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雜志是“文革”以來創辦較早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于1980年,原為不定期出版,每年出版2—3期,最初只出版文科版,1984年出理科版,期間理科版中斷一段時間。1988年起恢復了理科版學報的編輯出版,改為季刊,文理各出兩期。1999年學報公開以來,出雙月刊,每年的1、3、6期為社科版,第4期為教育版,第2、5期為理科版。2003年為適應省出版局組織的文理科學報評估評級,改為學報每年的1、3、5期為文科版,2、4、6期為理科版。目前出版學報已至28卷144期,發表學術論文約4300篇。1998年以前每期學報為80版,5印張。1998年至2002年為96版,6印張。2003年開始定版出刊,每期為112塊版,7印張,并隨著學院的發展,作者隊伍的擴大,采取小五號字排版。每期25萬字。2005年改為128塊版,2006年更為148塊版,2007年學報由雙月刊變為月刊,每期112塊版,2011年學報改為文理科各出6期
28年來欄目的更迭是與學院學科建設的發展相匹配的。1980年—1987年文理科均未開設欄目,88年文科開設欄目,即按一級學科開設欄目,1989年理科也按學科開設欄目。除了我院專業設置相對應的以外,1990年起陸續開設一些反映我院學科優勢及突出地方自然特點、文化經濟特色的一些欄目,即“泛復函研究”、“語言學理論研究”、“長白山生物開發利用研究”、“長白山地方史研究”、“長白山地方經濟研究”、“長白山地方文化民俗研究”、“高句麗渤海歷史文化研究”、“長白山動物植物研究”、“實踐教學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制藥與食品科學研究”等專欄。
為了提高排版印刷質量,學報從1990年起采用微機錄入激光排照和膠版印刷,文字、數碼、圖表等一律采用國際出版物通行標準。正文采用通欄或雙欄橫排,幅面尺寸為188mm×260mm。學報出版由原來的拖期狀態走向正規、按時出刊。1998年末經省出版局考核合格,批準本雜志公開發行,并且同時獲取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刊號ISSN1008-7974,國內統一刊號CN22-1284/G4。學報封面設計從1980到1998年每年都進行了更新,1998年以來學報為了反映刊物特色,堅持相對穩定原則,每三年更換一次。近五年來,本刊在稿件內容、欄目設計、封面設計和裝幀、版式設計等方面,每年都有調適、改進和更新。
學報編輯部注重強化編輯隊伍建設,力主提高業務能力、政策水平、嚴格執行紀律、倡導奉獻精神,力求樹立自身形象和形成良好編風。2003年為適應ISO9001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學報編輯部全面地推進建章建制,制定了《質量標準細則》、《稿件規范化、標準化要則》、《選題與組稿簡則》、《審稿制度》、《文稿加工制度》、《校對制度》、《退稿制度》、《編輯部業務檔案管理制度》、《征稿簡則》、《資料管理制度》、《編輯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管理性文件,使編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同時,為了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人員的業務素質,據不完全統計,編輯人員自1989起參加編輯業務培訓七人次。學報堅持和實施了間周業務學習制度,主要學習和討論國家編輯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規和有關文件精神,學習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學習省新聞出版局頒布的文件精神,學習編輯業務知識,傳達和交流學報研究會的會議精神和編輯工作經驗,介紹和掌握所轄學科動態情況,匯報檢查階段性編輯工作完成情況等。
學報作為為全院師生發表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的科研教學工作部門,致力于為廣大師生服務,為學科建設服務。近十年來我刊與六百余家兄弟院校的學報和地方學術期刊進行交流,學報設有資料室,為師生進行科研教學和撰寫論文服務,平均每年接待師生一萬余人次。在校、系級的范圍內加強學報論文的指導工作,針對學術論文選題、駕馭材料、撰寫方法、標準化要求等方面的問題作學術論文講座十余場,并收到顯著的效果。近五年來協助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審查、指導、修改工作,并參加優秀論文的答辯工作。2002年開始為了提高學報質量,加強質量控制,加強校內外的學術交流以及擴大和扶植校內作者隊伍,對校內外稿件比例、博士導及教授稿件比例、國家級及省級立項稿件比例、特色欄目稿件比例都做了上限與下限的嚴格規定。
28年來,本雜志以正確思想為導向,始終履行辦刊宗旨。我們的辦刊宗旨就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為教學、科研服務,傳播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弘揚民族優秀科技文化,促進國際科技文化交流,反映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發現和扶植人才,活躍學術研究氛圍,開展學術交流。
編輯方針:我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實際相結合的嚴謹作風和文風。我刊系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本院師生教學科研成果,同時適當刊用校外專家、學者的優秀論文,提高刊物質量。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刊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CNKI)全文入網期刊
【欄目設置】
本刊設有“泛復函研究”、“語言學理論研究”、“長白山生物開發利用研究”、“長白山地方史研究”、“長白山地方經濟研究”、“長白山地方文化民俗研究”、“高句麗渤海歷史文化研究”、“長白山動物植物研究”、“實踐教學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制藥與食品科學研究”等專欄。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語言研究的高層次探索——讀于全有教授新著《語言本質理論的哲學重建》 王慶
2. 語篇連貫與近義詞的辨析研究 李平,LI PING
3. 吉林方言詞匯特點摭談 王洪杰,原永海
4. 佛教對高句麗建筑的影響 李樂營,孫煒冉
