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雜志是“文革”以來創辦較早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于1980年,原為不定期出版,每年出版2—3期,最初只出版文科版,1984年出理科版,期間理科版中斷一段時間。1988年起恢復了理科版學報的編輯出版,改為季刊,文理各出兩期。1999年學報公開以來,出雙月刊,每年的1、3、6期為社科版,第4期為教育版,第2、5期為理科版。2003年為適應省出版局組織的文理科學報評估評級,改為學報每年的1、3、5期為文科版,2、4、6期為理科版。目前出版學報已至28卷144期,發表學術論文約4300篇。1998年以前每期學報為80版,5印張。1998年至2002年為96版,6印張。2003年開始定版出刊,每期為112塊版,7印張,并隨著學院的發展,作者隊伍的擴大,采取小五號字排版。每期25萬字。2005年改為128塊版,2006年更為148塊版,2007年學報由雙月刊變為月刊,每期112塊版,2011年學報改為文理科各出6期
28年來欄目的更迭是與學院學科建設的發展相匹配的。1980年—1987年文理科均未開設欄目,88年文科開設欄目,即按一級學科開設欄目,1989年理科也按學科開設欄目。除了我院專業設置相對應的以外,1990年起陸續開設一些反映我院學科優勢及突出地方自然特點、文化經濟特色的一些欄目,即“泛復函研究”、“語言學理論研究”、“長白山生物開發利用研究”、“長白山地方史研究”、“長白山地方經濟研究”、“長白山地方文化民俗研究”、“高句麗渤海歷史文化研究”、“長白山動物植物研究”、“實踐教學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制藥與食品科學研究”等專欄。
為了提高排版印刷質量,學報從1990年起采用微機錄入激光排照和膠版印刷,文字、數碼、圖表等一律采用國際出版物通行標準。正文采用通欄或雙欄橫排,幅面尺寸為188mm×260mm。學報出版由原來的拖期狀態走向正規、按時出刊。1998年末經省出版局考核合格,批準本雜志公開發行,并且同時獲取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刊號ISSN1008-7974,國內統一刊號CN22-1284/G4。學報封面設計從1980到1998年每年都進行了更新,1998年以來學報為了反映刊物特色,堅持相對穩定原則,每三年更換一次。近五年來,本刊在稿件內容、欄目設計、封面設計和裝幀、版式設計等方面,每年都有調適、改進和更新。
學報編輯部注重強化編輯隊伍建設,力主提高業務能力、政策水平、嚴格執行紀律、倡導奉獻精神,力求樹立自身形象和形成良好編風。2003年為適應ISO9001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學報編輯部全面地推進建章建制,制定了《質量標準細則》、《稿件規范化、標準化要則》、《選題與組稿簡則》、《審稿制度》、《文稿加工制度》、《校對制度》、《退稿制度》、《編輯部業務檔案管理制度》、《征稿簡則》、《資料管理制度》、《編輯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管理性文件,使編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同時,為了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人員的業務素質,據不完全統計,編輯人員自1989起參加編輯業務培訓七人次。學報堅持和實施了間周業務學習制度,主要學習和討論國家編輯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規和有關文件精神,學習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學習省新聞出版局頒布的文件精神,學習編輯業務知識,傳達和交流學報研究會的會議精神和編輯工作經驗,介紹和掌握所轄學科動態情況,匯報檢查階段性編輯工作完成情況等。
學報作為為全院師生發表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的科研教學工作部門,致力于為廣大師生服務,為學科建設服務。近十年來我刊與六百余家兄弟院校的學報和地方學術期刊進行交流,學報設有資料室,為師生進行科研教學和撰寫論文服務,平均每年接待師生一萬余人次。在校、系級的范圍內加強學報論文的指導工作,針對學術論文選題、駕馭材料、撰寫方法、標準化要求等方面的問題作學術論文講座十余場,并收到顯著的效果。近五年來協助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審查、指導、修改工作,并參加優秀論文的答辯工作。2002年開始為了提高學報質量,加強質量控制,加強校內外的學術交流以及擴大和扶植校內作者隊伍,對校內外稿件比例、博士導及教授稿件比例、國家級及省級立項稿件比例、特色欄目稿件比例都做了上限與下限的嚴格規定。
28年來,本雜志以正確思想為導向,始終履行辦刊宗旨。我們的辦刊宗旨就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為教學、科研服務,傳播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弘揚民族優秀科技文化,促進國際科技文化交流,反映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發現和扶植人才,活躍學術研究氛圍,開展學術交流。
編輯方針:我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實際相結合的嚴謹作風和文風。我刊系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本院師生教學科研成果,同時適當刊用校外專家、學者的優秀論文,提高刊物質量。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刊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CNKI)全文入網期刊
【欄目設置】
本刊設有“泛復函研究”、“語言學理論研究”、“長白山生物開發利用研究”、“長白山地方史研究”、“長白山地方經濟研究”、“長白山地方文化民俗研究”、“高句麗渤海歷史文化研究”、“長白山動物植物研究”、“實踐教學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制藥與食品科學研究”等專欄。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語言研究的高層次探索——讀于全有教授新著《語言本質理論的哲學重建》 王慶
2. 語篇連貫與近義詞的辨析研究 李平,LI PING
3. 吉林方言詞匯特點摭談 王洪杰,原永海
4. 佛教對高句麗建筑的影響 李樂營,孫煒冉
5. 中原文化影響下的高句麗婚喪習俗 劉偉,LIU Wei
