這種民間文化整合方式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視。它通過熟人社會關系中 “公序良俗”的群體共識,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動,調節和維系著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 然而隨著都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原有的鄉村社會整合模式被不斷消解,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民間“公序良俗”和民俗活動逐漸失去了維系人際交往關系的作用。失去了熟人社會中原有的集體歸屬感,人們亟待尋求新的集體歸屬,微信的適時出現正迎合了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它打破了交際的時空界限,在交友模式上以興趣、愛好作為重要紐帶。這對于民眾而言,由社會整合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不適應,在微信交友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鄉村社會整合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象征著村民群體的日趨消散,而這種消散卻很可能在網絡的朋友圈中得到別樣的重生。
四、微信給人際交往帶來的負效應及治理
1.過分依賴易導致相關心理疾病
“手機依賴癥”是伴隨網絡產生的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若手機沒帶在身邊就會心神不寧、情緒焦躁:做任何事情過程中,總是會時不時翻看一下手機,看看有沒有信息更新;甚至對自己手機鈴聲產生幻聽等等。
上述“手機依賴癥”的癥狀多發生在青年白領女性、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中年男性和學生這三類人身上,而這一人群恰恰正是微信使用頻率最高的群體。一部手機基本上可以囊括一個人的所有交際圈。人們熱衷于用微信與外界保持隨時聯系,從而得到集體歸屬的心理滿足,借助于團體交流來確認自己的定位,一旦手機不在身邊,人的潛意識里就有產生一種不安,擔心自己被團體所遺忘。因此,“手機依賴癥”同手機的方便、快捷一起“捆綁銷售”給了用戶,而微信在手機應用上的諸多優勢無疑加劇了“手機依賴癥”的發生。
習慣使用微信的用戶,通常會不時查看手機,或是被手機推送消息所提醒。為此,人們經常陷入一種持續的 “多任務”狀態,思維不斷被打斷,注意力很難集中,思維難以深入。微信傳遞的咨訊一般比較簡短,片段性強.很多手機用戶放棄了閱讀,而更樂于從手機里,以快餐的方式獲得知識。由于閱讀碎片化逐漸成為習慣,極易導致人們的閱讀能力下降,對于邏輯思維縝密的信息材料會出現閱讀困難、理解障礙等問題。此外,隨著人們在線時間的不斷加長,人們的正常生活規律極易被打亂,導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等亞健康狀態。
2.大量的垃圾資訊充斥網絡
微信發展的風生水起,讓很多商家看到了微信背后的無限商機。一時間大量的產品廣告、推銷信息如同垃圾郵件、垃圾短信一樣充斥著微信網絡。然而這些只是垃圾資訊之中的一類。綜合來看,微信中存在的垃圾資訊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騷擾性”,多為一些無聊的惡作劇和公共平臺推送的非用戶需要的產品廣告:第二類是“欺詐型”,這類信息多是騙取用戶錢財,如中獎信息、冒充熟人借錢、冒充房東騙取房租等等;第三類是非法廣告,比如出售黑車、麻醉槍、售賣發票等等;第四類是誤導用戶安裝不必要插件,訂制不需要的公共平臺推送信息等等:第五類是“詛咒型”,這類信息多是為了讓更多用戶轉發,而以詛咒內容相威脅,使接收者做出違背自己意愿的轉發行為。
這些垃圾咨詢嚴重污染了微信以人際溝通為宗旨的網絡環境,部分心懷叵測的不法分子更以此為契機,進行網絡欺詐、誤導民眾、制造混亂等違法犯罪活動,有關部門務必嚴加防范。那些以營銷為目的的商家雖并未違法,但其推送的非用戶所需的產品廣告,同樣讓人們不勝其煩,如果不加以治理會導致微信用戶體驗滿意度下降,活躍用戶減少,導致微信走向日漸衰落的死循環。
3.半匿名性帶來安全隱患
與其他網絡社交平臺相比,微信具有半匿名性的特點成就了它拓展社交圈的優勢,但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泄露、道德失范等安全隱患。
微信之所以被稱為是半匿名性,是因為它與手機通訊錄、QQ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微信中可以了解到用戶的一些真實信息,比如本人的照片、QQ號碼、網絡信箱、行蹤以及好友的姓名等等,如果用戶對個人隱私失于防范,或者是盲目添加好友很可能為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機。