5. 中原文化影響下的高句麗婚喪習俗 劉偉,LIU Wei
6. 德格藏族木版佛畫的印版工藝及文化內涵 李友友
7. 長白山采參習俗、人參故事與孔子的生態德行觀 趙亞宏,孫文采,ZHAO Ya-hong,SUN Wen-cai
8. 論裕固族服飾刺繡的藝術表現 王萍,陳文福
9.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吉林省冰雪旅游市場分析 甘靜,徐哲
10. 吉林省經濟結構調整視域下就業問題分析 王樵,孫麗
11. 安徽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時應峰,方芳,劉奇忠
12. 上海股票市場弱有效性的實證檢驗 梁秋霞,梁國鳳,葛騰飛
13. 拯救精神:從阿倫特意志理論的視角出發 張靜
14. 萊布尼茨對惡的起源解答的論析 徐雪平
15. 關于進一步完善刑事訴訟制度的若干思考 王向君
16. 預售商品房按揭法律屬性論析 韓繼偉
17. 論《今日說法》的困境和出路 牛安琪
18. 女性生存境遇的自我書寫——二戰后美國女劇作家研究(1945~2010) 郭志艷,鄭凌
19. 一花一天堂——布萊克詩歌中的花意象解讀 李菁菁
20. 近代國學的核心話題探微 魏義霞,WEI Yi-xia
21. 從無伴奏合唱《回聲》談拉絮斯的人文主義精神思想內涵 王冰,周碩
教育研究投稿:當前教育形勢下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構建
摘 要:古語有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的發展代表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高度。正確引導青少年的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是國家教育之根本,也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使命。為了青少年健康的成長,需要培養他們正確的德育觀。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不僅要深入的認識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還應該對這些出現的問題和缺陷提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方法,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更進一步。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以人為本,存在問題
一、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伴隨著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都得到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但是中小學德育工作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依然保留老一套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導致青少年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多,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使青少年能健康的成長,必須深刻的認識現今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論旅游、生態與養老產業耦合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以遼寧省為例————作者:來秀欣;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為有效應對龐大而復雜的居民養老需求,有必要充分利用旅游及生態產業優勢,將其與養老產業相結合,豐富養老形式,更好地滿足居民養老需求。以遼寧省為例,運用綜合指標評價法及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旅游產業、生態系統與養老產業的協調發展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遼寧省近10年的旅游、生態、養老產業耦合協調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整體耦合度高,表明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良好,旅游、生態與養老...
主體間性視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英語學習的路徑探究————作者:魏繼宗;聶子月;
摘要:在科技迅猛發展的進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基于其獨特的技術原理,該技術能夠以多元角色助力學生開展英語學習。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主體間性理論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英語學習中的應用提供了全新的指引方向,強調學生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構建互為主體的關系模式。該文基于主體間性理論框架,探討了人機交互中角色的動態互構及存在的局限性與相應的解決路徑。首先,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
20世紀50年代淮河流域報汛工作研究————作者:王倉倉;
摘要:報汛是在汛期系統性地搜集并發布各地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水情信息的工作。構建并完善報汛機制,對于解決淮患問題具有關鍵作用,同時也是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重要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央政府著手規劃全國報汛體系,初步紓解了淮河流域報汛之困局。但受限于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復雜性,報汛工作一度游離于地方實際需求之外。及至治淮委員會成立,其擔負起統一淮河流域報汛權責的重任,運用多種手段確保水情信息搜集與傳遞兼...