6. 德格藏族木版佛畫的印版工藝及文化內涵 李友友
7. 長白山采參習俗、人參故事與孔子的生態德行觀 趙亞宏,孫文采,ZHAO Ya-hong,SUN Wen-cai
8. 論裕固族服飾刺繡的藝術表現 王萍,陳文福
9.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吉林省冰雪旅游市場分析 甘靜,徐哲
10. 吉林省經濟結構調整視域下就業問題分析 王樵,孫麗
11. 安徽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時應峰,方芳,劉奇忠
12. 上海股票市場弱有效性的實證檢驗 梁秋霞,梁國鳳,葛騰飛
13. 拯救精神:從阿倫特意志理論的視角出發 張靜
14. 萊布尼茨對惡的起源解答的論析 徐雪平
15. 關于進一步完善刑事訴訟制度的若干思考 王向君
16. 預售商品房按揭法律屬性論析 韓繼偉
17. 論《今日說法》的困境和出路 牛安琪
18. 女性生存境遇的自我書寫——二戰后美國女劇作家研究(1945~2010) 郭志艷,鄭凌
19. 一花一天堂——布萊克詩歌中的花意象解讀 李菁菁
20. 近代國學的核心話題探微 魏義霞,WEI Yi-xia
21. 從無伴奏合唱《回聲》談拉絮斯的人文主義精神思想內涵 王冰,周碩
教育研究投稿:當前教育形勢下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構建
摘 要:古語有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的發展代表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高度。正確引導青少年的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是國家教育之根本,也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使命。為了青少年健康的成長,需要培養他們正確的德育觀。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不僅要深入的認識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還應該對這些出現的問題和缺陷提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方法,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更進一步。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以人為本,存在問題
一、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伴隨著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都得到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但是中小學德育工作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依然保留老一套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導致青少年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多,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使青少年能健康的成長,必須深刻的認識現今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AIGC賦能新質生產力:邏輯展開、現實挑戰與治理路徑————作者:華國慶;江博成;
摘要:作為當前科學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成果,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海量數據及強算法,從多方面、多層次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質態。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帶來產業變革的同時,引發了一系列現實困境�;谄鋺脠鼍埃蓪⑦@些困境劃分為既有規范層面、數據污染層面和倫理秩序層面,以上困境致使賦能效應難以充分發揮。有鑒于此,亟需構建以法律為主軸,分級分類制度為補充,以人...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生態批判及其現實意義————作者:丁一;
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級差地租理論,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土地使用中的經濟邏輯,還內蘊著資本主義掠奪自然力的生態批判邏輯。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形成根源于土地生產力的差異,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為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而無節制地剝削自然力所得到的超額利潤的轉化。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的存在反映了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與資本積累的無限擴張之間的矛盾,也導致了自然環境的惡化、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人類自然力的倒退等反生態后果。從...
以黨史教育為抓手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創新路徑————作者:楊晶石;
摘要: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信仰培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還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穩定。以黨史教育為抓手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有利于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更加明確自己的使命擔當。當前,大學生政治信仰狀況總體向上向好,但仍在政治學理素養、政治信仰穩定性、政治信仰實踐參與、政治信仰...
