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論文特別推薦
現在于歷史中上演論文2011-12-26 14:59
安德列•巴贊說過:“攝影與繪畫不同,它的獨特性在于其本質上的客觀性。”①按照他的觀點,一切藝術都以人的參與為基礎,惟獨在攝影(像)中,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因此由攝像機記錄的電視“影像上不再出現藝術家隨意處理的痕跡,影像也不再受時間的不可逆的影響”。②影視藝術被稱為第七藝術,它和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筑、戲劇這些藝術門類的主要區別之一,就在于它更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借助于攝像機的魔力,電視把影像和聲音再現于屏幕之上。影像和聲音的還原保證了再現現實生活的逼真。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劇能夠再...【閱讀全文】
史料在初中歷史課改中的研究和運用論文2011-12-22 09:32
初中歷史新課改已整整運行了三年時間,我校進行了“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研究和運用”的課題探究。...【閱讀全文】
課程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2011-12-22 09:32
近十多年來,我一直擔任初中畢業班的歷史教學。長期以來,面對圖書、網絡等資源相對不足,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成了惟一的課程資源。課堂的實施空間上僅限于班級課堂,使班級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這樣很難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綜合能力。...【閱讀全文】
在歷史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論文2011-11-23 09:35
摘要:把人格教育引入學科教學,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責任。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歷史學科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優勢,明確歷史教學開展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努力提高人格教育的實效,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歷史題材創作三向度論文2011-11-14 09:27
中國當代歷史題材的文藝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喜人局面,大大豐富了人民文化生活,給讀者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糧。但是在繁榮與喜人的局面中,也出現了不少有待探討的問題。...【閱讀全文】
淺論中、意、西、英現代化歷史啟動的成敗論文2011-11-14 09:22
500年前,中國歷史已經演化現代化歷史啟動的形勢,明朝中后期,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因為政府的原因,中國與世界現代化歷史的發展失之交臂。
...【閱讀全文】
論文向歷史題材文藝要求什么2011-11-14 09:20
歷史已經過去了,歷史事件再也不能復返了,后人再也無法置身其中“親口嘗一嘗”、再也無法親歷了。怎樣才能把握歷史真實呢?史學家提出過各種各樣的理論,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探索。20世紀前期的中國史學,有實證主義與歷史主義兩大流脈。胡適、傅斯年大力提倡實證主義,他們甚至宣稱“史學就是史料學”,想要使歷史學成為與地質學、生物學一樣嚴密的科學門類。...【閱讀全文】
歷史文學底線原則與創作境界芻議論文2011-11-14 09:17
在創作領域,盡管凌力、唐浩明等作家的辛勤耕耘,結出了許多令人欣喜的碩果,作品在讀者中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這些有深刻思想內涵和較高藝術品位的作品,主要在知識界產生影響,向市民階層輻射的力度畢竟有限。...【閱讀全文】
歷史暴風雨中的風雨棚論文2011-11-14 09:14
離死亡還很遠,社會主義依然保持其最初的合理性——它的任務是抵抗起因于全球性資本主義固有的不穩定和自我毀滅系統的不可避免的危機而引發的法西斯主義、故意傷害和野性。——特里・伊格爾頓占卜者力圖預言未來是為了控制它。他凝視入一個社會系統的內臟以便解密預兆,并向它的統治者保證他們的贏利是安全的并且系統將忍受。在當今社會,他一般是經濟學家或商業主管。...【閱讀全文】
歐風美雨中的留學生論文2011-11-14 09:08
[摘要政十年間,留學歐美逐漸興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歷史新政政策的推動;二是留學救國意識的內在驅動;三是歐芙各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導向的轉移。
...【閱讀全文】
歷史陳宦幕僚之特點及其影響論文2011-11-14 09:04
[摘要]歷史陳宦幕僚的成份復雜,新舊雜糅、進步勢力與落后勢力并存,具有異質性;歷史陳宦的幕僚具有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體現了其地城主義與任人唯索的用人特點。幕僚團隊的異質性導致歷史陳宦內部四分五裂,內耗和不穩定,無法形成堅強的戰斗力;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及其用人的地城主義、任人唯索而不是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導致四川失勢者對他恨之入骨,從而使歷史陳宦在四川的權力基礎很不牢固,最終不得不敗退四川。
...【閱讀全文】
觀前街老字號的歷史和現狀論文2011-11-14 09:01
[摘要]觀前老字號是經過幾代人努力開創出來的金字招牌,它的輝煌歷史見證了三百多年來蘇州發達的經濟、昌盛的文化以及祥和的生活氣息。改革開放后的今天,絕大多數老字號經受住了市場經濟的考驗,經營狀態良好。但也有少數企業生存困難,逐漸萎縮。經營理念陳舊、缺乏創新意識是制約部分老字號發展的最突出問題。
...【閱讀全文】
歷史論文熱文
copyright © www.ang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