《奧麗芙·基特里奇》中的共同體書寫解讀————作者:高衛紅;盧爽;
摘要: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得主、小說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奧麗芙·基特里奇》描寫了主人公奧麗芙·基特里奇與克勞斯比小鎮居民的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小說中,主人公與親人、鄰里相互關愛,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體現了小說家斯特勞特的開放寬容、友愛互助的共同體愿景。該文運用滕尼斯的共同體理論,探討該作品中以親情關系為紐帶的血緣共同體、人與生存環境形成的地緣共同體,以及小鎮居民因共情互助而形成的...
新質生產力賦能紅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吉林省通化市為例————作者:常瑋育;
摘要: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力。通化市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區,借助新質生產力推動紅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基于新質生產力視角,分析其在數字化賦能、產業融合、文化創新等方面對紅色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并探討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創新動能不足、鏈式協同缺位、人才儲備掣肘、綠色轉型滯后等問題。提出通過推動產業融合培育新興業態、優化鏈式協同拓展產業縱深、加強人才...
數字融媒時代劇場的戲曲文化傳播研究——以二人轉藝術劇場為例————作者:齊永光;袁銘嶼;
摘要:數字融媒時代,戲曲文化傳播中傳統劇場與數字平臺的融合面臨挑戰。該研究以二人轉藝術劇場為例,通過網絡田野調查與文本分析,發現劇場展演憑借“身體共在”的互動儀式和符號化敘事維系戲曲文化原真性,但同時,數字融媒時代戲曲文化的傳播受困于媒介刻板印象、傳播斷點及經營服務短板。研究基于對數字融媒時代二人轉文化傳播生態重構的闡釋,提出了戲曲文化需堅持“守正創新”,平衡傳統與現代審美,通過劇場數字化轉型、內容題材...
秦曰龍、鄒德文教授主編《中國語言資源集·吉林》出版————作者:秦曰龍;
摘要:<正>語言在傳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樣性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漢語方言是某區域操漢語者實際使用的交際、思維工具,是地域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其中保存著該語言社團對世界的特有認識與歷史記憶,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高句麗南進與漢城之役——公元5世紀南北對峙狀態下的海東政治側影————作者:董健;
摘要:長壽王六十三年(475),高句麗對百濟都城發動的“漢城之役”,是公元5世紀后期朝鮮半島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戰役。高句麗南進與百濟爭奪漢江流域是此次戰役的根本原因,宋魏對峙形勢的變化所產生的輻射效應也加速了此戰的爆發。漢城之役以百濟都城陷落、王室南遷而告終。該戰役不僅徹底改變了高句麗與百濟之間的實力對比與勢力范圍,亦對朝鮮半島諸政權的關系走向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這場戰役還引發了以中原南北朝...
生態自我的建構——論廖鴻基的海洋文學創作————作者:劉棟;孫艷宏;
摘要:廖鴻基一直關注并思考人與海洋之間的復雜關系,他以一位職業討海人的身份去接觸海洋、了解海洋;以作家的身份去記錄海洋、書寫海洋;以海洋生態實踐者的身份去親近海洋、保護海洋。他以兼具科學理性和文學詩性的文字,將生態實踐與生態審美統攝于作品之中,記錄了他與海洋之間從生態認知擴展到情感認同,再到實踐參與的全過程。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廖鴻基逐漸打破了孤立個體意識,建立了生態系統認同,并形成與海洋共生的生態共同...
漢語水平考試五級聽力試題存在的問題及思考————作者:蘇小妹;司丹丹;
摘要:文章以兩套漢語水平考試(HSK)五級真題作為測試材料,對66位中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進行了兩次測試。測試成績顯示:兩套試卷都具有比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但是少部分試題在難度、區分度上存在不合理現象。該文從真實性、記憶負荷、干擾項的干擾度、題干設置等多個角度對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應建議,以期促進HSK試題科學性的提升,優化HSK題庫建設
認知負荷理論下留學生“發展漢語高級聽力”教學研究————作者:李青苗;
摘要:澳大利亞學者SWELL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是一種資源消耗,當所需認知資源總量超過工作記憶資源總量時,便會帶來認知超載,從而使解決問題的效率變得低下,最終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果。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需要遵循認知規律,避免造成過高的認知負荷以致影響學習效果。該研究以聽力教學為例,提出通過設計合理的課程內容、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降低...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轉向與實踐路徑————作者:湯曉莉;袁文剛;
摘要:精準化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展的必然路向。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從教學對象識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分發、教學情況追蹤、教學效果評價以及教學策略制定等方面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流程精準化。為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對思政課教學的正向賦能作用,高校應在加強數據管理、拓寬數據來源、提升數據計算能力、優化算法運行方式的同時完善人工智能運行的制度規范,引導教師提升數字教學水平、增強技術倫...
