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理論導刊》
關注()【雜志簡介】
《理論導刊》是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主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由著名書法家茹桂題寫刊名,始創于1979年6月,1985年1月開始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月刊。《理論導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期刊網》來源期刊、《龍源期刊網》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來源期刊。
《理論導刊》的辦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黨校,面向全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貫徹“雙百”方針,致力于探討、研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反映哲學社會科學的新成果,為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本刊宣傳馬列主義,堅定政治方向;圍繞大政方針,突出理論指導;關注改革實踐,透視時代熱點;立足學術前沿,反映最新成果。并確定了以“倡行求真務實,推進理論創新”為基石的辦刊理念。從編輯選稿意識、組稿重點來說,《理論導刊》側重于刊發那些善于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層面探討、研究現實問題的專題文章,以期有補于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同時注意刊載具有學術原創性、前沿性的優秀論文,努力保持刊物的思想理論品位。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連續四屆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改革研究、農業·農村·農民、西部論壇、探討與爭鳴、黨史與黨建、世界經濟與政治、調查與思考。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從討論到辯論:我國人大立法審議機制的完善 李店標
法律與道德:國家治理中領導力建設的二重性 龍鳳釗
我國憲法宣誓制度之構建析論 陳宇博
網絡民粹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李林
公共沖突管理中的政府責任及其機制建構 王玉良
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的現實困局及其破解 高洪成,姜瑞青
現狀、問題與路徑:我國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創新探論 陳俊
群眾工作認同的制約因素與提升之道 譚和平
全面從嚴治黨--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中國化的新成果 鐘憲章,溫金童
論國家認同概念的階級性內核 寧樂鋒
回歸道德生活:現代社會“去道德化”現象芻議 劉彥平
略論有效制度的創制與均衡 姚賤茍,劉素霞
主流意識形態大眾話語方式建構的三重維度 肖喚元,秦龍
生態文明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與拓展 高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的內涵特質和發展趨向 吳大兵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祝楊軍
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學維度探論 魯杰
芻論當代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培養 呂百利
協同治理:“懸浮”化鄉鎮基層政權“軟著陸”的實現理路 高軍龍,寇荷超,張海洋
農村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路徑思考 趙明霞
基于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對陜西勞動力就業態勢的分析 侯建會
貴州社會科學投稿:建設法治甘孜與甘孜藏區習慣法的沖突與協調
摘 要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建設法治甘孜也勢在必行,這必然涉及到如何處理法治甘孜建設與甘孜藏區習慣法的關系問題。本文在對甘孜藏區習慣法和法治甘孜建設現狀做簡要介紹的基礎上,探索性的闡述了建設法治甘孜與甘孜藏區習慣法沖突的原因、表現及沖突的解決。
關鍵詞 法治甘孜,甘孜藏區,習慣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2013年度科研項目“甘孜藏區習慣法與社會主義法治契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XYZB002。
作者簡介:武雪萍,四川民族學院政法系,講師。
理論導刊最新期刊目錄
數字交往中人的主體性嬗變與重塑————作者:雷志佳;劉俊顯;
摘要:數字時代是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后的一種更為激進的文明變遷,由數字技術主導,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脫域”式融合中呈現出“虛實相間”的數字交往景觀。數字交往使人從單純的數字觀望者升級為虛擬實踐的“交流—行動”復合體,單一維度的“自然人”衍生為復數主體的“數字人”,分化出“復數人”“透明人”“工具人”等多重主體性形態。隨著主體性形態發生轉變,人們迎來嶄新的自由交往階段的同時,面臨身份虛置、隱私侵...
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民主話語的“變”與“不變”————作者:陸建森;宋來;
摘要:話語是意識形態的載體,意識形態要通過一定的話語體系呈現出來。民主話語作為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符號,其敘事主體一旦確立,就會形成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話語規則、邊界立場和價值意義。百余年來,歷史場域在變,中國共產黨民主話語的敘事語境、話語符號、表達特色、載體形式也隨之改變,但“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容,其話語主體、話語立場、價值導向、話語溫度并未改變。在現存語境中,中國共產黨民主話語應在“源”與“流”...
