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檔案學通訊》
關注()【期刊簡介】
《檔案學通訊雜志》創刊于1979年,本刊為雙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11-1450/G2,國際刊號:ISSN1001-201X。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檔案學會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央級權威學術期刊,是我國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版核心)確定的檔案學、檔案事業類的首位核心期刊。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檔案學通訊》連續四次被收入我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并且排名首位,堪稱我國檔案學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
【期刊欄目】
理論縱橫、數字檔案館、檔案管理現代化、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人事檔案管理、高校檔案管理、醫療檔案管理、專門檔案管理、實踐經緯、檔案史志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錯誤與不足是走向真理的階梯 丁海斌1
“依法管檔”研究的主要內容、特征及問題分析 陳忠海;吳雁平4-9
論社會控制視角下的檔案制度 陸陽9-13
回歸與反思——對檔案鑒定的多維視角認識兼與周林興教授商榷 謝詩藝14-17
不能弱化檔案鑒定——與《錯誤的價值判定應該被糾正》一文作者商榷 徐欣云;張震雄17-22
德里達檔案化思想研究之一——從檔案概念說起 何嘉蓀;馬小敏23-27
檔案應是單一概念和組合概念的統一體 歸吉官;吳建華27-31
檔案學視域中的比較研究:現狀、趨勢、問題及建議 溫艷秋32-36
論社會記憶數字化與鄉村檔案記憶工程推進策略 丁華東36-39
對智慧檔案館建設和研究熱的冷思考 王素紅39-44
試析智慧檔案館的興起與未來發展 楊智勇;周楓45-50
從機構、系統到體系:數字檔案館概念的發展 劉越男;楊建梁50-55
面向政府決策的檔案知識庫構建研究 牛力;王為久;黃蕊;韓小汀56-60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投稿:中文電影名英譯簡析及翻譯方法
摘 要:隨著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品開始立足于世界電影的舞臺,一部好的作品離不開一個好的電影名,電影名是整部電影的精華和濃縮,所以,本文將從功能目的論的視角出發,通過一些具體的電影作品來分析電影名英譯的技巧及策略。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中文電影,英譯,翻譯方法
引言
語言學派的翻譯觀認為翻譯的核心是譯文要與源文本對等,強調字對字的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無法理解作者的意圖。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碼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慮眾多因素;而功能學派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是人際間的互動,行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譯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將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就不能達到真正的翻譯效果。
檔案學通訊最新期刊目錄
單軌制轉向下的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管理標準建設:階段演進、現狀透視與展望思考————作者:王寧;張茜雅;鄭婉晴;
摘要: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推進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單軌制文件檔案管理標準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系統回顧,單軌制轉向下我國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管理標準建設經歷了鋪墊期、過渡期和體系建設期三個階段。基于對標準的主題和內容分析,發現當前標準體系與規范內容日趨完善,逐步深入多行業領域實踐,著重關注前端規范和全“軌”電子化,重視系統和技術保障,加快構筑電子檔案特性維護堡壘。痛點問題主要表現為標準體系結構層次不...
唐代令書制度考述————作者:張蒙;
摘要:唐代令書制度的完備有一發展過程。高祖時期,令書可與“詔敕并行”。貞觀十九年,太宗初定令書“禮式”,主要針對的是太子處分論事之書,皇太子畫“令”與“日”,位置在“宣奉行”前,參照的對象是有御畫的敕書。《唐六典》所記載的令書制度,在高宗時期即已修改、完善,與貞觀令書已大不相同,太子御畫,改為先畫“日”,在“宣奉行”前;再畫“諾”,在左春坊官員覆審后,取則的對象是制書。唐代令書制度的前后變化,不僅體現在...
從“密折奏事”到“折后即行札咨”:清代督撫奏折使用的發展————作者:梁艷萍;
摘要:“密折奏事”學界一般認為肇始于康熙時期,這一時期奏折只是君臣之間的私密文書,主要目的在于搜集情報。不過,從康熙帝將官員的奏折敕部即議到雍正帝通過奏折與督撫商討重大政事的革新,就注定奏折不可能僅限于擔當君臣間秘密聯絡的角色。奏折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趨勢,并不以君臣的意志為轉移。乾嘉時期督撫對“改題為奏”的推動,無疑促成了“題奏并行”的局面。當奏折成為一種公務文書,其保密性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故清...
從公文檔案到“地方立法”:清代粵東省例的編纂歷程————作者:劉浩田;
摘要:清中晚期出現的省例是官衙檔案“擇要匯存”的產物,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粵東省例》保留了省例的原始文獻形態。根據抄本繕寫、編目及檢閱的痕跡判斷,《粵東省例》是將歷朝省例、奏議、成案、文告及雜錦等公文書匯編成套,其最后一位編抄人很可能是同光年間肇慶府的文書人員。在收集文牘后,《粵東省例》的編纂人按照政務習慣和“以類相從”“依案找法”的思維進行文書分類、體例編排,以便閱讀者進行類案檢索,與成熟的刻本《...