長征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作者:袁靜雯;
摘要: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本質是一種價值觀教育。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群體的精神狀態、心理健康和價值導向尤為重要。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抗挫折能力低的問題比較突出。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涌現出的偉大精神之一,其內涵豐富。長征精神作為重要的紅色資源,與挫折教育內容具有高度契合性,對于實現挫折教育的目標,以及加強...
高句麗人的葬俗觀念芻議————作者:劉偉;
摘要:葬式能夠反映出埋葬觀念。高句麗人的埋葬方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其中以仰身直肢葬為主。高句麗人頭部北向的葬式與《禮記·檀弓下》的記載相合,當是受中原地區葬俗影響的結果,此種葬式能夠使魂魄到達幽冥。高句麗人的葬式有一部分為頭部東向,這或許與高句麗人對太陽的崇拜或祖先崇拜有關。高句麗屈肢葬的存在表明“重回母腹再生信仰”在該地區的存在。家族墓地的存在反映出高句麗人“聚族而葬”的觀念。從現有的史...
試論高句麗的遼東經略與遼東壁畫墓傳統的逸失————作者:趙宇然;
摘要:遼東作為古代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漢代已形成壁畫墓傳統,然而高句麗統治的260年間此傳統中斷未續。高句麗的壁畫墓文化,先在平壤形成,隨后傳播至集安,卻未重返遼東。文章旨在探討此考古現象背后的原因:高句麗對遼東的經營主要側重于其經濟與軍事價值,這可能與高句麗為防止遼東地區政治勢力崛起而采取的統治策略相關。因此,在高句麗統治期間,遼東未能孕育出足以營建壁畫墓的地方政治勢力,壁畫墓傳統亦未能復興。...
從安勝的“報德國”探究流入新羅的高句麗遺民————作者:沈屹霖;
摘要:唐總章元年(668)高句麗滅亡后不久,唐朝與新羅便因爭奪半島利益爆發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高句麗貴族安勝在新羅的扶持下成為“報德國”的首領。安勝的真實身份應為淵凈土之子兼高藏外孫,而非高藏之子。且安勝入駐金馬渚的過程和時間段應如池內宏所說,是在他殺死劍牟岑逃回漢城后發生的事情。將入唐高句麗遺民與入新羅高句麗遺民的境遇進行對比,并從對外關系、民族政策、選官制度這三方面分析,進一步證明了只有較為開明寬容...
傳統戲曲專業術語譯介方法與策略研究————作者:王培培;望麗影;楊松濤;
摘要:傳統戲曲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術語譯介的準確性不僅關系跨文化傳播的廣度,也影響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理解與認知的深度。當前戲曲專業術語譯介存在術語定義的非一致性導致翻譯偏差,文化差異引發語用失衡現象,語言結構與音樂性沖突等問題�;趥鹘y戲曲專業術語譯介的現狀,建議在譯介方法上更廣泛地探索各種譯介技巧的融合與創新;在譯介策略上加大譯介人才培養力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譯介標準,以及建立高效專業的...
中國個人養老金:國際借鑒與制度細化————作者:王媛;
摘要: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起步較晚,與全球主要國家相比,在人口覆蓋率、基金規模和制度激勵政策方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發展個人養老金需要在制度設計、賬戶運行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進一步細化與完善,可從以下方面入手:調整制度覆蓋人群范圍及年齡,提高個人養老金覆蓋率;靈活個人賬戶的運營與管理,提高整體賬戶基金規模;分類分層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拓寬政策激勵渠道。制度等方面的完善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加穩定、公平的養老保...