網絡意識形態情感治理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作者:汪康;
摘要:在當前復雜網絡信息傳播機制下,意識形態的情感性與情感的治理功能愈發突顯,情感治理成為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重要向度。網絡意識形態情感治理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歷史傳統和現實依據,情感治理缺失將造成沖擊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建構、助推社會不良思潮耦合情感滲透、加劇資本邏輯對日常情感的統攝等不同層面的負向效應。新時代推進網絡意識形態情感治理實踐,需通過激活情感記憶、增進情感互動、建構情感敘事、加強情感規制等措...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鄉村德治建設的邏輯及路徑————作者:張人天;湯定豪;李敏;
摘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新的歷史任務。“三治融合”中的德治通過其規約、凝聚、教化功能的實現,能夠有效化解民眾利益糾紛、實現民眾群體認同、激發民眾內生動力,進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習近平關于思想道德建設重要論述確立了新時代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框架。其中,加強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堅持在全面從嚴治黨中融入道德力量、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德法并行、堅持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引...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探論————作者:陳佳恬;權麟春;
摘要: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意義重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意蘊豐富,主要體現為文化傳承與時代開拓相融、本土特質與全球視野兼具、整體建構與重點突破協同、現實關切與遠景擘畫貫通。這一體系的建構,有利于啟迪個體精神成長和凝聚群體價值共識,推動社會治理創新與多元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并促進世界文化交融。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立足中國蓬勃發展的實踐活動,筑...
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作者:劉穎潔;陳玉連;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智能技術發展的新樣態,憑借超強的內容創造能力和信息追蹤能力,為思政課高效、精準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助于思政課內部要素的精準對接、主體關系的重塑以及教學方式的變革。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賦能思政課的實踐過程中,也帶來了師生主體地位的失落、教學環境虛與實的失衡、技術僭越誘發的教育評價風險等問題。為了有效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的問題和風險,需要以人機協同為目標,推動師生...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形態及價值超越——基于現代性文明視域的考察————作者:李金霞;吳育林;
摘要:現代性是現代文明的本質規定,現代性文明是對當今時代帶給人類總體性福祉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肯定,其以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具有強烈革新意義的現代理性精神和著眼未來的開放姿態成為人類文明的理想模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現代性文明的一種全新的實踐形態,從現代性文明的一般進程、發展動力、制度形式、價值內涵和傳播方式五個方面,以系統性生態文明發展體系、人文性科技文明創新體系、完善性政治文明制度體系、多元性精神文明價值體...
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貢獻————作者:王海霞;林穎;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對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貢獻,需要在理論上進行總結闡釋,這是讓世界讀懂中國、認同中國的重要議題。與西方現代化比較,中國式現代化在破解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面臨的“二元”難題、破除西方現代文明困境、遏制“冷戰”結束后西方國家重塑單極世界秩序的圖謀以及科學解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難題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基于《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文明觀的分析————作者:閆爽;
摘要:《資本論》及其手稿從生產力、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世界歷史四個方面,建構了以批判資本主義文明為主要內容的唯物史觀范式的文明觀。從《資本論》及其手稿的文明觀出發,中國式現代化以共同富裕、和諧共生、人民至上和獨立自主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兩極分化、單向失衡、資本至上和中心依附,開辟出具有共享性、可持續性、人民性與和平性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現代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的...
“一把手”在涵養良好政治生態中的關鍵作用論析————作者:鐘龍彪;王俊;
摘要: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必須始終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領導干部是涵養良好政治生態中的“關鍵少數”,其中,“一把手”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政治生態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主觀客觀原因,但根本上還要從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身上找原因。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必須緊緊抓住“一把手”這個關鍵
中國共產黨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推進自我革命的路徑探析————作者:王慧;
摘要:堅持以“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向人民交出優異答卷的關鍵所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內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品格、“敢闖敢試、開拓進取”的實踐魄力、“嚴字為基、實干興黨”的紀律要求三維向度,構筑起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論實踐體系。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推進自我革命,不僅是永葆黨的先進性和...
