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現代哲學》
關注()【雜志簡介】
《現代哲學》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教育部社政司從百余種刊發哲學論文的期刊雜志中認定的10類哲學類CSSCI刊物之一,并被多所大學列為國家級刊物。
【欄目主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唯物史觀與當代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審視;倫理與價值研究;現象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科學哲學研究;邏輯學研究;研究生論壇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實踐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爭的理論實質 劉福森
作為孵化器的主體性:實踐唯物主義的反思與推進 劉森林
論反諷的形而上學意蘊及其獨特價值 陸杰榮,姜峰
早期馬克思與海德格爾論“理論-實踐”關系 楊棟
胡塞爾與馬克思的思想交匯--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的考察 郁欣
中國共產黨革命話語建構的歷史考察--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中心 許沖
地方黨政系統與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研究 周兵
從現代轉型看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探索 邵小文
革新倫理學:胡塞爾和孔子 李南麟[韓],羅雨澤(譯)
熊十力“心”學的兩個向度--對熊十力思想的靜態現象學與發生現象學解讀 鄭辟瑞
現象學與唯識學具有“同構性”的跨文化省思 陳群志
被偽飾的形而上學--探詢《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寫作動機 李琍
反神跡論證中的推理觀念:皮爾士與休謨 張留華
論“世界性”與“地方性”--馬克思與儒學的視角 朱承
消解與降格:形而上學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命運 羅蘋
司馬遷的“素王”論 李長春
《莊子》的“世德”觀念及其政治意蘊 葉樹勛
職稱論文投稿: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探究
摘 要:在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其中兩大對立思潮。理性主義在古希臘的時候便已經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直到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的非理性主義的興起,使得理性主義逐漸走向了衰落。文章就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詳細的探究,以期為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哲學時期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理性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進步,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開始,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反駁。并由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繼承和發揚。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后現代主義運動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雖然后現代主義是對非理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義走得更遠,對于理性主義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義到現代非理性主義再到后來的后現代非理性主義的演變,必然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性,但是它們在認識論、價值觀、本體論以及人性論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觀點。故而,尋求西方哲學史中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并進行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哲學最新期刊目錄
時代精神中的批判與和解——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哲學觀————作者:方博;
摘要:《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將哲學視為“時代精神上的精華”,主張將哲學與特定時代的具體現實性結合起來,這在方法上帶有鮮明的黑格爾色彩。但是與黑格爾的哲學著眼于對現實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進人與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馬克思看來,時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續揭示時代自身的問題,問題比答案更為重要,因此哲學應該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學。馬克思試圖將啟蒙哲學的批判取向與黑格爾哲學的現實性要求融為一體,以期既能化解現有之...
馬克思“質料”概念的淵源與演變——來自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的雙重影響————作者:周陽;
摘要:黑格爾“邏輯學”中的質料概念有多種不同的含義,同樣,從亞里士多德不同的文本出發,也可以就質料概念給出不同的解釋。借助MEGA2提供的材料,我們知道,無論是在《博士論文》時期還是在《資本論》及其手稿時期,馬克思都不僅吸收了黑格爾質料概念的多重含義,而且吸收了對亞里士多德質料的不同解釋。在《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將原子論黑格爾化的同時,試圖保留形式-質料的矛盾,但認為這種矛盾是在...
從理性個體到自由共同體——埃德加·鮑威爾論無政府主義之黑格爾式奠基————作者:張子騫;
摘要:在政治哲學傳統中,無政府主義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未經反思的意識形態立場,而非一種嚴謹縝密的理論體系。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政府主義研究較為關注以社會現實批判為核心的法國傳統與俄國傳統,而非以普適性原則闡述為核心的德國傳統。為呈現無政府主義政治圖景中的系統性思辨維度,本文將深入無政府主義的德國傳統,考察作為該傳統奠基者的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埃德加·鮑威爾提出的無政府主義,并根據其黑格爾式理性主義內核對其進行重...
論布魯諾·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作者:渡邊憲正;盛福剛;
摘要:學界認為,鮑威爾在1844年經歷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識哲學轉變為“批判的批判”,問題的關鍵在于,經歷自我批判后的鮑威爾有沒有改寫或放棄自我意識哲學。鮑威爾認為,黑格爾哲學中一方面絕對者是自我意識的真理,是人的本質或實體,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又是創造實體的主體,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對此,鮑威爾將自我意識理解為一切實體的主體本質,并將實體和自我意識的關系還原為自我意識的內在關系,旨在以此揚棄超越自我意識的威...