《檔案法》法律責任條款的檢視與完善————作者:劉子聰;
摘要:《檔案法》法律責任條款是懲治檔案違法行為的規范依據,也是貫徹立法目的的基本方略,兼具保障檔案安全、促進檔案利用、深化檔案法治三重功能。即便如此,《檔案法》法律責任條款依然存在檔案違法行為列舉不全、檔案行政處罰畸輕、檔案行政處罰監督缺位等問題,阻礙著法律責任條款規范功能的發揮。對此,應當結合檔案法制建設狀況有針對性地予以完善。一是設置兜底條款,平等保護不同性質檔案;二是引入“雙罰制”,全面提升檔案行...
檔案行政處罰決定公開的機理分析與制度展開————作者:苗運衛;
摘要:根據新修改《檔案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檔案服務企業所受行政處罰決定應在社會層面公開。引入這一制度,能夠發揮監督檔案執法活動、預防檔案違法風險、懲戒檔案違法行為等多重功能。根據其具有影響檔案服務企業利益的制裁屬性,以及由檔案主管部門負責實施的權力屬性,檔案處罰決定的公開,不應歸類為政府信息公開這一事實行為或行政處罰這一法律行為,而是作為一項獨立規制措施。在此性質定位下,需要為公開檔案處罰決定...
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檔案文獻深層語義內容結構生成式框架構造——以延安紅色檔案文獻為例————作者:周文杰;趙悅言;朱召師;
摘要:大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給檔案管理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創新方向。以延安紅色檔案文獻為例,構建基于LinkML語言描述的檔案文本深度語義結構,利用SPIRES算法,以生成式邏輯向大語言模型(GPT 3.5turbo 16k)發出提示詞,遞歸提取檔案語料中包含的深層語義內容,并將其輸出為結構化檔案數據。綜合效果評估顯示,得益于大語言模型的強大文本內容解析能力,該方案無須依賴新的訓練數據即可執行檔案文獻內容解...
AI賦能:檔案館智能化建設的邏輯關聯、應用場景與實踐路徑————作者:馬仁杰;殳圣薇;
摘要:人工智能是推動檔案館智能化建設的技術引擎,有助于加快我國檔案公共服務轉型升級。將人工智能與檔案館建設相結合,探索二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和應用場景,設計并提出以館藏資源為主體構建智慧檔案數據;以用戶需求為基點強化智能服務建設;以館員素養為核心組建復合人才隊伍;以智能技術為手段構建智慧檔案系統;以靈境為媒介平臺搭建智慧檔案空間的檔案館智能化建設路徑,以期為我國檔案館的智能化建設提出可行建議
檔案開放審核協同機制:理論闡釋、制度困境與構建路徑————作者:黃孟蘇;
摘要:《檔案法》第三十條規定檔案館與檔案形成(移交)單位“會同”審核檔案,但就“會同”權責、“會同”程序、“會同”意見分歧處理等問題未有明確規定,構建檔案開放審核協同機制是有效回應上述問題和加快推進檔案開放的有力舉措。全鏈條治理理論、協同效應理念和整體主義為構建檔案開放審核協同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當前,構建檔案開放審核協同機制主要面臨主體權責分工不明、協同審核程序不統一、配套保障機制不完備等制度困境。因...
基于PMC指數的地方檔案立法質量評價研究——以省級檔案法規為例————作者:鄧舒音;馬海群;
摘要:通過對我國省級檔案法規進行立法質量評價,可以為立法部門制訂科學、規范、可操作的地方檔案法規提供參考參考依據。選取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的31個地方檔案法規,利用PMC指數模型構建立法質量評價體系,對省級檔案法規文本內容展開測評,并從立法目標、立法技術、責任確定、立法內容等九個維度進行質量評價與對比分析。研究表明:我國省級檔案法規立法質量整體較好,但部分省份檔案法規與地方檔案管理實際需要尚有差距...
常用脫酸劑脫酸效果對比研究————作者:張美芳;王亞亞;宋辰昊;
摘要:針對目前國內脫酸產品種類多、設備復雜、檔案用戶十分關注脫酸技術,但在開展脫酸應用時較為盲目的現狀,需要科學驗證脫酸技術的效果和應用場景。依據脫酸物質種類、顆粒大小、溶劑種類和分散相等不同,選擇國內認可度較高的5種脫酸劑,遵循國家標準,開展脫酸效果和質量的系統對比實驗研究。選擇同樣實驗樣品,在同一實驗平臺,采用手工噴灑的方式處理樣品,開展脫酸劑處理前后pH值、堿儲量、均勻性、揮發性、對紙張及字跡的影...