此外,網絡社交普遍存在去個性化的特征。去個性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道德失范。微信交友也不例外,在虛擬網絡中,個體不必小心謹慎地維護現實中的個人形象和身份地位。在沒有明確的社交規則和秩序的制約之下,道德的自我弱化成為常態。不為失范的行為負責、不顧及他人感受和個人形象而為所欲為……微信成為部分崇尚“快餐式社交”的人填補心靈空虛、排解苦悶的一種途徑,而這些人便成了傷害他人的“定時炸彈”。
4.社交圈的強連帶與弱連帶之間處理失當
現代人的社交圈是多元而復雜的,除了與身邊人的強連帶關系以外,還存在著輻射周邊的弱連帶關系。從連帶關系的定義上看,強連帶關系應該是團體內部交叉互動最為頻繁。傳遞信息最為暢通的一種連帶關系。現實社會中多體現為親屬關系。而弱連帶關系則是團體與團體間的連帶關系,如團體中的某一特定個體與另一團體中的個體具有連帶關系,則訊息可藉由此一連帶關系而來進行傳遞。在強連帶中個體的關系型態屬于比較親密或是彼此互動頻繁的:而在弱連帶中的連帶關系便顯示為較為疏遠且是互動性不強,甚至只是曾經認識或是曾經見過面而已。
然而由于微信的介入,現實生活中的強連帶關系和弱連帶在人際交往中時常出現本末倒置的狀態。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家庭聚會的過程中,親屬之間交流不多,相反每個人都捧著手機不時收發訊息。類似的情況在同學聚會、同事聚餐中更為常見。很多人與身邊強連帶關系的群體近乎“零交流”,而與虛擬網絡上相隔千里、甚至有的都未曾謀面的弱連帶關系群體頻繁互動,將社會交際的重心都放在了虛擬的網絡之上。忽視了對身邊人應付出的關愛,錯過了享受親情、友情的機會。久而久之,這樣的個體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會變得越來越孤立和自我封閉。
5.影響青少年的交際溝通能力
英格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謝菲爾德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他所調查的青少年中,有7%的人說,自己曾因為手機丟了工作,或是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系。手機內容的包羅萬象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但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玩物喪志;同時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正式確立,在弱控制下的虛擬網絡環境中,容易受到誤導和欺騙。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長期沉溺于微信網絡社交的青少年,將無法適應現實社會中復雜的人際交往規則。微信簡短、片段化的交流習慣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他們很難理解精確、復雜的表達內容,同時也很難用準確、恰切的語言來傳遞自己的想法,在現實社會社交中的產生一種交流和溝通的障礙。
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伴隨著一定的社會問題產生,微信也是一樣,如何趨利避害,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而限制其負效應,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實現。第一,要完善立法機制。當下單獨針對微信的法律法規尚屬空白。應建立完善的立法機制,對微信聊天內容是否可作為司法證據。微信知識產權維護等的問題予以明確規范。第二,政府要加強監管。平衡互聯網企業與電信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為微信營造綠色、健康的溝通環境.對于涉及公共安全的問題應有必要的把控和強制管理。對于垃圾信息設置必要的過濾、內容分級和舉報措施。第三,加強道德規范和自律機制。微信運營商應該嚴格控制微信營銷的數量,保持微信的溝通本質。加大公眾素質教育。提升網民的宏觀理性。第四,進行積極的文化引導,擺脫手機依賴。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積極進行全社會范圍內的文化宣傳引導,尤其是對于青少年,引導他們合理支配時間。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總之,我們要根據微信的特點,借鑒國際經驗,加強網絡自律,營建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全面提高用戶的道德文化素質,以多方合力共同促進科技與社會的和諧進步。
文章標題:社科類期刊投稿微信傳播機制背后的人際交往模式變革解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anghan.cn/fblw/wenyi/wenxue/2350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