主流意識形態圖像敘事的內生困境與破解策略————作者:王永友;羅心怡;
摘要:主流意識形態圖像敘事順應了現代意識形態敘事方式圖像化轉變的趨勢,是視覺文化時代進一步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與認同實效性的應然之舉。圖像敘事的產生是視覺圖像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邏輯耦合的結果,相較于傳統敘事方式,圖像敘事能夠更好地引起大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共鳴與思想認同。但圖像敘事具有“二重性”,其再創性、隱喻性、感性化敘事在增進主流意識形態吸引力的同時,可能導致主流意識形態本質意蘊的重構、意義指涉的...
延安時期毛澤東的胸懷天下理念及其當代價值————作者:楊江南;
摘要:延安時期毛澤東的胸懷天下理念,是毛澤東將馬列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理想和追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思想基因相結合的產物,是其從“救國”到“濟世”思想演變的智慧結晶。毛澤東認為,要想實現“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的奮斗目標,就要堅持“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的革命道路,進而實現“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的宏大愿景。這一理念充分彰顯了民族解放與階級解放相協調、永久和平與持久和...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運作機理、制約癥結及優化路徑————作者:沈維芳;
摘要:數字技術以其便捷性、廣覆蓋率、智能化和高效率等特性引發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數字技術正全面嵌入鄉村社會,推動鄉村治理模式重塑、激活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確保鄉村資源高效應用、全方位打破時空阻隔,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成為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但在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資源困境、動力不足、與實際“脫嵌”、信息安全與倫理規則困擾等現...
數字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探論————作者:孟凡麗;孫祥;
摘要:數字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既是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必由路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舉措。如何把握數字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效能與限度的張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已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課題。數字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實踐,使之呈現出數字化、精準化、多元化樣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需要緊跟數字時代步伐,重新反思數字技術與人的關系,正視思想政治教育...
從“主角”到“NPC”:青年自我定位的失真、診斷與校準————作者:于鑫雨;
摘要:“NPC”是當代青年自嘲自己是“非重要存在”的流行話語。從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到以“NPC”自居,這種話語轉變從側面反映出青年自我定位同質化、祛能化、邊緣化的失真樣態,是青年群像的集體癥候。從“象牙塔”外的社會現實沖擊、以“優績主義”為主導的單一評價體系、“約拿情結”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三個方面診斷青年自我定位的轉變緣由,進一步探尋并校準青年自我定位的合理區間,以期達到理性看待、尊重理解、有...
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剝削及其應對————作者:尹幫文;
摘要:數字資本主義是資本邏輯與數字技術合謀的時代產物,其在本質上以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制度為基礎,在內涵上具有“資本要素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的雙重面向。通過資本邏輯與數字技術的“聯姻”,數字資本主義不僅以重構勞動剝削的時空范式來榨取超額利潤,而且深刻調整著整個社會的勞動觀念,迫使人們認同資本的增殖邏輯。伴隨著“資本—技術”的加速運動,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剝削呈現不斷深化和泛...
賦能與負能:數字化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性審視————作者:張楷芹;陳柱穎;
摘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為內核的數字化時代已然到來,深刻地變革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數字化驅動生產效率的新突破、生存時空的新延展、生命體驗的新變革和生活條件的新升級,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創設了更豐富的場景、解鎖了更智能的手段。但技術異化風險的逐漸顯現,也帶來了個體的精神失落、關系失衡、心理失控和能力失位等新隱憂,對人的全面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為此,數字化時...
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生成路徑的“四維”探究————作者:盧志華;
摘要: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生成路徑是其歷史回溯在不同維度上的經驗表達。從結構、形式、目標、功能四個維度出發,統合從政治框架到政治形態、從階級政治到制度政治、從爭取獨立自由到建設美好政治、從戰時政治到開放政治四條線索,有效形成歷史發生語境下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生成路徑
身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審思————作者:黃曉曄;孫煜;
摘要:在網絡場域中思考身體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從現實物理空間延伸至數字虛擬空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中的身體,不僅指代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肉身”與“心靈”的統一體,更指代以精神、意識功能為核心的真實身體的符號化、技術化呈現。在身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既是肉體能力嵌入的精神活動,同時也是以身體為媒介的社會精神構建活動。但以身體視域探查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面臨悖論:一方面網絡空間對肉身的驅趕可...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