紙質檔案修復技術集成研究————作者:李冰;
摘要:<正>我國館藏紙質檔案普遍面臨酸化、脆弱、污染、殘缺等多重病害問題,修復人員需要根據檔案的價值、紙張與字跡材料特點和實際保護需求,合理運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修復工作,以確保紙質檔案的長期保存和利用。當前國內外學者對各類檔案修復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托裱、滅菌、去酸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如何將這些針對單一病害的修復技術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全面可行的修復策略,還處于探索階段
紅色檔案資源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邏輯機理與建設路徑————作者:耿志杰;張寶杰;
摘要:紅色檔案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歷史見證,對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文化服務供給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的具體要求,提出紅色檔案資源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概念,闡釋紅色檔案資源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在資源、產業和消費三個層面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邏輯機理,然后分析紅色檔案資源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的價值,最后從筑牢紅色檔案數據資源根基、發展紅色檔案文化新業...
檔案數字敘事理論框架構建與實踐案例研究——以北海銀行檔案為例————作者:閆靜;李雪婷;
摘要: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檔案數字敘事”源于檔案敘事與數字敘事的理論耦合,近年逐漸成為檔案開發利用的理論支點。基于概念分解法對“檔案數字敘事”進行概念拆分,明確其所涉及的關鍵要素定義;從數字敘事與檔案敘事在敘事場、敘事邏輯、敘事類型和敘事服務四個維度上的耦合關系出發,明確“檔案數字敘事”的生成機理;在借鑒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理論的基礎上,將數字敘事理論的核心構念“文本架構”“互動模式”,以及“情感沉...
企業電子檔案管理單軌制轉型與深化路徑分析——基于對國家檔案局試點項目的追蹤————作者:蘇依紋;張茜雅;王雨晴;
摘要:企業電子檔案單軌制管理實踐已步入穩定發展階段,有必要在此階段把握整體進展,從前沿實踐中分析最新轉型進展,審視現存問題,為各企業提供可行的深入轉型路徑。以國家檔案局的企業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管理試點項目為基礎,通過案例研究法進行追蹤分析發現,企業電子檔案管理的“軌”向轉型大幅加深,保障設置顯化延展。但仍需從“堅持企業電子檔案單軌制轉型‘冷加速’”“建立核心業務與數據雙重驅動理念”“面向經營決策拓展...
《檔案法》效力性質研究的理論反思——“軟法”還是“硬法”的規范分析————作者:何曉琴;
摘要:《檔案法》的效力“軟硬”判斷從軟法性條款研究進路予以展開是一個適當的討論視角。以《檔案法》的檔案定義條款、檔案安全隱患條款與立法目的條款為例展開分析,認為當前的研究方法與結論均不甚準確。導致“不甚準確”的緣由在于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使用“連接詞”的分析方式不夠恰當也不準確;二是所運用的語義分析方法忽略了語言經濟性原則;三是分析過程中未能區分《檔案法》不同規制對象的公私屬性;四是未重視《檔案法》本身的...
新《立法法》視域下我國檔案地方立法反思與優化——基于31部現行省級檔案法規的實證研究————作者:王群;李浩然;
摘要:檔案地方立法是檔案法治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考察現行31部省級檔案法規發現,我國檔案地方立法實踐呈現立法修改情況復雜、立法名稱體例多元、立法內容相對滯后等特征。2023年《立法法》在地方立法章節新增“區域協同立法”“基層立法聯系點”等條款,尤其是立法應堅持“創制性”“統一性”“全過程人民民主”等新理念對檔案地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未來,我國地方立法機關應進一步發揮檔案地方立法創制性功能和...
文化強國戰略下檔案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邏輯理路————作者:周林興;黃星;鮑志芳;
摘要:檔案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根脈,必須通過創新性發展才能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更好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文化強國戰略布局,檔案領域應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指引,從文化強國建設的使命任務出發,立足檔案文化的內涵精粹與精神特質,結合時代語境與實踐需求,通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高舉檔案文化使命旗幟;解鎖時代進階密碼,實現檔案文化現代轉化;構筑交流互鑒格局,擴大檔案...
重構檔案館學的現實意義、內容體系和主要路徑————作者:徐擁軍;王興廣;郭若涵;
摘要:檔案館學自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作為一門分支學科建設以來,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未進入檔案學主流分支學科之列。檔案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需求與檔案學科體系建設的理論召喚,要求加快重構檔案館學。檔案館學的研究對象是檔案館現象及其本質和規律,其研究內容包括檔案館元問題、檔案館業務建設、檔案館組織管理、檔案館外部環境與檔案館史等。立足于檔案學這一上位學科,重構檔案館學需溯本正源、貫通融會、同生共長、博采眾長、...
論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的本土化建構————作者:張帆;陳燁;郭碩楠;
摘要:建構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的路徑之一是堅持檔案學研究的本土化道路,需要明確相應的建構要點。“立場-問題-概念-目標”四大要素組成了中國自主的檔案學知識體系的本土化建構邏輯。在立場維度,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邏輯立場和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立場;在問題維度,要科學回答檔案事業的“四個之問”;在概念維度,要立足檔案學概念的困境,推動概念供給;在目標維度,要建構自主反映和解釋中國檔案學實際情況和全...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