笛卡爾的“普遍懷疑”意味著什么?——從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視野來看————作者:吳增定;
摘要:眾所周知,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奠定了現代哲學的基本原則,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爾的“普遍懷疑”把對于世界的懷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經驗,這也導致了現代哲學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體與世界)之間的根本對立。笛卡爾之后的現代哲學都是為了克服這種對立,恢復主體和世界之間的內在統一性。作為二十世紀的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現象學也是對于笛卡爾哲學的一種繼...
自律與他者——康德自律概念的當代重釋————作者:蔡文菁;
摘要: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類自由之本質的同時也包含著某種困境,并表現為“自律的悖論”。現象學家與當代倫理學家以不同的進路重釋自律概念,并將主體間性引入自律的結構之中。我們將首先考察當代西方倫理學如何在對康德自律概念的闡釋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體性維度與第二人稱視角,以及這一解讀何以回應自律的悖論。隨后,借助現象學家尤其是列維納斯的思考,我們將進一步探究他者對自律的構成性作用。現象學與當代倫理學從各自的...
阿維森納心性思想中的自身意識問題————作者:任軍;
摘要:本文首先從阿維森納在心智問題上與亞里士多德的分歧著手,闡述了自身意識問題在其心性思想中的基礎地位,同時阿維森納“懸浮之人”思想實驗所體現的現象學式的懸擱,也對自身意識這一主題予以直觀的說明。本文進一步分析了阿維森納心性思想中自身意識的直接性、恒常性和第一人稱視角,并討論了自身意識與警醒及反思的關系問題。本文認為,就自身意識這個問題而言,阿維森納心性思想具有作為思維方式的現象學的價值
重思柏拉圖的辯證法——以《理想國》為例————作者:彭磊;
摘要:柏拉圖對辯證法并沒有做出統一的表述,這使得人們對辯證法的理解莫衷一是,發展論者引入柏拉圖對話的分期來調和這些理解。通過梳理《理想國》關于辯證法的論述,可以看到辯證法涵蓋了通常所謂的“對話”“劃分”“假設法”等含義,這些含義相互交織,揭示出辯證法首先是友好談話的技藝,其次是對理念的探求。辯證法不同于智術師式的爭辯和反駁,也不同于純粹靜默的個人性沉思。辯證法的教育需要謹慎對待,因此柏拉圖對辯證法的論述...
亞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與《論靈魂》2.2探究靈魂的方法論——如何將《后分析篇》的探究方法應用到《論靈魂》?————作者:葛天勤;
摘要:本文討論亞里士多德《后分析篇》和《論靈魂》的探究方法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亞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提出以三段論證明為核心的哲學探究方法論,在《論靈魂》2.2也提到靈魂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后分析篇》和《論靈魂》都強調從“事實”到“原因”的探究步驟,指出哲學探究的目的在于尋求原因。另一方面,《后分析篇》與《論靈魂》的探究方法存在兩個重要區別:第一,在探究對象的可分性上,《后分析篇》比《論靈魂》具有更...
鄭王嫁母服經說平議————作者:黃銘;
摘要:鄭玄與王肅關于嫁母服制的爭論是喪服學史中的公案。嫁母制服的原因,鄭玄以為是嫁母為父服滿了三年喪,而王肅則認為是隨母改嫁后的養育之恩。從服術的學理上講,鄭玄是正確的,王肅是錯誤的。但后世多主王肅說。本文認為,鄭王爭論的實質在于,兩者對夫妻關系“圓滿”的定義不同。鄭玄認為妻為夫服滿三年喪即是圓滿,王肅則認為夫妻合葬才算圓滿。而魏晉時期,夫妻圓滿的觀念從服滿三年喪逐漸轉變為合葬,這是王肅說盛行的根本原因...
從“中國傳統文化”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項概念史的研究————作者:付吉佐;
摘要: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它與“中國文化傳統”“中華傳統文化”等概念有什么區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一詞作何解釋?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問題。目前學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主要以其要素內容為切入點。但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的原初表意是一種與“現代化”相對的價值評判,其出現過程大致如下:首先是清末以來“中國”一詞原有的文化含義淡化,然后凸顯國別意義的“中國文化”概念生成,隨后新文化運動中...