數字金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從遼寧省數字金融狀況展開分析————作者:孫志丹;
摘要:數字金融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力量,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文章聚焦遼寧省,結合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背景與沿海沿邊區位優勢,系統分析數字金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作用機理、現狀、困境及優化路徑。研究表明,數字金融憑借直接作用機制(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降低服務成本、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和間接作用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助力生態環保、促進消費升級等),顯著緩解了鄉村融資難題并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作者:張彥;
摘要:文章采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和消費結構的關系。研究發現安徽省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對醫療保健消費的影響尤為顯著,這一趨勢不僅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程度,也推動了醫療保健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因此,需積極尋求有效的策略,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師范專業認證導向下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路徑探究————作者:王翠華;陳中云;
摘要:教師教育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師范專業認證為高師教育人才培養打開了新局面。在師范專業認證導向下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面臨著新要求與新困境,為此,文章提出了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專業去實體化、學科促實體化、機制促完善化的培養路徑,從而有效助力新時代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
元曲中以齋為號的幾家曲述論————作者:張兆勇;
摘要:以意為主是自中唐以來中華詩人越來越自覺貫徹的為詩理念,縱觀中華詩歌形式之一的元散曲,會發現前后有一大批以齋命名的作家涌現。從其創作的元曲中會發現他們隱于創作中關乎齋的深沉寄托,表現著他們創作的厚重刻意性。在眾多的作家中盧摯作為一個資深者,率先以疏齋表達一代士人對蕭疏逸氣的深度理解;貫云石以“酸齋”及對同時代的關注,表現了他的刻意性。而隨之一代士人以五味雜陳編織了他們的復雜心態
滿族女性服飾大氅的藝術特點與發展演變————作者:崔巍;張程;
摘要:在不同歷史時期,大氅的實際形態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總體經歷了由短變長、由道入俗、由專稱至泛稱的演變過程。滿族女性服飾大氅藝術形式的不斷變遷與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演變緊密相連,是服裝精神內涵對服裝造型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的典型例證之一。其演變歷程深刻反映了特定服裝品種在文化傳承中所發揮的承載作用。該文對故宮部分藏品圖冊以及民間收藏家的大氅實物進行細致地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對氅衣的藝術特點與發展演變進行了詳...
青龍滿族自治縣與安義縣明清民居建筑比較研究——以楊樹窩鋪村與安義古村為例————作者:王新青;朱宇菲;王子元;董德雨;梁思成;
摘要:該文選取青龍滿族自治縣楊樹窩鋪村和安義縣古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一方面,縱向梳理了兩地的明清古村民居建筑歷史,另一方面,從建筑規模、建筑特色對兩地古村民居建筑進行橫向比較,發現兩地建筑各有特色,皆與氣候、經濟發展、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可為楊樹窩鋪村和安義古村民居建筑的保護提供理論基礎,有助于進一步實現古村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設計研究——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作者:翟立偉;
摘要: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外語教學正經歷從技術工具應用到教育生態重構的范式變革。該研究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系統探討大學英語課程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個性化教學設計路徑�;诮逃夹g整合視角和TPACK理論框架,構建了技術賦能外語教育的理論閉環。為了應對大學英語課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該校通過更新教學目標與理念,整合多元的數字教學資源,打造靈活開放的混合式教學環境等一系列措施推動大學英語課...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東北地方史教學策略芻議————作者:張辰瑞;孫瑜;
摘要: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培養新時代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東北地方史作為史學研究的獨特領域,其教學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挖掘東北地方史中的思政元素,結合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家國情懷和地方認同。通過打造地方特色課程、豐富教學內容、挖掘史料與融合數字技術等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新時代青年
應用文寫作教學范式的轉換研究述評————作者:王興瑤;張雪飛;
摘要:應用文作為極具實用價值的文體,在信息傳遞、事務處理及情感交流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應用文寫作教學在教學方法層面存在廣泛且激烈的爭論。這一爭論不僅貫穿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等環節,還深入滲透到學術界與一線教師所秉持的寫作知識體系當中。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關于應用文寫作教學應如何改進,學界與教育界觀點不一,尚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各種教學方法論之間缺乏系統性、明確性的關聯,...
“互聯網+”模式下國際中文教育發展路徑探索————作者:褚鑫;
摘要:“互聯網+”概念指的是通過運用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互聯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被引入,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ヂ摼W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催生了多種新型教育模式。該研究發現“互聯網+”模式憑借其跨時空性等特點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該模式也對教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該文致力于構建更為完善的“互...
高句麗學人——王健群————作者:耿鐵華;
摘要:<正>王健群,男,1927年8月生,遼寧海城人。1950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1959年江蘇師范學院歷史系研究生畢業。20世紀60年代在吉林省博物館工作期間,曾到吉林大學師從古文字學家于省吾教授學習古文字。曾任吉林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二十四史提要》《庫倫遼墓發掘報告》《好太王碑研究》等。發表歷史考古論文80余篇�!稁靷愡|墓發掘報告》和《貞惠公主...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