高校新任思政課教師教學語言能力提升策略————作者:周佳強;楊慧嬌;
摘要:教學語言能力是一個融合語言理論內容、語言方式方法、語言價值情感、語言風格特色在內的多維度綜合能力體系。教學語言能力是支撐教學效果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和衡量教師整體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校新任思政課教師既面臨教師的新角色轉變,又肩負“知識傳遞者”和“價值引領者”的雙重身份,同時在理論知識儲備和教學實操方面存在經驗不足,使其在理論語言轉化能力、課堂互動交流能力、價值情感抒發能力和語言風格形塑能力等方面直...
新時代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作者:龐雨晴;楊婷;
摘要: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坐標,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引領。新時代賦予英雄以使命在肩、強國有我的擔當精神,祖國至上、至誠報國的愛國精神,奮發圖強、久久為功的奮斗精神,心有大我、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等新特質。當前,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取得顯著成效,青少年學習英雄、爭做英雄的情緒情感逐漸高漲,英雄精神教育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新時代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還有...
唐代東北貢鷹考述————作者:王維一;
摘要:公元七世紀,唐朝國力日漸強盛,威服四夷,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向唐朝朝貢愈加頻繁。貢鷹作為東北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貢物,備受唐人的喜愛,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不乏養鷹愛鷹之人。鷹在唐代社會中用途廣泛,既可以用來輔助狩獵,也可以當作寵物蓄養,甚至還能入藥。鷹在唐代社會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不少文人士子以鷹入詩、借鷹抒懷。鷹逐漸由珍奇的貢物向唐人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轉變。貴族子弟縱鷹之舉也對唐朝的民生經濟造成...
首發經濟促進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以《黑神話:悟空》“技術+文化”模式為例————作者:王煒;馮睿思;
摘要:首發經濟憑借引入前沿產品與服務、激發消費活力、匯聚創新資源等特質,為智慧城市在經濟、科技、社會等多維度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該文以現象級游戲《黑神話:悟空》的首發為范例,探究首發經濟在智慧城市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價值及創新驅動效能。通過分析該游戲“技術+文化”的新產品、新服務與新營銷模式及其所衍生的產業新生態模式,發現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智慧基建、文化旅游推廣以及產業優化升級維度具有促進作用。然而...
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學接受:色目詩人薩都剌對唐宋文人的學習————作者:李世忠;趙璐;
摘要:作為以詩歌創作躋身古代一流作家行列的少數民族詩人,薩都剌對唐宋著名文人的學習與接受,是其文學創作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薩都剌對唐宋兩代文化名人的接受,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其人格精神的認同與追慕,二是對其傳世作品的研習與借鑒。薩都剌對唐宋名家的接受情形,為人們理解歷史上民族文化融合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了解元代少數民族文人的成長歷程與路徑,提供了獨特視角
元代松江府西湖書院創建始末————作者:葉憲允;
摘要:1292年至1296年之間,張之翰出任松江府知府,文聲政績輝輝并著,有古循吏風。元貞元年(1295),張之翰推動了府城西湖書院的建立,張之翰撰寫《西湖書院記》。西湖書院其后還多次得到興建重修。西湖書院有助于推動松江府文化的發展進步,它是上海文化淵源深厚的一個縮影
蘇軾誤和《陶征君田居》影響——兼及《雜體詩三十首》————作者:張瑋;
摘要:宋代陶集誤收江淹《陶征君田居》,造成蘇軾誤和,進而引發后世文人無意誤和與有意誤和。在具體創作中,無意誤和現象逐漸消弭,而有意誤和則歷經初見端倪、隱而不顯后步入蔚然勃發階段。從傳播及影響看,《陶征君田居》與陶詩相輔相成,陶詩助力《陶征君田居》經典化,后者“反哺”陶詩接受史。同時,步入有意誤和階段后,《陶征君田居》隸屬的《雜體詩三十首》也迎來大量擬和,并逐步凸顯獨立價值,彰顯深層文學理念,即增強“推源...
非遺傳承背景下漆藝數字化教材開發策略探究————作者:張麗;
摘要:當今全球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漆藝傳承面臨著創新需求與挑戰,全面開發漆藝數字化教材是發展所需、改革所向。該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漆藝數字化教材的開發策略:重塑非遺傳承根基并指明漆藝傳承發展方向,培育新時代的傳承人;課程思政落實鑄魂育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特色;專業教學構建漆藝學習新生態并強化學生自主探究,讓創新創業思想在學生成長發展中真正“落地”;協同創新注重理論與實踐,通過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淬煉專業進步和終...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