文化主體性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者:陳金龍;蔡馥;
摘要:堅守文化主體性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前提。文化主體性主要體現為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獨特創造以及文化主體的精神合力,分別構成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認知基礎、力量根基、實踐要求和精神支撐。認清文化主體性作用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機理,有助于理解文化主體性的價值意蘊,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相互支撐、相互作用,建...
青年馬克思思想中的西耶斯因素————作者:劉建湘;
摘要:在青年馬克思思想的形成、轉變和發展中,有著顯著的西耶斯因素。在歷史主體理論上,馬克思遵循西耶斯對第三等級的社會經濟論證和政治法律論證邏輯,基于勞動將革命階級和革命意識的主體力量定格為無產階級并主張實現人類的解放;在現代國家的起源和構建理論上,馬克思基于西耶斯的制憲權理論,闡述了資產階級革命通過憲法創建現代國家和通過人權承認市民社會的歷史。研究西耶斯對青年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概念的源流考釋與語義形塑————作者:胡國勝;葉美玉;
摘要: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品格和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概念,源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在革命中要“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的相關論述,與列寧關于無產階級政黨要“自我教育”“自我批評”“改正錯誤”的主張直接相關,孕育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內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生成于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與實踐。“自我革命”概念基于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
法家“法治”思想的價值意涵與工具意涵————作者:宋洪兵;
摘要:現代學界對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兩個“田忌賽馬”式的觀念錯位。法家之“法治”,兼具價值意涵與工具意涵。就價值意涵而論,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則,強調維護“無怨”之正義情感,且憧憬一種各階層利益和諧的“法治”圖景;就工具意涵而論,法家之“法治”具有“歷史性”與“政治性”。法家“法治”具有“戰國”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戰時主義色彩,“利出一孔”“獎勵耕戰”“重農抑商”等觀念和措施,皆以“...
馬一浮“心統六藝”的新經學旨趣————作者:朱漢民;
摘要:近代中國出現兩類希望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的知識群體:一類是繼續向西方尋求現代化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者,一類主張超越西方而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新儒家。馬一浮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他經歷了從傳統學術到學習西學再到回歸傳統學術的思想歷程,他最后選擇回歸傳統六藝之學,應該理解為他是希望在回歸中國文化的同時實現對現代化的兼容和超越。馬一浮從學習西學到回歸宋學化的六藝之學,其實希望建構一種融入現代性的新經學,以最終發展...
再論為父后者嫁母服——與黃銘博士商榷————作者:吳飛;
摘要:本文是針對為父后者為嫁母服問題,對黃銘《從出母、嫁母的服制論“尊尊”與“親親”的邊界》和《鄭王嫁母服經說平議》兩文中相關觀點的商榷。黃銘認為,為父后者與尊者為一體,不服私親,出母與嫁母都屬于私親。而本文認為“尊者”僅指父,而不包括祖父以上正尊。為父后者不敢服,是因為主持祭祀,不能因私人的喪事影響祭祀,并不是因為祭祀對象與死者相絕。出母僅是其親子個人的私親,所以不能以出母之喪干擾祭祀。但嫁母雖絕族,...
《商君書》的國家主義取向及其反思————作者:宋寬鋒;
摘要:參照法、術、勢的區分及其統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對先秦法家政治思想進行理解和詮釋,雖然具有明顯的合理性,但不能充分地揭示和呈現先秦法家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與《韓非子》的政治哲學內涵主要在于形式正義的追求和辯護不同,《商君書》的政治哲學意蘊主要就是在其“農戰強國”的方略籌劃中得到突顯和強調的“國家主義”立場和取向。《商君書》“弱民強國”的國家主義模式是特殊歷史情境的產物,其主要思想根據不是孟子所說的“民...
《黃帝四經》中的“形名”與秩序————作者:王威威;
摘要:《黃帝四經》繼承了老子的道論,凸顯出“道”的“無形”“無名”的特性,旨在服務于“有形”“有名”的天地萬物和人事治理。在《黃帝四經》中,“物”之“形”直接與形上之“道”連接,由“道”生“物”,由“形”生“名”;其次,“名”具有位、分的內涵,“正名”“定分”就可以確定萬物眾人的身份、地位、權利和責任,天下秩序就可以建立起來;最后,按照“名”來考核并以“法”為保障,保證眾人各安其分,各盡其能,各盡其職,...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基點————作者:黃海;
摘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從前置邏輯而言,則是找準其建構的邏輯基點。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立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理論基點,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基點,立足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政黨基點,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實踐的實踐基點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